今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传统演艺行业线下演出全部暂停,线上演出随之成为演出行业竞相绽放的舞台,各种“云剧场”“云演出”吸引了社会和媒体关注。北京演艺集团也推出“京演剧场”线上演出平台,努力打造一个“不打烊”的全天候网络剧场,目前总观众人次超过4亿,集团以及旗下各院团快手账号粉丝总量超过120万。总体来看,在疫情倒逼之下,传统演艺行业迈出了互联网演艺发展的第一步。
互联网演艺是什么
从实践来看,经过梳理,目前国内各类线上演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剧场形态的演出。这种类型是将传统剧场镜框式演出资源直接搬到线上。演出资源或既有、或新创,或录播、或直播,或免费、或付费,或整场、或节选,如文化和旅游部“在线剧院”免费开放的文华奖和舞台艺术工程获奖剧目、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的演出,中国歌剧舞剧院、北京京剧院线上付费首演的音乐剧《一爱千年》、京剧《许云峰》等。二是新的网络演艺样态演出。这种类型的演出是明确以互联网作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不带现场观众,主动打破传统剧场镜框式演出的观演关系。演出内容还是以传统节目内容为核心,但在表现方式上加入了导赏、台前幕后探秘内容,运用了快闪、特效合成等视频编辑手段,设置了打赏、弹幕等特有互动环节。如摩登天空推出的草莓音乐节线上付费直播、西安交响乐团的《华山之巅云海音乐会》,以及北京演艺集团推出的由周涛主持、阿云嘎参与的“5·20京演奇妙夜”线上直播演出等。三是基于艺术本体的宣传推广类长短视频。与第二种类型相比,这种类型也是明确以互联网作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演出的概念,其主要特点是突出创意性,以长短视频的形式,通过艺术家的表演、介绍,来展示艺术之美或进行艺术普及推广。如中央芭蕾舞团创意工作坊《向生命致敬》视频、北京演艺集团所属中国木偶艺术剧院“黑猫”系列、北京市曲剧团京味剧场系列短视频等。
北京演艺集团将演出直播带到2020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现场
实践发现,线上和线下、网络与剧场,是两个不同的表演空间。笔者认为,真正的互联网演艺或者线上演艺,不是把线下剧场的演出光盘资源直接搬到线上,也不是传统剧场形态演出的网络直播化,而是明确以网络作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目标群体锁定的是线上观众,内容是建立在艺术本体基础之上,具有实时互动和广泛共享等特征的一种艺术表演方式。它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是节目内容短小精深。当代文化日常消费已由读文时代、读图时代迅速转向读屏时代,碎片化、快餐式、短平快特点明显。受新媒体发展语境影响,互联网演艺不同于传统剧场动辄一个小时以上的大体量创作思维模式,其内容特点是网感十足,具有鲜明的小、快、灵特点。高品质的互联网演艺作品还特别注重在制作上求“精”、在思想上求“深”。
二是艺术表现形式注重体验互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短视频主导、用户注意力资源稀缺的时代。观众可以在线下剧场安安静静看两个小时演出,但在线上,安安静静看一个小时都非常困难。因此,互联网演艺大都通过设置导赏、探秘环节,运用快闪、特效合成等技术编辑手段,在打赏、弹幕基础上策划了吸引观众的互动环节,努力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提高观众注意力。
三是技术传播强调变革求新。互联网演艺已经打破了线下传统镜框式剧场的观演关系。不管是线上直播、连麦互动、虚拟合成交互等新演艺模式探索,还是未来对VR技术、全息技术的运用,高品质的互联网演艺产品,除创意策划外,均呈现出摄录和视频编辑技术的高水平。这也是传统演艺业态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传统演艺行业科技支撑水平。
目前存在的困惑和问题
当前,从行业对线上的讨论来看,互联网演艺发展还存在一些疑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疫情后线上还要不要做的问题。今年9月,中国文化报社组织召开了一个论坛,题目是《后疫情时代的戏剧现场》。论坛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云戏剧”仅是疫情特殊时期的一种补救方式,舞台艺术最大的魅力就是现场感和互动性,它的生命孕育在舞台之上,不是所有的艺术都可以“云”。另外一种观点就是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我们不能继续沉浸在传统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不能错过向新时代全面转型的机遇。
二是做线上能不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问题。受当前炙手可热的直播带货经济启发,行业内通过实践并在思考,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能不能着眼新业态、新消费、新产业,把线上作为传统演艺行业一个新的营收工具,培育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更好地实现两效统一。
三是线上发展与线下剧场之间的关系问题。相比线下剧场演出,互联网超大的群体规模优势明显,但现阶段互联网演艺项目大多是免费的。行业内有人担心,吃惯了线上的“免费午餐”,会不会分流线下进剧场的观众,还有多少人愿意花钱走进剧场?
根据2020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截至3月,我国网民规模9.04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8.97亿人,占比超99%,网络受众呈现加速向移动互联网迁移的趋势。与网络文学诞生之初行业发生的热烈讨论一样,互联网演艺作为新生事物,也引发了行业的热议。如今,经过近20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文学的重要一支,未来可能用不了20年,互联网演艺也将成为演艺的重要一支。
至于互联网演艺商业模式问题,以北京演艺集团为例,在开展线上直播演出过程中,北京演艺集团积极探索了一些付费直播、直播带货、商业植入等营收方式。比如,北京民族乐团与酒仙网合作的线上民族音乐会《夏夜》,在演出中设置“茉莉花”红酒直播抽奖,增强节目互动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广告植入收入;北京演艺集团推出9.9元线上京剧名家唱段付费直播活动,销售3000余张票;在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演出直播中,提前预售木偶剧院VIP门票和卡券及有关文创产品销售,销售金额14万元;在北京市曲剧团端午节线上直播活动中,获得王致和、六必居等6家北京中华老字号企业支持,探索用文化赋能的理念,推动跨界融合发展。从行业实践整体情况来看,类似上述的线上付费营收演出还属个别现象。综合考虑线上演出技术成本等因素,笔者认为,当前规模性开展线上付费演出的时机还不成熟,线上发展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观众线上演出消费习惯还有待培育养成,商业模式的建立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北京民族乐团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参加“北京中轴之美全球直播”活动
至于线上与线下的关系,仍以北京演艺集团的项目为例,今年5月20日,集团推出“京演奇妙夜”线上直播,首席运营官周涛、青年歌唱演员阿云嘎等明星参加,演出线上总观看人数达1300万,人均观看时长17.21分钟,高于平台平均水平近10倍,同时在线高峰达10万以上。演出直播当天,分别在快手、抖音、腾讯、优酷、北京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数据分析发现,快手和抖音两个头部短视频平台之间数据相差达5000倍。目前,我们对这些新媒体的特点和数据人群的分布还了解得太少。因此,现阶段发展线上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要走到线上,主动去了解新媒体的载体特点和传播规律,提高自己的传播能力,同时要着手研究线上,探索发挥互联网所具备的超大群体规模优势,适时做好线下的流量转换,反哺院团的创作和人才队伍建设。
“5·20京演奇妙夜”线上演出,主持人周涛与魔术师李宁互动。
未来开展互联网演艺的思考
放眼5G时代,互联网演艺未来将发展成为演出的另一种重要形态,对进一步拓展和补充线下剧场演出形式,实现传统文化业态的再造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好互联网演艺,重点要做好以下三方面:
一是要更新思想观念。笔者认为,传统演艺行业对互联网的认识,不能再停留在过去简单作为一种宣传手段的水平。要主动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把线上作为传统演艺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推手,立足加快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要求,真正走到网络空间和网民群众中去,亲身感受互联网给当今文艺创作生产格局和人们审美需求、接受习惯带来的新变化,尽快改变单向创作和传播思维,加大对公众文化需求的回应力度,创新融入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时代元素,推动传统演艺行业解决创作上与市场脱节、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对称的问题,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生活需求。
二是要走差异化发展路线。网络与剧场终归是不同的表演空间。发展线上,既不能是简单的剧场思维,直接把线下的演出资源搬到线上,也不能是过于迎合互联网,迷失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坚持艺术普及提高,重点结合不同艺术门类,做好行业细分,加强线上差异化发展定位和长期规划布局,因团施策,因人制宜,努力开辟网络文化阵地,丰富网络文化供给,探索线上线下、剧场内外多种演出形式相结合,拓展传统演艺行业未来发展新空间,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是要进一步解决专业化问题。发展线上,当前行业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现有的摄制团队、视频技术力量不足、专业性不够,导致我们的节目在舞台、调度和互动上“网感”不足,更多还是停留在传统镜框式舞台演出的概念中;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对新媒体的特点和传播规律了解不够,以快手、抖音为例,两个新媒体平台的定位和观众人群分布是不一样的。这些平台用什么算法来借助特点、制造话题、抓取流量,又是如何分发的,对这些专业的运作机制和策略,我们知之甚少。只有在通过实践积累解决这些专业技术问题之后,我们才可能去讨论如何更有效地用好新媒体、用好大数据、发展好互联网演艺。
(作者系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