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双节之际话脱贫!静乐、娄烦、阿尔山、巴马基层作者有话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0-02  浏览次数:225068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瑶鹰 范武胜 苏俊花 杨俊鹏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脱贫攻坚也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广大干部群众奋战脱贫攻坚一线,确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瑶鹰 范武胜 苏俊花 杨俊鹏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脱贫攻坚也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在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广大干部群众奋战脱贫攻坚一线,确保啃下最后的“硬骨头”,用实际行动书写责任担当。

经历了疫情考验的双节重合,唤起人们心底更浓郁的家国感触。在欢庆国庆中秋佳节之际,文旅中国客户端约请了刚刚摘掉贫困帽子的文化和旅游部定点扶贫县——山西静乐和娄烦、内蒙古阿尔山、广西巴马的当地基层作者,用他们的笔触,向您讲述不一样的经历、情怀和感动。

松林的树梢托起一轮圆月


▲ 广西巴马瑶族“祝著节”

夜了,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城东南边贫困户移民安置区六能新区“老乡家园”的后山,松林的树梢托起一轮圆月。几十栋咖啡色、白色、蓝色相间的居民楼,在银色月光之下,安静地睡着了。

这是2019年9月中旬的一个日子,正临近中秋。此刻,靠着后山的A17栋一楼一单元的102房,透出一束明亮的灯光。屋子里,户主张首帮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凝视着窗外的朦胧月色。那清朗的气息,让他这个刚搬到县城来的“社区人”感到很舒心。就在离张首帮不远的地方,他的妻子——一个腰部骨折了的女人坐在轮椅上,嘴里冒出了一句话:“他爹,明儿洪玲就要回校了,你看还有什么给她拿的?”张首帮转过头来,向着妻子笑了笑说:“他娘,洪玲的行李都准备好了,她去深圳读的学校,是深圳帮扶巴马的教育项目,不用交什么钱,政府有助学金和生活补贴给女儿。我已经留了1000多元零用钱,给洪玲就是。”

张首帮户是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移民新区搬迁户的一个缩影。20年前,他和妻子谢氏在老家弄阳一个石场里打石头。妻子被滚下坡来的石头砸中腰部,从此落下了残疾的病根,只能坐在轮椅上。屯子里没有学校。为了能让三个儿女上学读书,张首帮背着患病的妻子,手里牵着儿女,从所略乡大石山里的弄乐屯走出来。

张首帮在街头租了一间瓦房,把儿女安排在龙田小学读书,自己却挨家挨户找苦活路做。拆房子,搬水泥,打石头,这些没人干的苦差,张首帮一一揽了下来。妻子谢氏心也沉不下来,她叫张首帮在街上找一个卖鸡的摊位,自己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转眼,10多年过去了,张首帮三个儿女中两个儿子考上了大学,女儿进了高中。这个时候,脱贫攻坚的号角在大石山中吹响了。张首帮户因妻子残疾、两个儿子在大学读书,被列为贫困户,享受了贫困户帮扶政策。他从农村信用社贷出了5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开始了小规模的养猪。日子也开始过得有些起色了。

2018年春节,张首帮户得到了贫困户移民搬迁指标,一家人搬到了县城东南边的移民安置区六能社区,住进了120平方米的套房。为了解决张首帮一家的生活,社区安排张首帮到附近的旅游景区“仁寿山庄”做保安,给他妻子谢氏安排在社区的民族手工艺服饰加工厂做工。每一天,工厂的员工都轮流送货到张首帮家里,谢氏就可以坐在轮椅上加工产品了。这样一来,夫妻俩每个月都会有五六千元的务工收入。

巴马瑶族自治县是广西三大国际旅游区之一,是长寿养生旅游胜地。“仁寿山庄”景区是文旅项目,县里安排了100多名农民工和几十户贫困户家庭在山庄务工。张首帮到山庄工作后,每天都是早早出门,晚上都是很晚了才回到家里,有时候还得通宵上班。2018年7月,张首帮两个儿子都大学毕业了。大儿子张仲庆到中国在印尼的一家公司上班,二儿子张仲锋在福建厦门一家公司任职。2019年8月,女儿张洪玲收到了深圳技师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两个哥哥刚参加工作,不得赶回家来祝福妹妹,可是他们俩还是提醒父亲,一定要回老家摆个小宴席,感谢父老乡亲一直以来给予全家的关心和支持。宴席的钱,由兄弟俩出,他们都有了工资哩。

女儿要上大学了,张首帮无论有多忙,晚上都要回家看一看,和女儿谈谈心,拉拉家常。这一夜,张首帮下班晚了一些,女儿已休息了。和妻子聊了几句之后,张首帮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沓钞票,数出了十几张。他轻轻地推开了女儿的房门。女儿早已进入了梦乡。张首帮把钞票放在女儿的枕边,轻迈脚步走出了房门……

2020年的国庆和中秋刚好在同一天,2020年又是全国脱贫攻坚年,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月儿半圆了,大儿子张仲庆打来电话,说他和弟弟商量好了,今年的中秋,也就是国庆那一天,他们一定要回到县城的家。弟弟张仲锋会到深圳接妹妹一起回来。家里脱贫了,今年的国庆和中秋,一家人要团团圆圆,一起度过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末了,大儿子还不忘告诉父亲,这次他要带女朋友一起回来。女朋友,是印尼的……

此刻,坐在一旁的妻子谢氏的心田呀,已绽放出了一朵绚丽的山花。


(作者:瑶鹰,系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今年中秋月更圆


▲ 山西静乐贫困户丰收的喜悦

2020年对静乐来说是非比寻常的一年,戴在静乐头上多年的贫困县帽子终于摘掉了,全县33687名贫困人口历时5年全部实现了贫困退出,全县48个“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山庄窝铺都实现了整村搬迁,64个生活、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的村庄实现了插花搬迁,6476人挪了穷窝,全县贫困发生率由建档初期的25.01%下降为0.49%,群众认可度达到了94%以上。5年间,静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昔日闻名三晋的贫困县彻底焕发了勃勃生机,和全国人民一道走上了全面小康的奋发之路。

小康苑是静乐“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全县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点,共安置了3102人,小康苑规划建设起点高,功能设施齐全,是县城一流的示范小区。在一号楼二单元402室,我们见到了户主王改平,她由娘子神乡三家庄村搬迁至此,全家四口人,在小康苑分得楼房83平方米,爱人牛文军在外打工,大女儿牛静圆和二女儿牛静芳分别在县一中和致远中学读高三和高一,王改平分得楼房后,按照建档户的标准,她家只交了不到2000元钱就拿到了房子的产权,在拆除旧房的过程中,又得到了人均一万元共计4万元的补偿。王改平高兴地说:进城后,社区帮忙,孩子们全上了学,每个孩子每学期还能补助500元生活补助费,虽然搬离了三家庄,但是全家还享受了村里给的光伏补贴3000元,家里的耕地全退了,补助年年给直接打到卡上。县里为我们搬迁户想得很周到,2019年搬入小区后,在小区门口的扶贫车间参加了免费的裁缝培训,现在已经成了扶贫车间久冠服装厂的工人,每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爱人常年在外打工,我在车间上班,又能照顾孩子,又不误挣钱。原来想搬出三家庄进城生活,心里总是不踏实,现在看来,这些都不是问题,我真的没有想到我们一家子也能变成城里人,说心里话,真的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各级帮扶干部,想想以前在三家庄的日子,地在梁上,水在沟底,和现在的生活条件相比,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王改平满脸的喜色,她说:“今年过八月十五,城里的好月饼可多了,我已经买下了好几种,打算过几天去乡下看看父母亲。”

在县城移民小区配置的扶贫车间,我们见到了与王改平一样开心的刘陆梅,39岁的刘陆梅也是建档户中的搬迁户,全家五口人分到92.8平方米的楼房一套,爱人在天津打工,她在扶贫车间上班,两口子每个月都有7000多元的收入,同时还享受着光伏、退耕补贴。三个孩子都转学进了城,享受每月每人500元的生活补助,回想她一家在娑婆乡麦玉村的日子,看看现在的样子,陆梅从心底乐开了花。她说,今年中秋节,孩子们也放假呀,她打算带上三个孩子去天津与爱人小聚一下,也过一把城里人的生活瘾,顺便让孩子们出去开开眼,见见世面。刘陆梅高兴地说:“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以前是钻在小村村没想法、没办法,现在政策帮我们走出山沟沟,过上了好日子,我们也得争口气,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

5年来,静乐县把发展产业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让有劳动能力的人人掌握一门技术,人人有工作岗位,人人有增收项目。

在神峪沟乡张贵村我们见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刘虎虎,刘虎虎因小儿麻痹落下了残疾,是贫困户中的极端少数,为了帮助虎虎脱贫,农商行丰润支行和工作队员上门帮扶,最终帮扶刘虎虎发展养牛,丰润支行主动支持小额贷款4.9万元用于养牛,使刘虎虎的牛群由最初的两头发展到现在的30多头,每年生产牛崽20多头,年收入超过了8万元,现在的刘虎虎不仅脱了贫,还成了全村的脱贫致富标杆。5年来,仅丰润支行就发放扶贫小额信贷967笔,支持967户贫困家庭发展产业。

刘虎虎的母亲陈锁爱高兴得逢人就说:“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一家过上了好日子,接下来的日子虎虎有了新的想法,他想成立一个合作社,联系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共同发展、共同发财。”


(作者:范武胜,系山西省静乐县扶贫办主任)


花好月圆话官庄


▲ 山西娄烦官庄转九曲航拍图

每年中秋,都会想起小时候自家泥炉里烤的月饼。那时候没什么零食,也不像现在刚过中元节就打月饼。那时的月饼馅没有添加剂,纯白糖、红糖和自己炒的芝麻,用自家压榨的胡麻油调和,这样烤出的月饼原汁原味古色古香到现在想起那味道都觉得口舌生津,回味无穷。

到了中秋节晚上,要祭拜月神,院里放张桌子,摆上月饼和各种应季水果。中秋既是团圆节,更是丰收节,供桌上的祭品也全是圆的。每当这时长辈就会焚香拜月,祈求月亮神保佑今年五谷丰登,来年风调雨顺。

中秋这天,在外的游子,回家团聚。此时此刻,买上一袋月饼,回村看望老娘。母亲尝了口,“嗯,现在咱生活富起来了,各种应、反季水果不离口,但还是当年的月饼对胃口。”是呀,乡音乡情、乡土风味,传统风俗,旧情难忘!

说起传统风俗,就不得不提文化和旅游部派来的第一书记孙占伟。他前年来了后,带领村民恢复了村里的古老风俗——转九曲。这可是村里20多年拿不起来的大事。孙书记不辞辛苦,遍访老者,和村民一起,从记忆里找回转九曲的仪程规范。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男人做灯架、女人做剪纸、娃娃添灯油。不到500人的官庄村愣是做出了近600个人口灯。

正月初十晚上,大号、唢呐吹起来,本村、邻村数千人沿着“九曲阵”迷宫,一步一步转九曲祈福。零下十几度的天气,转了两个半小时还意犹未尽。转九曲让官庄扬了名,都说官庄的人口灯扎得漂亮,对官庄人的夸赞从年头说到年尾。

说起官庄的风俗,远不止这些。二月二点灯灯、清明捏寒燕燕、腊月初一咬炒炒,以及民俗体育打岗、荡忽悠、碰拐拐、弹拐拐等。

后来,孙书记请来太原的旅行社,到官庄组织起了民俗旅游,谁能想得到咱普普通通一个小村庄,人家大城市的人来村里能旅什么游。村民备了黄儿、烧馍馍、圪搓搓、磨擦擦、莜面鱼鱼,远方客人,不论小孩、大人都吃得津津有味。除了吃农家饭,游客们还在村里体验了一把清明习俗。大家用软软的面团和各色布条,在村里妇女的指导下捏起了寒燕燕、缝上了寒拍拍。50多岁的老支书也风光了一把,给游客讲解晋文公、介子推、杜牧并示范传统体育——打岗:“一打头,二掩眼,三顶头,四扭肚,五圪擦,六踢跳,七切草,八卖蘑菇,九尥油,十打你个玉石毛猴猴。”老书记教得用心,远来的孩子们学得开心,寓教于乐,传统文化就这样在孩子们脑海里扎了根。

母亲身体不太好,是村里贫困户,一年住好几次医院,每到住院大夫就打趣:定时炸弹又来了。要不是现在有了医保,加上贫困户报销比例高达92%,哪会负担得起这医药费。每每住院期间,下乡帮扶人和驻村工作队员都来嘘寒问暖,孙书记到家的次数比我这个闺女还多。

别看孙书记忙村里“大事”,但小事也没放过,看到我们家大门上的门神就动了心思。过春节时,村里统一印制出来,送每户村民——娄烦·官庄木版画。后来,孙书记请来了灌木公司教村民学习版画雕刻、印刷。从此,娄烦·官庄木版画《过年》《元宵》《端午》《中秋》,还有娄烦名人《高君宇》,传统吉祥物《福禄寿喜》等走了出去,开始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今年教师节还为北京理工大学做了专属定制。版画还去山西文博会、成都国际非遗节参加了展览,给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定制了专属纪念版。

看着门上的年画,我仿佛看到了娄烦·官庄木版画跟着天问一号一起飞向太空,飞向更远的未来!


(作者:苏俊花,系娄烦县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迎国庆中秋 接民心地气


▲ 内蒙古阿尔山西口村墙绘一景

马上我们将迎来国庆、中秋双节同庆的喜庆日子。时间仿佛是有加速度,刚到内蒙古阿尔山西口村入户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转眼已经驻村3年半了,决战脱贫攻坚的胜利曙光就在前方。3年多来,见证和经历了西口村的变化,和西口的老百姓打成了一片,和驻村工作队和村、社两委相处十分融洽,实实在在做了一些事情,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学到了很多,也对驻村工作有不少体会和感悟。

一是接地气、贴民心,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

下乡驻村,简单说就是为了给基层群众办实事,让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2017年3月,刚到西口村我就拿着建档立卡户名单,挨家挨户地走,很快就完成了对建档立卡户的走访全覆盖。每天早上6点跑步锻炼,发现谁家开门了,我就进屋去唠唠家常,并把群众反映的每件事情写在纸上、记在心里。日积月累,很快我就对西口村的基本情况和西口建档立卡户家里的情况十分了解了。我理解,精准扶贫的前提是详细了解每家每户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提高脱贫成效。经常入户,也不仅仅是了解情况,更重要的是沟通感情,及时发现和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二是办实事、解难题,发挥驻村工作实效。

驻村工作队的主要任务是助力脱贫攻坚,给老百姓解难题、办实事。

今年以来,我们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方针,针对村里的3户未脱贫户和7户监测户,逐户研究帮扶方案,细化帮扶措施,根据每户的实际情况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确保未脱贫户顺利脱贫,监测户不出现返贫。有劳动能力的,围绕就业和产业,提供最大的帮扶,未脱贫户均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也给一些户买羊、买牛发展产业。丧失劳动能力的,政策保障兜底,提高生活质量。

三是既扶志也扶智,激发贫困户发展内生动力。

驻村工作中,我也发现“扶贫养懒人”的情况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少数贫困户还是有“等靠要”的思想,这就很难摆脱穷根。

这几年驻村工作中,我们强化“扶志、扶智”,因人施策,完善帮扶措施,针对思想根源,从教育引导入手,采取激励措施,用脱贫政策的力度和温度,逐步让困难群众看到实效、树立信心,营造“勤劳致富、光荣脱贫”氛围,真正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共同迈向小康生活。我们充分依托文化和旅游部定点帮扶优势,将文旅帮扶作为“志智双扶”的重要抓手,按照“慢种慢养慢生活”的生态旅游发展理念,挖掘文化资源、编制文化建设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建成民宿示范项目,推出“西口十八碗”特色餐饮品牌,打造“西口十八景”特色人文自然景观,开展墙绘主题艺术创作,持续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做好乡村旅游基础工作。这两年,西口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西口百姓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以前是栽树树丢,现在是果熟果不丢”。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扶贫既然是攻坚战,就应秉持骆驼心态和蒙古马精神,细嚼慢咽、吃苦耐劳、勇往直前,以“朝受命、夕饮冰”的使命感,以“昼无为、夜难寐”的紧迫感,把问题一个一个妥善解决,把工作一项一项落到实处,让扶贫成效的答卷有温度也有厚度,让贫困群众走上幸福路、敲开致富门,朝着贫困清零的目标咬紧牙关,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答卷。


(作者:杨俊鹏,系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驻西口村工作队队员)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