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舞蹈生命没有尽头,如果现在不让我跳舞,就是等死。
—— 陈爱莲
▲ 陈爱莲
11月21日零时59分,陈爱莲因病逝世,享年81岁。据了解,陈爱莲一个月前发现患胃癌,病程发展很快,查出时已是晚期,并发生骨转移。
陈爱莲先前曾对记者说,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她放不下的情结和心愿。特别是2014年10月15日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后,她入党的心愿就更加急切了。
2019年7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这天,80岁高龄的陈爱莲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从1962年第一次写入党申请书到2019年,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陈爱莲一直等待着、准备着。2019年7月1日,本端融媒体记者在现场见证了陈爱莲的“圆梦”时刻。
▲ 2019年7月1日,舞蹈家陈爱莲加入中国共产党。卢旭 摄
当天,中国歌剧舞剧院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入党宣誓仪式。至今,记者仍记得陈爱莲在宣誓仪式上对党组织的深情表白:“我今年80岁了,我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文艺工作者,70年来一直受着党的文艺思想的教育和党的培养,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只要生命不息,就应该为党和人民的文艺事业奋斗不止。”在场所有人都被她的话语和精神打动。
1年后,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2020年6月29日下午,陈爱莲激动地给她的朋友们发出一条信息:“今天下午我正式被支部大会全票通过,批准转正为一名共产党员!”
……
惊闻陈爱莲因病逝世的消息,文化界、舞蹈人齐声悲恸:
“北京第一场雪,陈爱莲老师离开了我们。”
“陈爱莲老师走了。一位美丽的东方舞神驾鹤西行了,留给大家不老的传奇……悲哉!‘女神’慢走!呜呼,苍天收命!深叹,生死无常!仰望,艺术永恒!”
“痛失舞林巨擘,全体中华舞人扼腕唏嘘,痛心疾首!愿天国有灵,拥抱一个伟大的‘舞神’进入,祝福一颗不朽的灵魂永在!陈爱莲老师千古,英名永存。”
……
身为校长、教员、
研究员,陈爱莲:
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位于北京市南郊的北京市爱莲舞蹈学校至今已培养了上千名毕业生。在这个舞蹈学校,陈爱莲既是校长,又是教员,除了处理大量繁杂的行政事务,她还把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编成教材,亲自给学生授课。
文艺工作座谈会后,记者去学校采访,那时候陈爱莲已经在学校的门厅里放置了电视机,白天一直开着播新闻。她说这是为了让在校人员尤其是孩子们多听听党和国家的声音、多了解国家大事。“现在时代不同了,人们多通过手机获取新信息。我也玩手机,可渐渐发现网络推送的新闻很多是奇人异事、明星八卦,缺乏营养,更谈不上价值内涵。我的学生必须先学会做一名爱国的中国人,而后才是优秀的中国舞蹈演员。”
陈爱莲说,在1995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国家领导人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讲话深深触动了她。她想到自己童年时在孤儿院的日子,就产生了办学的念头。风风火火的她很快将想法落实,北京市爱莲舞蹈学校不久就挂牌成立了,她由此成为北京市民办艺术学校第一人。
▲ 20世纪50年代陈爱莲练功照
陈爱莲后来又多了一个身份——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陈爱莲在聘任会上很激动,讲了很多话。她讲话很吸引人,除了因为气质优雅、内容实在,还因为她每讲一个专业术语或例子时,都自然地附有舞蹈动作,无论是维吾尔族舞蹈、藏族舞蹈、朝鲜族舞蹈,还是芭蕾舞、现代舞,甚至是街舞,她都信手拈来,语言瞬间变成画面,理论知识立刻活泼、跳跃起来。
舞蹈到底是什么?陈爱莲认为,舞蹈是表达喜悦或哀伤的传情手段,也是人与人情感沟通乃至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陈爱莲并不提倡年轻人过多地炫技:“许多演员一上台,先翻个跟头,再大跳,然后腿一下扳过头顶……过于关注这些,会使舞蹈丧失自身的艺术价值和品质,使它成为近乎杂技的技艺,定位就尴尬了。我们要时常反省一下自己。”
身为舞蹈表演艺术家,陈爱莲:
勇攀艺术高峰,80岁演出全本《红楼梦》
2020年7月6日,陈爱莲又一次在舞剧《红楼梦》中演绎“黛玉葬花”,这是她最后一次演《红楼梦》。
陈爱莲主演过《张羽与琼莲》《鱼美人》《红旗》《白毛女》《小刀会》《文成公主》《红楼梦》《牡丹亭》《繁漪》《霸王别姬》等多部舞剧。其中,《红楼梦》是她最爱的剧目,“黛玉”一演就是将近40年。观众说她就是“活黛玉”——她饰演的林黛玉是那样优雅婉约、窈窕纤柔,充满仙气、贵气、才气。
▲ 1959年,陈爱莲演出《鱼美人》剧照。(资料图)
陈爱莲曾向记者讲述她最初饰演林黛玉的那段时光,这也是她最津津乐道的记忆之一,因为出演林黛玉,她真正大展身手了。
那是1981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决定排演舞剧《红楼梦》,由当时42岁的陈爱莲饰演林黛玉。
林黛玉到底是什么样子?陈爱莲反复琢磨,她认为林黛玉的外表和性格是极为矛盾的,从外表看,林黛玉有一种泪光闪闪、娇喘微微的病态美,但心里却有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骨气。必须形神结合,用舞蹈动作之形去表现黛玉之神。
序幕“进府”这场,陈爱莲没有过多表现一个孤女寄人篱下的悲戚,而是以进贾府时的新鲜感来突出少女的纯真。第一场“夜读”,宝黛二人朝夕相处,日久生情。两人偷偷在一起读《西厢记》,陈爱莲托腮遐想,把黛玉对幸福的向往表现得分寸得当。第二场“葬花”,黛玉虽然以落花自况,但陈爱莲表演时并不强调哀伤的情调,而是在黛玉的孤独中表现出一种诗人的气质。
特别是第六场“焚稿”,20多分钟的独角戏,陈爱莲把林黛玉病卧潇湘馆表现得层次分明、细腻入微。焚稿时,陈爱莲拿着诗稿的颤抖的双手,让观众感到那是断绝痴情时心灵的颤抖。
舞剧《红楼梦》的舞蹈语汇是以中国戏曲舞蹈为基础进行编创的,中国戏曲舞蹈的特点是讲究曲圆、柔韧、含而不露,要求做到“心与意合”“意与神合”“神与貌合”。而这些,陈爱莲在学生时期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她最擅长的。在舞剧《红楼梦》中,她采用了大量民间舞元素,又吸收了芭蕾、现代舞等元素,整剧好看极了,一经上演就好评如潮,也成了当时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招牌剧目。
2012年纪念从艺60周年时,陈爱莲为观众带来的还是舞剧《红楼梦》。人们为陈爱莲依然精湛的舞技惊叹,当时她已73岁,但一个个鹞子翻身和下腰还是极为到位。
▲ 2012年6月26日,73岁的舞蹈家陈爱莲领衔主演的大型舞剧《红楼梦》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上演,以庆祝她从艺60周年。卢旭 摄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说:“到陈爱莲生命的最后阶段,她一直都在舞蹈,她的心愿就是要为中国人创造一个奇迹。虽然世界上有很多艺术家70岁的时候还在舞台上演出,但陈爱莲实际上一直到80岁还在舞台上演出全本《红楼梦》。”
身为共产党员,陈爱莲:
从孤儿院来、到人民中去,
身上丝毫没有“女神”的架子
陈爱莲写过一本书,书名叫《我是从孤儿院来的》。书中写尽了她的坎坷童年。1949年,因父母病故,当时10岁的陈爱莲一度流浪街头,以捡破烂为生,后来被送进了孤儿院。
正是在孤儿院,一次意外的机缘将陈爱莲引上了舞蹈之路。1952年,中央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团学员班到上海招生,招生教员一眼就相中了面庞秀气、身材颀长的陈爱莲。就这样,陈爱莲随他们来到了北京。1954年,刻苦的陈爱莲考入北京舞蹈学校。后来,陈爱莲靠毕业作品《鱼美人》一跳成名。毕业留校任教后,陈爱莲参加了1962年在芬兰举办的第八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独揽4枚金质奖章,从此被誉为“东方舞蹈女神”。
不过,记者接触到的陈爱莲,身上丝毫没有“女神”的架子。
很多人都记得和她一同出游时,陈爱莲总孩子般好奇地问这看那,尤其爱买“地摊货”。卖东西的人身上衣裳越是破旧,她越买。每到一处,摆地摊的小贩都喜欢围着她转。时常,她会花钱买上一两件价值与价格根本不符的小玩意儿。眼见她吃亏,同行的人都劝她别买,她却坚持买下几样,拿在手里乐滋滋地把玩,还亲热地跟小贩闲聊。过后,她会说:“你们看,这么冷的天,那些人却穿得如此单薄,嘴唇和手都裂了,他们的生活比起我们不易得多,我买一点儿东西,这样他们和我都开心。”
陈爱莲特别强调走基层,走到人民中去。她说:“你光专业好还不算什么,得和农民一样知道‘三夏’‘三秋’,得和他们一样在田地里劳作才可以。”
“有的年轻人不太明白走基层的意义,就知道闷头干。若不真正接触群众,你的艺术何来中国魂?你不会知道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文艺作品,你也永远不会为民众所了解和认可。更重要的是,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楚地感受到文艺是在为谁服务。”
记者手记
合上手边的《共和国的红舞鞋:陈爱莲传》,万千感慨上心头。这本书是陈爱莲老师在2013年6月的一次采访后所赠,书中内容只写到2009年,之后的岁月还待人书写。点开微信,就在一个多月前的10月5日,陈爱莲老师还发出一条微信朋友圈:亲爱的朋友们双节快乐,在此刻与你们分享我的舞蹈人生!
陈爱莲一生,经历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又一个阶段,她砥砺前行,奋斗不止,练就了“共和国的红舞鞋”,成为无数舞蹈学子心目中的“舞神”!陈爱莲在艺术上巨大的成就与她在生活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完全一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新的目标、新的征程,呼唤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努力完成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时代,需要涌现出更多像陈爱莲一样为事业而奋斗、为艺术而奉献的艺术家,需要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佳作。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优秀艺术家和优秀艺术精品,永远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的宝贵财富。
今天,让我们共同追忆陈爱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