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头条 » 正文

山西静乐扶贫:有了精气神,不做“等靠要”的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0-26  浏览次数:232072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李荣坤山西省静乐县曾是深度贫困区,有贫困村192个,贫困户15234户共47473人,建档立卡初期,贫困发生率为35.2%。近年来,经过不断努力,静乐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2019年192个贫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李荣坤 


山西省静乐县曾是深度贫困区,有贫困村192个,贫困户15234户共47473人,建档立卡初期,贫困发生率为35.2%。近年来,经过不断努力,静乐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2019年19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减贫14944户46821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8%;2020年2月静乐退出贫困县之列。


静乐到底依靠什么打赢了这场脱贫翻身仗?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主办的“文化和旅游部定点扶贫县主题宣传行动”走进静乐县。采访团探访并见证了静乐各个领域的扶贫成果。听着当地群众讲述的奋斗故事,大家心潮澎湃;看到干部们热火朝天的干劲,令人为之动容,那胜利的喜悦,在人们的心中欢腾——


从省城来的游客多了起来


“百里汾河川,太原后花园”。采访期间记者看到,旅游大巴和自驾游车队络绎不绝,到静乐观光旅游、品土豆宴、购土特产的省城游客络绎不绝。


静乐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汾河上游,享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天然氧吧”“中国藜麦之乡”等称号。这里的文旅资源丰富,在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珍稀野生动物如黑鹳、金雕、天鹅等以此为家,随处可见的野鸭、白鹭成群结队,悠闲自得。


位于静乐丰润村的净居寺石窟,始建于唐代,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见此处文化底蕴之深厚;剪纸等非遗更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作为革命老区,静乐还是晋绥革命根据地的腹地,这里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者、山西党团组织创始人高君宇的故乡,百团大战第一枪就在静乐县康家会打响……


在静乐庆鲁村的村史馆里,村党支部书记王银海经常给游客当讲解员:“这是八路军首长当年用的办公桌……”桌子上面摆着陈旧的老式电话、掉漆的茶缸、古朴的油灯等物品。转角处还放着一口大铁锅、一把镰刀,还有各种筐子、篓子等生活及农用器具。村史馆中的物品,勾勒出当年八路军一边组织生活一边抗战的情景。


庆鲁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退人、退村、退耕”改善生态环境,整体推进乡村特色风貌整治,将已有的土窑洞改造成特色民宿,并不断发掘红色文化内涵。环境好了,文化内涵有了,游客自然就来了。


记者走进村民王银海家的土窑洞民宿。白色拱形房顶的屋内有两间房,进门一间是客厅兼餐厅,左边一间是卧室,摆放着两张床,明亮、洁净。阳光静静地从窗户透过,铺洒到地板和床上,窗户上还点缀着三幅精致的传统窗花剪纸,温馨、惬意。


屋外的墙上,挂着“庆鲁村集体经济组织 传统酱醋小作坊”的牌子。“都知道山西的醋有名,明年我们也要打造酱油和醋的手工作坊,这样游客来了可以全家一起体验,我们也能多挣钱!”说着,王银海的脸上乐开了花。


这是静乐县坚持景点旅游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缩影。在静乐,政府把发展旅游作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县城经济发展的一项主要产业来抓,设计“游天柱山、品土豆宴”一日游线路,扶持发展了1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截至目前,旅游创收1.2亿元,解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3972人,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学会技术后,你撵他也不走


深秋的静乐,伴随清晨山间清脆的鸟鸣声,记者开始了又一天的行程。


五六分钟后,车子左转进到一个大门内,前方宽阔的甬道两旁,一侧是居民楼,另一侧是1400平方米的大厂房,车间里,300多名工人手脚并用,熟练地踩着一台台电动缝纫机制作服装,仿佛在与时间赛跑。这就是2019年县里配置的居住与工作兼顾的扶贫车间。


目前,静乐县已建设扶贫车间1.4万平方米,大力引进发展服装、医用口罩、手工编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让3600名搬迁群众一出“家门”就进“厂门”,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小区和扶贫车间是一起规划的。老百姓花很少的钱就能住上楼房,只要肯劳动,家门口就有现成的工作。2019年居民入住的同时,扶贫车间正式开工,车间里的工人大多是这个小区或旁边小区的居民。


工人在农村时,只能种点土豆,收入几千块钱,除了吃穿用度,每年几乎没有盈余。“进工厂工作后,每天挣着一两百块钱,买土豆也吃不完啊!”有女工高兴地说。


“这里的工人平均每人每年都能收入两三万块钱,他们文化水平低,不会记工,我就制定了组长的岗位统一记工。”扶贫车间的负责人王丽华是一位静乐媳妇,早年和爱人一起在外打工,因为勤快又能干,逐步当上了车间管理者。王丽华说:“我之前在晋中的一家服装厂工作,随着工人年龄越来越大,工厂工人数量从200多人减少到了几十人。我就对老板说,到我老家静乐看看。因为听老家的亲戚说县医院招工,招40个人,却有400人过去报名。我就想,老家肯定有很多人需要工作。县里的领导听说后,也非常欢迎大家来静乐办厂,因为可以解决当地老百姓的就业问题。”


这个车间的工人当中有170个贫困户,初学者挣一两千元,老工人最多时可以拿到5000元。工厂实行计件制,多劳多得,越熟练,挣钱就越多。工作时间从上午8点到11点30分,下午2点30分到晚上7点,下午5点还预留出半小时接孩子的时间。


考虑到实际情况,很多工人的家里非常困难,工厂本着人性化、灵活弹性的管理方式,可以兼顾接送小孩、照顾老人等家庭事务。


“每个新工人工厂都要花3000元来培养,培训期间,每天还会发40元的保底工资。3个月学会后,你撵他也不会走了。”王丽华介绍,为了鼓励大家,工厂还增加了“超产奖”和“全勤奖”的绩效奖励。如果计件的费用是100元,就会有40%的超产奖,加起来就是140元;只要每个月上够25天班,还有500元的全勤奖。“只要没事,谁也舍不得请假!这里的人心灵手巧,能吃苦耐劳。这份稳定的工作,大家都很珍惜。”


“我们每年能生产40万套校服,工作稳定。即便是疫情期间,每个月也能上15天班。”王丽华说话间,把记者带到了车间小组长宋玉霞的机位前。宋玉霞身材娇小,话不多,一直笑着,她原来是杨家沟村的建档立卡户,家里有两个孩子、两个体弱的老人,爱人因生病不能干重活,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就落在了这个柔弱女人的肩上,以前靠种地根本解决不了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去年,宋玉霞一家搬到这个小区,8月开始上班后,家里经济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看着宋玉霞忙碌的身影,爱人也心疼,时常告诉她:“钱,能挣多少就挣多少,你一定要注意身体啊!”


“两个孩子上学很费钱,给家人看病还欠下外债,负担很重,现在有了稳定的工作,家里的各项开销就有了着落。有时孩子周末也过来帮忙。”她依然笑着。


多了互相照应,心气儿足了


车间里有一个工人叫吕青莲,爱人常年在外地打工,她自己照顾两个孩子,2017年冬天的一个下午,老师给她打电话说孩子生病了,她就请假去接孩子看病,回来收拾东西时眼睛红红的,也没多说什么。


当时车间小组长杜中群看到后,告诉王丽华:“吕青莲的孩子突发急性紫癜,大夫说这个耽误不得,让她赶紧到省城的医院去看病,她也没啥主意,不知道怎么办,正着急呢!”


王丽华就和爱人商量:“这事得管啊,咱俩带她和孩子到太原找医院吧!”当天晚上下着雪,特别冷,她给吕青莲打电话得知还没有找到人送她们娘儿俩去医院,也没有出租车,“你和孩子准备一下,我们马上过去开车送你们去医院!”到门口后,里面特别黑,她和孩子走出来。


“你不要着急,咱现在就去医院,没事的!”


“他爸在外面开大车,我没敢和他说这事,怕他分心,开车不安全……”说着眼泪就不停地掉。


“你放心,没事,有我和冯经理在,有啥事我们都帮忙,别担心,没有钱我们给你拿!”


吕青莲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孩子也哭……


赶到太原已是半夜,有的急诊没有医生,他们一连跑了3个医院,终于找到对症的医院,医生说送医还算及时,不会有什么危险。王丽华夫妇跑前跑后帮着办理住院,把一切安顿好,整晚没合眼一直陪着吕青莲和孩子。第二天等吕青莲的亲戚来了,他们才回去上班,工厂里还有工人要管理。孩子在医院住了五六天就痊愈回家了。


后来,虽然静乐又开起了多家服装厂,但是吕青莲哪里也不想去,就跟定了这个善良、爽朗、热心肠的东北女人、静乐的媳妇——王丽华。


“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有的事她会感激你一辈子!”王丽华感慨着。


2020年春节期间,正是新冠肺炎疫情最紧张的时候。全国的口罩几乎都脱销,静乐也买不到,正月初五的那天,时任静乐县县长王昕(现任县委书记)给王丽华夫妇打电话:“你们现在能不能来一趟?”王丽华夫妇正在吃饭。


过去之后,问他们能不能做口罩。


“这不行呀,我们一直以来都是做校服的,不会做口罩,这不成赶鸭子上架了?”


“你们想想办法。”


“医用的一次性口罩,需要专门的机器设备和材料,我们都没有。非要的话只能做棉布口罩。”


“那马上回去做样品出来看看!”


于是王丽华他们就用做夏装校服的白色纯棉里衬做了二十几个口罩拿到县政府。得到的答复是:可以。


于是王丽华紧急召集工人来上班,当时大家都很紧张,不敢出来。她就在工厂的工作群里发消息:“现在特殊时期,所有的交警、医生都冲在前面,往大了说是全国,往小了说是咱们忻州、咱静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能上班的都来上班!”


起初,只有一个人回应,王丽华又发了一条:“收到请回复!”就听着手机不停地响,一条条“收到”刷新着屏幕,看着简单的两个字,王丽华顿时热泪盈眶。



“当时就来了110多人,这群女人不简单啊!现在想起这事我还很感动,当时就没有一个人是冲着钱来工作的。”说着,王丽华的眼里已经噙着泪水了。


“短短1个月时间我们做了60万只口罩。当时政府给了很大的支持,每天都为工厂组织消杀、接送工人,还为我们准备午餐……政府支持我们,我们一定要回报政府!”


看到听到的小小故事,让采访团一行心情久久不得平静。离开时,“小康苑扶贫小区“的招牌,似乎也彰显着小区里的居民和工人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气神,再怎么看都不是“等靠要”的人!


愿静乐永如其名,在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脱贫攻坚的努力下,在汾河边的一方沃土上,处处宁静祥和、家家安居乐业!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