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沧桑和磨难的民族,当我们走在今天、走向明天,永远都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先烈。在抗战时期,诞生了大量优秀的抗战歌曲,这些歌揭露了侵略者的暴行,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山河破碎的悲愤、对家乡的怀念……这些用血泪凝成的歌声,让人激情澎湃、血脉偾张,激发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斗志。歌唱家孟于为我们带来80年前500人演唱《黄河大合唱》的记忆。
时间:8月28日、29日 地点:孟于北京家中
▲ 1940年3月8日孟于(右)在中国女子大学门前(资料图)
8月28日、29日,记者在98岁的歌唱家孟于家中对她进行了采访。
至今,孟老都还记得1940年2月16日在延安中央大礼堂,500人演唱《黄河大合唱》时的情景——
舞台就是一个大平台,没有一层一层的站台,大家一个挨一个挤着站,台上站不下就站台下。冼星海在台下搭两张桌子,站在桌子上指挥。乐队只有几把小提琴以及笛子、三弦、二胡,一件低音乐器都没有。合唱分女高音、男高音、女低音、男低音4个声部,没有低音乐器怎么办?后来用一个汽油铁桶安上长把,再安两根弦,终于拉出了低音。
震撼山谷、响彻夜空的歌声深深地镌刻在孟老的记忆里。“西北摄影队的朋友们跑上台来,拥抱着冼星海同志高呼‘太感动人了’‘伟大的作品’,盛家伦先生还用英语高呼‘great success’(伟大的胜利),掌声经久不息。”孟老回味着。
这是《黄河大合唱》诞生之后第二次演出(第一次是邬析零指挥演剧二队进行试演),是冼星海第一次指挥,刚到延安不久的孟于当时就站在台上第一排。
1939年,孟于是从家乡四川成都偷跑到陕北延安的。抗日战争爆发后,整个社会一下子沸腾了起来,很多学校都传唱着抗日救亡歌曲。“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从小好嗓子的孟于参加了抗日救亡宣传歌咏队,一看到报纸上有新歌,就马上唱给人们听,激发和鼓舞人们的抗日热情。
1938年底,国民党开始暴力封锁和镇压学生运动,然而,越是封锁,学生的热情越是高涨。一次,由孟于班里七八个同学组织的读书会,秘密请来一位从延安来的青年。“从他儿那得知延安是自由、民主的,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那里的人不分民族、没有高低贵贱,都学本事来抗日。”孟于说,这让同学们无限向往。于是,瞒着家里,17岁的孟于奔赴延安,进入中国女子大学学习,并加入了歌咏队。
1940年,由应云卫带领的西北摄影队在拍摄《塞上风云》的途中路过延安。“当时,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说,要很好地招待他们,要把延安最好的作品演给他们看。延安当时被围困,我们什么也宣传不出去,外界不了解我们,让他们去宣传,会比我们更有力。”于是,便有了500人的《黄河大合唱》。
当时,鲁艺、女大、党校、抗大等学校的歌咏队都被组织了起来。冼星海把自己的学生安排到各个学校,先分头排练。不仅要唱会,还要全都背下来,因为站在舞台上不能看谱子。
有一次,冼星海在排练《黄水谣》,唱到“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奸淫烧杀,一片凄凉”这4句,一个女队员面带笑容。冼星海就问她:“小同学,你怎么笑着唱啊?”那位同学一下子就蒙了,自己也说不出来。冼星海就讲:“黄河代表中国人民的怒吼,《黄水谣》的主题就是反抗日本侵略,这4句写了日本鬼子对中国人民残酷的迫害。唱歌的人,心中要牵挂时代感情、国家命运。”
“听了星海同志的话,我深受启发,歌唱是把自己和祖国的命运、民族的苦难联系起来的事业。”孟老还记得,当时冼星海指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由慢到快地重复5次,最后唱到“号”字时,他右手指挥着,左手做成一个大圆圈,要求大家发自肺腑地呼号出最雄壮的声音,表现出中华民族在怒吼中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战斗力量。
“我唱过不少歌,也演过不少戏,但这种激动人心的场面,我还是第一次经历,热泪夺眶而出。”孟老说,“作为一个青年学生,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音乐的伟大。《黄河大合唱》对我以后从事艺术工作这条道路,起到了启蒙和推动的作用,让我更意识到音乐可以唤起人民,可以给人以力量。”后来,在冼星海的鼓励下,孟于考入延安鲁艺学习。
终于,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了!当时,孟于在一所小学当老师,听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广播时,孟于刚刚给孩子们上完课。“当时大家都高兴得不行。”孟于记得,往鲁艺走的路上,卖瓜子花生的小商贩把瓜子花生往路人口袋里装,卖西瓜的也不卖了,一拳打碎一个西瓜分给大家伙吃,大家唱着歌、打着火把游行,人们兴奋地喊着:“抗战胜利了,我要回家了!我要回家了!”
抗战胜利之后,孟于成为华北文工团的一员,走出延安,来到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继续用优秀文艺作品鼓舞人民的士气。而《黄河大合唱》中积淀下的民族精神和在延安革命热土上的艺术磨砺,锻就了老艺术家一生为人民歌唱的艺术品格和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