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铜制的乐器,能发出一种特别刺耳的声音。在战场上,它仿佛是非洲的女巫,只要它一响起,中共军队就如着了魔法一般,全部不要命地扑向联军。每当这时,联军总被打得如潮水般溃退。”
“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精神战,这种精神战我们后来既熟悉,又头疼。”
——美国陆军上将李奇微回忆录《朝鲜战争》
郑起的军号,作为一级文物,静静地摆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而郑起与军号的故事早已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2018年3月29日,郑起赴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参加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当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的棺椁缓步走到广场中间的摆放区时,郑起的心情异常激动,眼泪止不住地流,那可是自己的战友啊,真希望他们能睁开眼看一看富强的祖国。
郑起今年88岁,依然头脑清晰、反应敏捷。在他的起居室里一直挂着一把擦得锃亮的铜制军号,这支军号承载了他一生的荣誉。
郑起的军号一直挂在自己的起居室里
<div class="assistant" contenteditable="false"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width: 30px; margin: 5px auto 0px; padding-bottom: 5px; height: 5px; overflow: hidden;">1946年,家住黑龙江省海伦市百祥镇百祥村的郑起14岁了,因长年吃不饱身高只有1.65米,体重不足百斤。这年春天,东北民主联军因为剿匪来到百祥镇,首长了解到郑起的情况,就把他带到了部队。虽然部队也很穷,但不至于饿死。郑起说:“如果没有当年的新四军,就没有今天的我,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救了我。”当时发给郑起的三八大盖枪安上刺刀,比他还高。
当年11月,郑起所在的部队开始分工,自由报名。郑起报名当上了司号员。为啥?因身体太弱、年龄太小、带着武器冲锋的时候跑不过别人。当司号员虽然有一定的危险,但通过吹号鼓舞士气,牺牲了也值。
郑起回忆,当时学习军号的学员有好几十人,仅他所在的营就有五六个。用的军号是从国民党军队那里缴获来的,教员是从国民党军队俘虏来的士兵,后主动加入了我军。
“531,555,531,555……”这就是战场上的冲锋号,冲锋号响起,意味着决战时刻的到来,军号是命令的象征,传递的更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
学习军号跟学习别的乐器一样,首先要学习音符,这对于不识字的郑起来说简直就是天书,教员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教,先学音符,然后学简谱、五线谱,接下来才练习吹号。号嘴位置上下各占一半,注意姿势、位置、呼气、吸气、掌握节奏……教员说的话很多时候学员听不懂,学员就是模仿,教员怎么吹学员就怎么学,起早贪黑地练,有的学员嘴唇都吹肿了。特别是当时经常连饭都吃不饱,练习一上午,学员体力不支虚脱的事时有发生。教员规定,为了让军号发出的声音有震撼力,学员每天早起后不能去厕所小便,把尿憋在肚子里,直到每位学员练到没有憋尿的感觉才可以吃饭。
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学习,勤奋的郑起学会了冲锋号、集合号、熄灯号等10多种号谱。回到所在的部队后,郑起依然每天练习号谱,并且吹得越来越有力量。他说,军号就是他的武器,在战场上一样杀敌。
郑起所在的部队起初在黑龙江各地进行剿匪,每次战役郑起除了和其他战士一起冲锋陷阵,还要执行吹军号的任务。经过各种战斗的洗礼,郑起不但胆量和勇气大增,军号也吹得更加响亮。
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郑起随部队来到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准备向当地的国民党部队发起进攻。接到上级下达的冲锋命令后,首长为了鼓舞士气、以强大的气势压制敌人,命令郑起要把冲锋号吹得响、传得远。郑起向四周看了看,发现站在屋顶上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当地的房子都是平房,在上面可以站得直、立得稳、吹得响、传得远,是吹冲锋号的好位置。
在这场战役中,郑起的左额骨被敌人击中,中弹后,他从两米多高的屋顶上摔下来,随后房屋也塌了。战友后来告诉他,他昏过去后,军医对他进行了简单的止血包扎,认为伤情严重,有生命危险,必须立即接受系统治疗。可当时的锦州正在炮火之下,没有条件治疗。只有到200多里外的辽宁朝阳才能治疗。
担架队抬着郑起走了两三天才到朝阳。在颠簸中醒来的郑起,睁开眼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军号呢?”
经过系统治疗,郑起慢慢痊愈了,但留下了战争后遗症——癫痫症。郑起说,部队很关心他的病情,经过不断的治疗,已经有20多年没犯病了。
1951年,抗美援朝志愿军奔赴朝鲜,与朝鲜人民一起抗击侵略。志愿军夏季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和酷暑、冬季忍受着刺骨的严寒和冰雪,与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战斗。
郑起介绍,在渡过临津江时,正值快要封冻的季节,敌人把冰面打坏了,只能蹚水过。他和战友们蹚着齐腰深的河水,冰冷的河水像无数把刀子扎在皮肤上。这时,一位机枪手不慎将机枪滑落到了水里,机枪手二话没说,一个猛子扎进去,把机枪捞了上来。看到这一幕,战士们都不觉得冷了,奋勇地冲向对岸。到了岸上,湿透的衣服立刻结了冰,用木棍敲打很久才能把冰敲下来,但没有一位战士有怨言。他们知道,保卫朝鲜就是保卫祖国,在他们心中,祖国高于一切,遭这点罪不算什么。
进入12月,郑起所在的部队接到阻击英国王牌军来复枪团,守住三岔公路交叉点的小学校的东侧200米小高地的任务。战斗打得异常激烈、艰难,敌我双方都铆足了劲,想把对方打退。来复枪团更是仗着精良的装备加上飞机、大炮的掩护,向我军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猛攻。英勇的志愿军虽然只有180多人,面对几百个敌人的反复攻击全然不惧,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郑起说:“我的战友没有怕死的,都是好样的。”
战斗进入到白热化状态,敌我双方都不后退,就这样相互牵制着。关键是我军的供给成了问题,敌人每天吃的是香肠、罐头、面包,而我军却是炒面就白雪。胶着的战斗让敌我双方损失都很大,我方阵地上碗口粗的树都没有树冠了,炮弹坑一个挨着一个。仗打了三天三夜,打到最后全连只剩下7个人,其中5个人负伤,郑起的左背胳肢窝也负伤了。即使这样,敌人仍没有占到一丁点便宜。面对数倍于我军的敌人,郑起和战友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郑起想,虽然可能要丢掉阵地,但作为司号员,即使牺牲了也要进行一次最后冲锋,让军号再发挥一次作用。这时,敌人又发起了攻势,当距离我军只有40米左右的时候,面对强大的敌人,郑起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然地吹响了冲锋号。嘹亮的号声回荡在阵地上空,这号声吓住了敌人。熟知中国军号的来复枪团认为中国军队的冲锋号响起一定是大部队要发起冲锋,他们害怕了,回头就往山下撤。我军的阵地保住了,军号立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