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 李荣坤
今年正值中国与印尼建交70周年,日前,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风雨同舟 守望相助—— 庆祝中印尼建交70周年暨印尼2020年'国家文化周'演出”在京录制。
在北京星光影视城录制现场,发生过一个个让人感动的“小意外”。参与表演的艺术家向文旅中国客户端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场 景
“风雨同舟 守望相助—— 庆祝中印尼建交70周年暨印尼2020年'国家文化周'演出”录制现场。双人舞蹈《玉兰花开》,音乐声响起,一对舞者上台起舞……然而,这个不到5分钟的舞蹈节目,从下午1点半一直录制到下午5点多。
讲述人:高雯倩
(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员)
我的搭档叫杨思宇。参与这次演出的录制,我们都是满怀感慨。
思宇2019年6月受伤,坚持排练到8月的时候无法走路了,走十几步,膝盖骨就会游离,得用手扳回来,生活一度难以自理。拍出来的片子显示,半月板彻底撕开,膝盖腔内全是裂开的半月板组织,到了不得不做手术的地步。
当年9月18日,思宇做了膝关节半月板缝合手术,这次录制是他术后接到的第一个工作。他接到这个任务时特别兴奋,遭遇伤病又遇上了新冠肺炎疫情,他离开心爱的舞台已有一年多。我知道,他太想念舞台了。在布置工作的同时,团领导对他的情况还是有所担忧,关切地询问他的身体状况、是否可以完成任务。他坚定地回答:“没问题!我可以!”
很多舞蹈演员身上都有伤,保守治疗是普遍选择,手术多是迫不得已。术后要承担的最大风险是以后没法再跳舞,但既然选择了舞蹈,就不怕受伤,我们愿意把青春献给舞台,将美好定格。
思宇术后遵医嘱在床上休养一个月,当时肌肉萎缩严重,一个月后在理疗师的辅助下做复健训练,包括按摩和机器理疗等。他知道,想要恢复到以前的最佳状态不可能了。
接到这次任务,特别是疫情期间能有这样的出演机会,为中印尼建交70周年而录制,我们都非常珍惜、兴奋不已,思宇也忘记了疼痛。激动之余,我也有些忐忑——担心思宇有伤在身,是否能坚持下来?
我和思宇的舞蹈作品《玉兰花开》是一支双人舞,不比独舞,它更讲究两人的默契配合,比如气口和肢体的接触。这个作品中有非常多的托举,因为长时间没有磨合,很多的把位和气口我们得重新找回,甚至还要更加苛刻地去练,强度比以往更高。排练时,我考虑到思宇有伤的实际,便尽量提前练好每个动作点和情感连接口,尤其是每一个托举把位的气口,把细节都捋顺,各方面做到精准无误,调整到最佳状态,再去找思宇一起排练。
由于时间紧迫,基本演出前的每一天我们都排练。思宇对部分配合如某些托举动作还是有点吃力,刚排练两天,他的膝盖就肿了。思宇当时还安慰我:“雯倩,没事,一年多没怎么动,你让我和我的膝盖都适应适应,过两天就好了,别担心……”
团领导关注到思宇的情况,说:“如果一些动作难度较大,咱们可以做适当调整,毕竟你的膝盖还在恢复期。”
“什么动作都不用改!”思宇斩钉截铁地回答。
我们按照原来的编排,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次肢体的接触与配合,都要“无缝衔接”。
正式录制节目那天,思宇一直戴着护膝,事先没有跟现场任何人提及伤病。我们清楚,观众关注于我们如何呈现美、诠释作品背后的文化价值上,只有纯粹、极致才能打动自己、感染他人。这是我们的使命、责任,即便有伤痛,在上台的那一刻,就要完全忘记,全身心投入。
大家可能会以为播放的节目比现场直播表演要轻松,其实不然。因为要提前给导演看整个舞蹈作品的结构,灯光师、摄影师等要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从下午1点半一直录制到下午5点多也就不奇怪了,一个节目竟跳了四遍。跳第二遍的时候,思宇有点不舒服了,第三遍跳完,他坐在舞台上把护膝摘下来,我看到他的膝盖已经鼓起来了。他什么也没说,自己去了化装间。10分钟后,他回来跟我说:“要不,我们和导演商量一下,分段录制,我怕膝盖承受不了,担心做托举动作的时候发生意外伤着你,一定要保证你的安全……”
他告诉导演:“我想把这个舞蹈作品分成上下两段来完成,这样的话,让膝盖也有个缓冲。”
“好,你们根据情况来,咱们安全第一!你们这个双人舞的难度系数挺大,有大量托举动作,体力消耗也很大……”导演说。
作为舞伴,我心里十分心疼思宇,在工作人员调试机器的间隙,我就在一旁陪着他,他用理疗师教他的手法按摩膝盖,让膝盖得到缓冲和休息。思宇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其实我还是可以坚持的!我们是职业舞者,还是要尽力做到极致,我还是想完整跳下来。相信我!”
于是,他又找到导演。“导演,不需要分段录,我们还是要把这个作品完整录下来,保证整体效果。”思宇说,“分段跳会打断现场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我们的情绪暂停后,效果就不会那么连贯、流畅。”
看到思宇如此执着和坚持,导演同意了他的意见。
随后,我又陪着思宇在化装间休息了10多分钟,做最后的调整和准备。我给他的膝盖和整个肩膀做按摩,帮他放松。其实,我也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但希望作为舞伴、朋友和同事,可以传递给他无形的能量,让他感受到温暖。
▲ 《玉兰花开》录制现场
最终,我们一口气把作品完整而顺畅呈现了出来……导演和工作人员都感动了,报以热烈的掌声,竖起了大拇指。作为思宇的舞伴,我感佩于他的敬业和坚持。他所做的正是职业舞者应有的表现。
作品录制结束后,我们回到化装间休息了40多分钟,经过高强度的反复摩擦,思宇的整个膝盖完全肿起来了,里面尽是积液,护膝已经完全湿透。
不过,顺利完成任务,思宇是开心的。我们感到光荣和自豪,这次在特殊背景下录制的作品的水准,不仅代表我们个人,还代表剧院乃至国家的形象。
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美好、难忘。相信经过休整,思宇会慢慢好起来。我能感受到,他正期待着下一个工作任务。
场 景
在“风雨同舟 守望相助—— 庆祝中印尼建交70周年暨印尼2020年‘国家文化周’演出”录制现场,来自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的演员们,二胡、古筝、手鼓、扬琴、笛子、琵琶、笙、中阮从左向右错落有致地在舞台上排开一道弧线。导演坐在导播台前,随时关注着每个人的状态,确认大家都已准备就绪,12:41发出口令:“5、4、3、2、1,《敦煌》实拍第二遍,开始!”音乐缓缓响起……12:43,演奏进入以琵琶为主的高潮部分,台上演员突然停止了演奏,台下的工作人员面面相觑。
“这……什么情况!”导演左右环顾问道。
“对不起老师,对不起,我们重新来过吧!”台上的琵琶演奏家向大家表达着歉意……
<video data="video" controls="controls" src="https://api.ccmapp.cn/apis/file/dl/source/5fa0147cabf0617076c12fba.mp4" poster="https://www.ccmapp.cn/static/images/default_video_image.jpg" videoid="5fa0147c3d9f2872a2bd949e" id="video"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width: 444.125px; object-fit: fill;">
▲ 《敦煌》演奏现场
讲述人:雷殿云
(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副团长)
《敦煌》是我们非常成熟的节目之一。当时的演奏在我听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那个音乐句子的意境和高度已经有了。如果琵琶演奏不停,我们会一口气把《敦煌》奏完。不过,演奏家总是一丝不苟,追求最完美的呈现。
▲ 《敦煌》演奏人员在台上合影
我们这个合奏节目没有指挥,每个演奏人员既是合作者也是主导者,身份不断转变,大家的默契早已形成。那个部分就是琵琶在带曲子,属于她自由散板的一段,其他人都为琵琶伴奏。
▲ 《敦煌》录制现场
演员对音乐的理解各有不同,不同情感的注入和思考会产生演奏律动和节奏变化,演员演奏有即兴因素,这是艺术的二度创作,也是现场演唱会等表演的魅力所在。琵琶演奏发挥没能达到她想要的完美效果时,从演员心理上来说就过不去。索性她就停了,建议我们再来一遍。
其实,当时整个团队很辛苦,从录节目的前一天晚上工作到了当日凌晨1点。可以一遍就通过的演奏为什么停了?是因为艺术家的精益求精。尤其是这种涉及国际文化交流的表演,每个人都深知,除了艺术,我们更肩负着重要使命,意义重大——将中国文化艺术完美地展现给世界,为此,艺术家、演员会付出很多,对不完美都是“零容忍”。
这样的故事真不少。前几天,我们刚排演了一台音乐会,也是一场“云演出”的录制。当时,我们打击乐演员的痛风突然发作,那次恰好赶上排演中有10多个节目,他得一边演奏一边配合表演跑跳。痛风的“痛”,可以说是“刻骨铭心”,我们都为他捏把汗。但这位打击乐演员,不仅场场鼓打得精彩,节目中的动作也完成得干净、到位,看不出任何异样,他的表情和活泼的节目一样欢快。
走下台,他的额头上都是豆大的汗珠。面对大家关切的询问,他故作轻松地说:“这来的真不是时候,但哥能坚持,没问题!”
间歇休息时,他就出去一支支地抽烟,平时我很少见他抽烟。排演结束后,他一瘸一拐地离场……想起这些,我鼻子一阵酸,真是心疼我们的演员!
平时,团里的演员就像一家人一样相处,在艺术方面,大家彼此帮助,相互激发演奏灵感。
记得有一次,我们组织去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采风,不同类别的演奏家找到相应乐器体验学习,这位打击乐演员科班学的西洋打击乐,对应的就是朝鲜族的长鼓。当时,委约作曲家根据朝鲜族的民族小调改编了一个叫《打令调》的作品。这位打击乐演员练习了很长时间后,还是一直摇头,不满意。
西洋打击乐的特点是严谨、规范、科学,对节拍的要求十分苛刻,而民族乐器往往是讲究一种神韵和那个“劲儿”。于是,我对他讲:“你打得太规矩了,每个音都特别标准,但就是差点意思。索性就放开了打吧,哪怕打出来有错音,但是我们要的是音乐中最本真的那种让人感动的状态。”他调整了一番,渐渐体会到了打长鼓的状态,就不停地练习起来,就为找到那个“劲儿”!
他们就是有这样一种本领,在上台的瞬间让台下的艰辛和伤痛化为乌有,呈现给观众的永远是最好的状态。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现场见长的舞台表演艺术改为线上“云端”形式呈现,既是当前的解决方案,也实现了科技与艺术更好地融合,同时打破剧场观众人数和一次性观看的限制,能够更好地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不过,无论是“云端”演出还是线下舞台,无论是国际交流还是基层文艺演出,精彩的背后都离不开台下日复一日的苦练,少不了对高艺术水准的执着追求。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的幕后故事他们看到、听到无数个,被打动、感动过无数次,但艺术家们很少去讲,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追求艺术上的完美,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这是个人的小事,国家的事才是大事。
11月1日,2020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说,要树立精品意识,注重作品质量,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凝聚起实现伟大梦想的磅礴力量。
是的,精品与人才必然要经受长期的打磨和历练。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中,只有文艺工作者永葆对艺术的全情热爱、对舞台的满心敬畏、对观众的一片赤诚,才会凝聚起逐梦圆梦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