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头条 » 正文

宋时轮:兵出雁门,浴血军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9-05  浏览次数:222131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作者:程佳*雁门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它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 程佳


*雁门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它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这里也是历代军队争夺的古战场。1937年10月18日,在阎锡山弃关南撤以后,八路军120师716团首任团长宋时轮率领雁北支队挺进雁门关北,抗战歼敌,开创敌后根据地,打开了新局面。
   

 *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河文化博物馆收藏有开国上将宋时轮创作的《八路军第4纵队军歌》。歌词是:

“战火连天响,战号频吹,决战在今朝,我们抗日的先锋军,英勇武装上前线,用我们的刺刀、枪炮、头颅和热血,嗨!用我们的刺刀、枪炮、头颅和热血,坚决与敌人决死战。保卫华北,收复东北,统一我中华。我们中华民族好男儿们,英勇武装上前线,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强盗出中国。嘿!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强盗出中国,多打胜仗立功勋。”


宋时轮创作的《八路军第4纵队军歌词》目前收藏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河文化博物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记者采访了开国上将宋时轮之女宋百一,一起来聆听她讲述父亲在抗日战争期间浴血雁门关和创作军歌的故事——


宋时轮:兵出雁门,浴血军歌


雁门关

讲述人:宋百一(宋时轮之女)

七七事变之后,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中国工农红军遵照中共中央关于主力红军迅速改编的决定,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辖115师、120师、129师和总部特务团。120师由红二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第27军、第28军及独立第1师、第2师、骑兵第1团、赤水警卫营和总部特务团一部编成,贺龙任师长、萧克任副师长、周士第任参谋长、关向应任政训处主任、甘泗淇任副主任,辖358旅、359旅及教导团和5个直属营。我父亲宋时轮任358旅716团团长,廖汉生任副团长、曾来古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训处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的宋时轮(图片来自网络)

1937年9月2日,父亲带领部队在陕西富平县庄里镇参加了八路军120师抗日誓师大会。3日,全师启程,经韩城县芝川镇向山西抗日前线开进;9日,从芝川镇外黄河渡口渡河;11日,进入山西。下旬,进至晋西北宁武、神池地区。

当年9月底,日本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突破国民党军茹越口、下社村内长城防线,直逼繁峙,威胁平型关、雁门关侧后。由贺龙主持的八路军120师军政委员会紧急会议在神池县义井镇召开。会议决定由父亲率领716团2营为骨干,组成独立支队,北出长城,到雁门关以北敌占区打游击,迟滞日军向神池、宁武的进攻,想办法拖住日军。120师军政委员会会议的第二天,父亲就带领由900余人组成的支队,从晋西北向雁北朔县、平鲁、山阴、右玉等地进发。


兵出雁门关

日军侵占山西的战略企图是以此作为华北作战的补给基地,地理位置决定雁北地区是日军占领的重点地区。雁北地区位于雁门关外、古长城以南、同蒲铁路以西,北接绥蒙,东连晋察冀边区,辖左云、右玉、山阴、怀仁、平鲁、朔县和大同的一部分。西雁北由于地形的毗连,一直与绥蒙的清水河、和林、凉城、丰镇等县连接在一起,统称雁北地区,属晋绥第5分区。晋西北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的门户,西雁北则是这一门户的屏障,也是中共中央和晋绥边区联系绥蒙的通道,在对日作战和保卫陕甘宁边区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

父亲率部北上进军途中,遇到败退南撤的国民党骑兵第2军。其军长何柱国见到我父亲说:“日本人不好对付,我们的炮弹落在他们的坦克上毫无作用。我自己也几乎送了命。”他企图说服父亲命令部队停止北进,与东北军一道南撤。面对国民党军的“恐日病”,父亲说:“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我军的根本任务是解除人民群众的疾苦,现在雁北的父老乡亲正在遭受日本人的屠杀、蹂躏,我们不能置若罔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要紧紧依靠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山地游击战争,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能够被消灭的。”

1937年10月1日,父亲率领支队攻占了井坪镇(今平鲁县)。3日,他将支队分兵两路,一路袭击马邑、安荣桥,击溃部分守敌;另一路进攻岱岳镇,予敌以重创。4日,又率队折行向西,收复了平鲁县城。几天之内,完成了贺龙师长计划占领井坪、收复平鲁的第一步任务。6日,朱德命令“宋支队背靠岱岳镇以西山地后,应即向岱岳镇、怀仁、山阴活动,破坏公路交通”。7日,父亲率支队袭击岱岳,攻占该镇以南榆林、马邑,破坏桥梁数座。


袭扰日军补给线

日军为准备忻口会战,日夜不停地运送武器、弹药、给养和其他物资。南辛庄是敌汽车队由北向南的必经之路。父亲在支队作战会议上介绍情况:南辛庄的公路上有一座木桥,在桥的北侧,有个二三十米高的土坎子,支队如果在土坎子后面设伏,居高临下,敌人的运输车队就会完全控制在我们的火力网内,能打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1937年10月10日,父亲带领支队进入预伏阵地设伏。傍晚,日军的运输车队满载着武器、弹药和给养向大桥驶来,车队的第一辆车行至桥下,见桥板都被拆了,便停了下来,后面的汽车则一辆接一辆全部堵在我支队的伏击圈内。父亲一声令下,急促而密集的子弹瓢泼大雨般向大桥、公路倾泻而去,很快多辆汽车着火了,车上的弹药因起火而爆炸,负责运输的日本兵顿时被打得乱成了一团。

13日,国民党正面战场忻口会战拉开战幕。日军向雁门关以南的忻口运送物资的线路有两条:一条是从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一条是由张家口至蔚县、广灵、灵丘、平型关、繁峙,最后至忻口。交通线是日军供给保障的生命线,贺龙认为:断敌运输线,使忻口前线日军断粮断弹,是配合友军正面作战的最好手段。

父亲当时得到情报:日军每天由大同经雁门关,不断向忻口前线运送弹药,这条线路是敌人重要的运输线。根据这一情报,他指示陈仿仁率两个连在当地游击队的配合下,于山阴县的北周庄伏击日军运输队。依据地形,陈仿仁计划,将机枪放在路南大沟附近,部队埋伏于大沟以北公路两侧,以土墙和地埂做掩体,敌人由北向南行驶,车队进入伏击圈内,南边机枪迎头痛击,两侧伏兵向敌夹击,力争速战速决。16日黄昏,部队按时进入伏击阵地,指战员听到命令,沿公路两侧埋伏的战士们立即向敌人车队投掷手榴弹,顿时火光冲天,烟雾滚滚。随车押运物资的日军兵力不多,最终,13辆运送物资的汽车全部被炸毁,日本兵30多人被打死,3人被俘。从这以后,日军由大同经雁门关到忻口的交通线被父亲率领的支队切断了。23日,父亲又率领支队伏击了由大同至岱岳的日军运输队,击毙敌军100余人,炸毁汽车10余辆。

1937年10月,八路军120师716团团长宋时轮在忻口战役中缴获的德制驳壳枪(上)和西班牙制阿斯特拉袖珍手枪(下)。

父亲率领支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主动出击、积极作战、连续获胜,初步打开了雁北地区的抗日局面,为中共陕西省委派驻雁北工作的干部立足平鲁县、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开辟敌后游击根据地

1937年10月21日,毛泽东在给朱德、彭德怀、周恩来的电报中指出:“宋时轮团全部(分割之部分应归还建制)准备长期活动于长城以北,大同、雁门以西地区,东与杨成武,西与120师主力相呼应。”

父亲率领支队东进洪涛山区。支队进驻洪涛山区腹地时,他发现各村都很少见到村民。经过了解才知道:洪涛山腹地十分落后,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对这里的百姓影响很大,加之侵华日军实行的“三光”政策和当地土匪的抢劫骚扰,当地群众对军队存有严重的怀疑和恐惧,见到部队来,就立即外出躲避,八路军到达的时候也是这个样子。在支队干部会议上,父亲对大家说:“失掉了群众就等于灭亡了自己,反侵略战争需要动员整个民族的力量,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感动人民群众。”

他严肃了支队的政治纪律,官兵一致,忍受了11天没有吃油盐及一天只吃一餐的痛苦,无论多么艰苦不动群众一草一木,积极打击日寇、汉奸,并肃清为群众所痛恨的山野散匪。当地人民群众看到八路军坚决抗战、纪律严明,特别是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终于打消了恐惧和疑虑。

父亲带领支队官兵,在雁北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得日军惊恐不已。为了巩固后方、确保交通运输线的安全,1938年1月上旬,日军集中2400多人,分5路向我支队实施大规模的“围剿”。父亲率部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指挥支队主力在大同附近袭击车站、仓库,破坏道路交通,迫使“围剿”的各路日军无功而返。

抗战时期的宋时轮(中)及其战友

2月底,日军又集中3000多兵力,对父亲率领的支队实行第二次围攻,结果又告失败。

3月,日军又进行了第三次围攻行动。支队在占据有利地形的条件下,同敌人激战一昼夜,日军被全部击退。

父亲率部不断打胜仗的消息在群众中传开,大大鼓舞了当地人民的抗日热情。他组织支队作战和开创抗日根据地,每走一步都得到了地方党组织的大力支持。支队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精神,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我党抗日救亡主张,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发动、组织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游击战争和各种抗日救亡团体。这一行动很快赢得了当地广大人民和各阶层人士的拥护,使队伍在晋西北地区站住了脚跟,使党的组织和人民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使西雁北地区的人民抗日局面逐渐形成。

早在1937年11月,父亲接到贺龙指示:在统一战线原则下,要独立自主地放手发动群众,壮大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在雁北敌后的广大乡村普遍建立起抗日游击根据地。

父亲率领支队在洪涛山区站稳脚跟后,派出一批干部、战士组成武装工作团(队),分头深入洪涛山区各个村庄宣传、组织、武装群众。他在支队动员大会上对同志们说:“做群众工作是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之一。只有使广大群众把我军看成是自己的子弟兵,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支援我军对敌作战,才能形成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羊圈沟村是个煤矿工人居住比较集中的村庄,工人阶级有着朴素的阶级觉悟和民族意识。父亲带工作组深入这个村,以羊圈沟的矿工为主,联络周围各村的矿工,很快成立了矿区工人抗日救国会。在这个基础上,又以矿区工人为主体组织了一支矿工抗日自卫队,配合父亲率领的支队开展了站岗放哨、传送情报、锄奸反特等活动。他在指导地方党组织做好工作的时候提出:“当前你们的主要任务,一是实行合理负担,为抗日部队筹集资金、粮食;二是宣传和动员农村青年参加八路军,为我们的主力部队输送兵员;三是组建抗日游击队、锄奸队、自卫队,坚持就地开展游击战争。”

按照总政治部“努力发展地方党员成立支部”的要求,父亲率领支队在不长的时间里,先后在山阴县的口前、史家屯、偏岭、芍药沟,平鲁县的双碾、柳沟、东巷,怀仁县的吴家窑、鹅毛口,左云县的下山井、水窑、冯家窑、羊圈沟等40多个村庄,发展党员100多名,建立党小组和党的基层支部20多个。

抗日武装力量建设是根据地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1937年10月底,父亲派支队民运股长刘国梁帮助地方组建武装,同时收编杂牌部队。这一行动不但发展壮大了支队,也巩固了以洪涛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8年1月,八路军120师进行整训,整训中雁北游击队编入我父亲率领的支队,同时支队改名为雁北支队。

在成立地方县级政权组织中,中共晋绥边工委和雁北支队都十分注重吸收当地开明绅士和知识分子等各方面代表人物参加抗日救国会的工作,并且有的还被委以领导职务。大(同)怀(人)左(云)抗日救国会后来经上级批准,改组成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就是为了便于抗日统一战线工作顺利开展。这个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吸收长流水村地主曹家的子弟曹和担任副主任。西雁北地区各县的救国会或战地动员总会政权组织成立后,各区、乡、村等的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组织也自上而下建立起来,还有农民救国会、妇女救国会、青年救国会等群众组织相继成立。这些组织在成立过程中,积极贯彻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联系和团结各阶层人士,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各种方式支援抗日战争。

左云、右玉、梁城地区虽然是贫困山区,也还是有不少的富户、大户,他们有钱、有粮,又有影响,其中大多数不愿做亡国奴,是愿意支持抗战的。为此,中共晋绥边工委和雁北支队在这一地区的武装工作队按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精神,上门去做富户、大户人家的工作,促使他们积极为抗日出钱、出粮、出力。二窑子村有一家富户,七七事变前当过甲长,听说游击队缺少武器,一次就交出步枪10余支。厂汉营有两家富户为扩大地方的抗日武装,捐出大洋5000块。还有几家富商号联合起来提供各种物资,解决了医疗药品和日用品的困难。不少富户的子弟参军参政,直接加入抗日斗争的行列中。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指出:全体海陆空军总动员对日作战,立即停止一切内战。在洛川会议上,毛泽东强调:“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抗日战争,精诚团结,共赴国难。”父亲认为,毛泽东的这些关于统一战线的指示,落实到支队必须做到两条:一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反对共同的民族敌人,说明在这个方面两党具有共同点,这是思想认识方面的一条;二是在实际工作方面要团结友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与联合的武装打击日寇。在攻打平鲁城的时候,国民党骑兵第2军何柱国的一部分兵力配合父亲率领的支队作战,父亲马上找来7连指导员钟辉琨交待:一定要尽我们的可能照顾好骑兵部队,这是我们支队做好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最实际的事。

1937年10月至1938年5月,雁北支队在同蒲线以西、京绥线以东同日军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击毁日军汽车390余辆,歼灭日军200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1000余支(挺)。支队自身得到了扩充和发展,组建了司令部机关,由开进时5个连扩建为3个营、1个骑兵大队、8个挺进队(挺进队相当于连),总兵力达2000余人。

1938年5月14日,八路军总部致电120师和晋察冀军区,指示:宋时轮支队与邓华支队会合后,组成八路军第4纵队,以宋时轮为司令员,邓华为政治委员,李钟奇为参谋长。该纵队受聂荣臻指挥,任务是挺进冀东、热南、察东北,以雾灵山区为中心,开辟并创建抗日根据地。到1939年2月纵队番号撤销,父亲与邓华率领第4纵队转战冀东,并在此期间创作了《八路军第4纵队军歌》。

躲过日军搜查的故事

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抗日战争时期这样,民族觉醒如此深刻,民众动员程度如此广泛,群众发动规模如此浩大,战斗意志如此顽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每个中华儿女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时以身许国、共赴国难的生动写照。正是有了老百姓,他们拿起最简陋的武器保卫家园;他们运送粮弹、救护伤员,为抗战竭尽全力。男女老幼人尽其力,汇聚成挽救民族危亡、赢得抗战胜利的最强大力量。一砖一瓦、一村一户,随处化为埋葬侵略者的武器与战场,一个个普通人守卫家园的顽强抗争,为持久抗战和赢得胜利构建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基础。

父亲总是强调:“当时,抗战是全民抗战,面对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宁死不屈。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

父亲的一次经历让我印象深刻,他每次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都特别激动。

有一次,父亲去山西应县开会,汉奸发现后告了密,结果日军包围了开会的地点。与会同志分头突围,在突围途中,父亲的警卫员为了掩护他牺牲了。父亲只身一人,看到前面有一座庙宇,于是想躲进去藏身,但是没有想到日军紧追不舍,紧急关头,父亲只好躲进木塔里。

父亲进了木塔后,马上就被一名僧人发现了,在听完父亲的讲述后,僧人毫不犹豫地带着父亲来到了木塔的最高层。最高层有一座佛像,父亲在佛像的肚子里藏了3天,才躲过了日军的严密搜查。后来,父亲再回去寻找这位僧人的时候,却找不到了。

父亲对我说,任何战争都不只是军人的战争。“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帮助,真正参与战争的战士、基层干部,千千万万不惜自己生命财产、支援前线的人民群众才是真正可爱的人,没有他们,我们的战争胜利不了。”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