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来临,本端融媒体记者对在战疫期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期间曾经接受采访的部分文旅工作者、抗战老兵进行了回访。这段日子,他们在忙些什么,有着什么样的心情?在这双节同庆的好日子,他们有什么话想要对大家说?
讲述人:赵子昂(中国驻伊朗大使馆文化处工作人员)
受疫情影响,我在伊朗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变成了宿舍与使馆之间的两点一线,工作则从以往的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虽然线上交流无法获得线下面对面交流的直观感受,加之伊朗网络设施较为落后,线上活动频频出现卡顿,让交流效果打了折扣,但线上文化交流活动降低了交流成本,消除了地域差异,使以往集中于德黑兰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得以深入、扩展到更多地方省份甚至偏远边陲地区,很多小的文化艺术团体也因此能参与到与中国的交流活动中,从这个角度看,线上活动可以说真正连接了伊朗和中国,或者说连接了真正的伊朗和中国。
连接伊朗和中国的还有一幅在6月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特殊签名横幅。2月中旬,使馆文化处与伊朗文化遗产、旅游和手工业部,德黑兰大学等共同策划举办了“伊朗民众声援中国签名活动”“德黑兰大学与你在一起——中国留学生座谈会”,声援中国抗疫。活动不仅让伊朗民众了解了中国疫情的真实情况,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伊朗民众对中国的关切与支持。活动结束后,我们精心留存了这两幅万人签名横幅。6月,在收到中国国家博物馆抗疫文物收集需求后,我们将其中一张横幅捐赠给博物馆,这是他们收集到的第一个外国民众声援中国抗疫的展品。
近几个月,伊朗的留学生安顿工作进入了平稳期。新冠肺炎疫情在伊朗暴发之初,为了联系和组织在伊中国留学生做好防护以及有序回国,我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公布在网上,方便大家随时联系,那段时间,这个“热线电话”几乎从未断过线。自己的电话能够成为在外留学生的支撑与倚赖,我感到高兴和欣慰。
国庆、中秋就要到了,按照伊朗疫情防控要求,使馆放假期间,我们只能居家,不能外出,这是我外交生涯中第一次在海外度过国庆和中秋,虽然无法回到祖国,但作为一名文化外交官,每天的工作都在连接伊朗与中国,令我切实意识到民心相通的内涵和深远影响,收获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疫情在伊朗暴发之初,赵子昂的手机号码成了当地中国留学生的热线电话
(《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客户端于4月16日,以《“90后”文化外交官赵子昂亲述:我们在伊朗战疫》为题,对赵子昂和同事们的抗疫故事进行了报道。)
讲述人:贾正喜(敌后武工队队员)
今年国庆假期,我就要迎来101岁生日了。其实,我的生日是10月12日,由于国庆节放假,儿孙都在家,所以我的生日就在国庆假期过。
我年纪大了,但眼睛还可以,没事就爱看新闻,尤其爱看国庆阅兵,里面展现的新型武器让我感到激动、自豪。想当年我们抗日的时候武器装备多落后,就期盼咱们自己能制造出先进的武器装备。
说起中秋节,抗战那会我们很少过,也没有机会过。记不清是哪年了,中秋节的晚上,我和战友押送一个汉奸去河北阜平,走了整整一夜。途中,看着圆圆的月亮,我们就想起了家人,发誓一定要打败日本侵略者,让乡亲们都能过上团圆的好日子。那个年代,不管什么重要的节日,抗日都是放在第一位的。
我经常跟孩子们说,现在的好日子都是老一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一定要好好珍惜。空闲的时候,我会讲抗日故事,让他们知道当年的苦难。有时候,看到圆圆的月亮,我就会想起我的战友,想起我们一起抗日的日子。现在咱们国家强大了,老百姓的生活也过得红红火火,逢年过节都能团聚在一起。我已是四世同堂,晚年生活过得很幸福。
在这里我说几点希望:希望大家跟家人团聚的时候,不要忘了本,不要忘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好好珍惜跟家人相处的时光;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奋发图强,学好本领,让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守护好我们的国家,守护好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
贾正喜在这个国庆节将迎来他的101岁生日
(《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客户端于9月4日,以《“敌后武工队”最后的老兵——贾正喜》为题,报道抗战老英雄贾正喜和“敌后武工队”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
讲述人:王旭(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工作人员)
我的母亲是北京市延庆区医院返聘的儿科主任医师。今年初,疫情暴发,为保证各科室正常运转,她坚持要到医院坐诊,这让我很焦虑,也很担心。尽管她不在抗疫第一线,但面对疫情的极大不确定性,她依然有很大的被传染的风险。
“你不用担心我。医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母亲说起自己的工作,总是轻描淡写。2003年,SARS病毒肆虐北京的时候,母亲就曾奋斗在“非典”一线。
如今,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各行各业复工复产,我们的生活也逐渐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但我对母亲的担心一直存在。
从疫情发生到现在,她没有好好休息过。我想过让她停下来,但是我知道,她热爱这份工作,她把自己90%的精力都给了这份工作。其实,母亲有时候会说自己很累。是啊,一天要接诊近百名患者,对她这个年纪的人来说确实辛苦。但是她总是今天说完“累”,明天又精神抖擞地去上班了,比我们年轻人劲头都足。
国庆、中秋双节将至,母亲终于可以暂停工作,休息一下,全家团圆。平时,她在医院见到很多生病的孩子,总是为身边的孩子担心。这次休假,她可以和自己的外孙待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了。
战疫期间,包括我母亲在内的医护人员在危难面前勇于担当、不计得失的付出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从母亲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她教会我对待工作就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冲锋在工作一线。我是一名文物“医生”,虽然我们所“医”的对象不同,但我们都在全情投入,以专业的技术和敬业的态度履行着自己的岗位职责。
王旭的母亲徐淑兰依然坚持在一线工作
(《中国文化报》于4月7日、文旅中国客户端于3月8日,以《医务老兵,站好最后一班岗》为题,报道了王旭母亲的抗疫故事。)
讲述人:李默妍(中国服务贸易协会文化旅游分会秘书长)
坐上从北京开往家乡的高铁,思绪万千。我终于踏上了回湖北老家的路途。
回想战疫的那段日子,我们不分昼夜地为武汉组织捐赠抗疫物资。那段时间,我们跟湖北抗疫一线的战士们、跟身在湖北的家人紧紧捆在一起。
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我开始组织员工复工复产。这次疫情对文旅行业影响很大,但往往危中有机,我的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9月4日,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作为本届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届“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合作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论坛上,中国服务贸易协会文化旅游分会授牌,作为新当选的文化旅游分会秘书长,我走到台上,在行业同仁和媒体的见证下,按下了我们的新项目——高铁文旅博览会的启动按钮。
当天的激动不止这一点。中国服务贸易协会顾问、中国复关及入世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在论坛上发表了演讲。正是受到他的影响,我大学时选择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18年前,我在武汉大学听过他的精彩报告,而今再次见到他,心中别有一番感触。
那天,送走前来参加论坛的最后一位嘉宾,看着仅剩下工作人员的会场,我突然有些恍惚,眼泪也模糊了视线。这大半年感觉像半个世纪,我们挺过来了。转头一看,发现身旁站着的同事也双眼满含泪水,沉默而立。
转眼已是“十一”,国庆节和中秋节相逢,这是难得的缘分。想想有一整年没有见到父母和奶奶了,我早早地预定了高铁票。母亲最近一次见到我的样子,还是在电视里。这一年里,在电话、视频里,母亲对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相信没有什么坎是你迈不过去的”“我们的身体都很好,不用挂念”。我想快些见到她。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李默妍的事业迎来了新的转机
(《中国文化报》于5月19日、文旅中国客户端于3月17日,以《在京湖北人:每一天都使劲活》为题,报道了李默妍的抗疫故事。)
讲述人:林海明(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总务处干部)
我曾是一名工程兵,18岁入伍,37岁转业。去年11月,我正式成为文旅系统的一名“新兵”,进入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总务处从事后勤保障工作。
今年初,我带着妻小回到湖北襄阳岳父岳母家过年,没想到赶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戎装虽解,军魂犹在。虽然身份转换了,但是身上、心头的那份职责未曾放下。大年初三我便去所在的保康县鸡公岭村委会报到,就地下沉投入到防疫工作之中。
抗疫过程中,看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和大规模改建的16座方舱医院在最短的时间内先后建成,正在小山村执勤点守夜的我不禁为祖国人民的风雨同舟、众志成城而热血沸腾。夜里的小山村,风不再凉,夜不再长。
提起国庆节,军人出身的我头脑里闪过的第一个关键词是“阅兵”。虽然我并没有成为受阅官兵的经历,但我曾是为“9·3”大阅兵提供保障、修建阅兵训练基地的一员。那段日子令我难忘,我同所有阅兵保障兵站的战士一起,“5+2”“白+黑”前前后后奋战了9个多月,以最快的速度建起了阅兵训练场,为受阅部队的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驻训条件。
如今,我手头的工作依旧和后勤保障相关,与过去相比,没那么棘手,也不那么急迫了。但工作不分大小,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铆足十二分的干劲,是我在执行抗疫任务时给自己定的要求。在复产复工的这几个月中,我也是这样做的。
国庆前这几天,我一直为单位承接的重要会议的后勤保障工作忙碌着,虽然要从早上5点忙到夜里11点,但我无怨无悔。“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用行动来诠释。
年初,滞留在湖北襄阳的林海明就地下沉参加抗疫
(《中国文化报》于4月8日以《文化和旅游部系统干部职工滞留湖北战纪》为题,文旅中国客户端于3月27日以《滞留湖北战纪(下)| 就地参“军”,我们从未停工!》为题,报道了林海明的抗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