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头条河南周口讯(耿富安 张效奎 王明见):2017年5月,商水县文联干部马志远受上级委派,到化河乡杨树东村接任驻村第一书记。尽管马志远听首任驻村第一书记说该村是“软弱瘫痪村”,各方面的条件不是太好等等,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甫一入村,看到眼前的情景,心中还是凉了半截:村里没有正式的村室,村干部挤在在一间简陋逼仄而又潮湿的老屋里办公,而且村“两委”班子不健全,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村党支部缺乏应有活力与朝气。马志远看到这一切,感到阵阵痛心,同时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不辜负上级党组织的信任,改变杨树东村的落后面貌!
建强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化河乡杨树东行政村下辖4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共计490户1970人,1920亩地,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81人。入村之后,马志远和村干部一起走村入户,体察民情,访贫问苦。一句句亲切而平易近人的问候,一声声“大爷、大娘”“大哥、大嫂”的热情称呼,打开了乡亲们的心扉,他们争先恐后向这位新来的第一书记诉说着心中事、知心话。
长期以来,农村中流行这样的说法:“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由此可见,党员素质的高低,致富能力的大小,对群众影响很大。在驻村工作中,马志远认识到:“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一个村的发展与一支“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村党支部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始终把党建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做细、做实、做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而打赢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战。由于种种原因,杨树东村“两委”班子不健全,村里各项工作在全乡处于落后位次。为此,马志远分别找老党员座谈,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支持下选举出年富力强、公道正派村“两委”班子。他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对全村无职党员实行积分量化管理,督促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号召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帮助群众增加收入。以此增强“两委”班子的号召力,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广大群众的向心力。至2018年春天,杨树东村“两委”班子健全,工作坚强有力,班子成员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了干事的合力,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结束了村班子软弱瘫痪的历史。为发展年轻党员,他及时发现、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八零后、九零后年轻人,给他们讲述党的光荣历史和崇高使命,帮他们树立起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入党光荣意识。三年多来,全村已发展预备党员4名,转正党员4名,解决了党员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看到村里办公条件落后,马志远积极协调资金为村里购置了崭新的办公桌椅、会议桌及空调、电脑和打字复印机等,极大地改善了村室办公条件,为进一步做好扶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情暖贫困户,比亲人还亲
在驻村帮扶工作中,马志远充分认识到只有树立并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才能把扶贫工作做好。他说:“建档立立卡贫困户是弱势群体,我们不仅要从物质方面帮助他们,更要从精神层面上对他们进行帮扶,既扶贫又要扶志,才能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
兜底贫困户李学东家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男孩上二年级,女孩刚满四岁,其妻长年患病。女孩因手续不全户口迟迟未能入上,一直上不了幼儿园。原因是女孩在县妇幼保健站出生时,一时疏忽未办理出生证明。2019年过罢春节,马志远督促李学东带着女孩到县妇幼保健站,做了亲子鉴定,为女儿补办了出生证明;之后,又带着李学东一家来到乡派出所户籍室,跑前跑后办理有关手续,并把办理齐备的有关资料交给户籍警,户籍警经过认真核对,最后把李学东一家四口崭新的户口簿打印出来。随后,李学东的女儿高高兴兴地上了幼儿园。
贫困户杨平大娘视力一级残疾,其老伴于2018年去世,女儿一家长年在外打工,也无法照顾她。马志远就经常上门问寒问暖,中秋节、春节就带上米面油及新棉被进行慰问。为了给杨大娘办理低保和残疾人两项补贴,他多次到县残联、乡民政所咨询有关政策,向有关负责人介绍杨平大娘的困难情况,最终把老人的低保和残疾人两项补贴办下来。杨大娘为此非常感激,有一段时间每天8点半,总要拄着拐杖准时在村口等候马志远,因为每天在乡政府点过名之后,马志远要到村室里去,总是在这个时候从村口路过。有一次,马志远看见老人又在村口等他,非常感动,就上前搀扶着老人说:“大娘,你视力不太好,走路不方便,以后有啥事可以给我打电话,在家里等我,就不要在外面等我了。”“哎,好啊,好。”杨大娘一迭连声地答应着。
一次,在走访贫困户中,马志远来到七十多岁的五保贫困户李四平家中。虽然上级为他进行了危房改造,重建了新房,但走进屋子里,室内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显得空空荡荡的,经过与李四平交谈,马志远决定为他购买一套新桌椅。当天晚上,马志远到了县城家具店,在老板娘热情地介绍下,他亲手选购了一张新桌子和四只精致的小凳子,并装在汽车的后备厢里,一直拉到李四平老人的家中。灯光下,老人手抚光洁的桌面,坐在小凳子上,脸上洋溢出感激和幸福的笑容……后来,听人介绍说:李四平打了一辈子光棍,年轻时因家庭条件差,弟兄们多,错过了姻缘。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治理汾河、八十年代大搞基本农田水利建设时,他总是一个人拉着架子车冲到前头,车上堆的土方是最高最冒尖的,一辈子掏大力、流大汗,不知道啥是偷懒……
在驻村扶贫工作中,“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成为马志远心中的信条。贫困户李大来反映,他家还需要一张床,因每到逢年过节,他在外地打工的孙子李海清回来,没地方睡觉。马志远就把自己的床铺送给李大来家,自己则到化河街上找到亲戚家一张闲置的破旧硬板床,拉回来当作自己的床铺。贫困户陈国社的儿子陈留刚患病,马志远就顶风冒雨到县民政局为陈国社家办理临时救助……
脚踏实地,为脱贫增后劲
要想富,先修路。针对杨树东村主干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马志远队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协调,争取专项资金,把村里的几条主干道修成了水泥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同时,协调资金为村里安装80盏路灯,购置电力垃圾清运车辆1台,为建设文明村打下良好基础。
鉴于村室破旧,马志远多次向上级反映,写出申请,多方协调,终于促成新村室于2018年盛夏开工建设,到当年年底,崭新的标准化村室已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搬进新村室办公的那一天,村“两委”班子成员个个兴高采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马志远通过走访贫困户和干部群众,了解到杨树东村漕河桥修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桥体受损严重,桥面坑洼不平,两侧桥栏杆缺失,群众向外运送农产品、村民出行和学生上学都要从桥上过,多有不便,尤其是雨雪天气,过桥更是艰难,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群众要求修桥的呼声很高。2019年夏天,马志远多次与交通部门协调,顶着炙热的骄阳,往返于乡村和县交通局之间,报送有关资料,协调有关部门,促成杨树东漕河危桥重建工程开工,历时数月,漕河大桥最终顺利竣工,彻底解决了本村村民对外运输农产品和出行难的问题。悠悠漕河水,见证了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一颗忠诚为民的赤子之心……
此外,马志远还指导艺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养殖种植业,增强带贫能力;协调县巧媳妇工程项目为本村引进渔网加工,发放渔网编织架,增加村民收入;依据该村传统优势,指导发展小磨香油加工业,为村民拓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渠道。
马志远深知文化扶贫的重要性,他积极协调本单位,发挥部门优势,组织文艺志愿者服务小分队来到村里为父老乡亲们义务演出,奉上一台台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组建农民文艺宣传队和腰鼓队,开展积极向上的文艺活动。每年的春节期间,组织县文联书法家为大家现场义写春联和福字,发放科技书刊,丰富了群众节日文化生活。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带领书法家到杨树东小学,开展“商水县文联助力脱贫攻坚送书法进校园”活动,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和称赞。驻村期间,举办了“好婆婆、好媳妇、最美乡贤”道德模范表彰大会,开展文艺表演,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