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重庆市荣昌区夏布小镇的中国夏布博物馆展出的马王堆汉墓出土麻服饰(复制品)
炎炎烈日下,
重庆荣昌区盘龙镇的苎麻地里,
李俭康用一双粗糙的大手,
把夏布制作技艺流程展示给游客。
打麻、剐麻、绩麻……
“啧啧啧,你看他的手指头,那么粗还这么灵。”
“要得,这个要得!”
一片赞叹声中,
老李把游客们请到纺织厂,
细致入微地示范
牵线、穿筘、刷浆,
全套技艺流程齐活儿——
能运用全套工序的人寥寥无几
讲述人: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俭康
▲ 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俭康操作织机
我是李俭康,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我身上穿的衬衫就是夏布做的。夏天穿夏布,要得。
夏布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是在2008年。这个技艺的历史不得了,不止两千年。汉代时它叫“蜀布”,一说到“蜀”,就知道是我们这个地方。唐宋时叫“斑布”“筒布”,到了清代,夏布开始销往朝鲜、日本和南洋,名气大了。
我是6岁跟着母亲学习挽麻芋子,12岁跟着父亲学习织造,到了14岁,就能独立完成所有流程了。小时候,盘龙镇这个地方家家户户都织夏布。那时主要是制作成蚊帐、麻席、麻袋。每天天还没亮,就把成捆的产品装在箩筐里,扁担一挑,到镇上的集市去卖。不是吹牛,我做的卖得最快,不到中午就可以收摊儿回家了。
上世纪80年代,我成了本地夏布织造“高手”。织出来的布拿到市场上去卖,几分钟就被抢光,而且我卖的价格还比别家高出10%。
不过,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夏布行业还不是特别景气。在荣昌地区从事夏布生产的人不少,但年轻人少。夏布原坯布的利润薄,手工织布者的收入常常不如意。而且,一天要工作十来个小时,工时长,太辛苦。夏布纺织对湿度的要求高,太干或太湿都无法进行工作,因此早晚最适宜编织。起得早、睡得晚,年轻人一想不划算,不如跑去外面打工了。而且,每天长时间织布,对视力和脊椎伤害比较大,这在本地叫做“累伤”,厉害的甚至“吐红”(吐血)。前几年,我工厂的工人基本在40岁以上。
夏布纺织技艺工序多,学艺时间也就长。夏布是麻布的一种,用的原料是苎麻。刚收获的苎麻不能直接使用,要经过打麻、漂白、绩纱、挽麻团、牵线、穿筘、上浆、织布、漂洗、整形、印染等十多道手工工序,才能织出一匹布。以我爱人为例,至少学了3年才学成。这几年,我每年带100多名学生,有来自四川、重庆的大学生,也有其他地方慕名而来的。时间短的只能坚持一两周,长的个把月,真正能把全套工序学会并能加以运用的寥寥无几。2019年,日本、韩国的专家过来和我们交流。当时,日本的手工麻织物专家桥本隆就感慨说,日本的夏布产量很低、成本很高,就是因为现在日本从事这种传统技艺的人才太少了。人才的培养、工艺的传承成了大问题。
要说能不能依靠现代技术改良?我用机械做过实验,行不通。有着两千年技艺的全手工做法是机械无法取代的。人们通常认为织布是难度最大、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其实不是。如果绩纱、挽麻团做不好,线就会乱,难以织出整齐的经纬线。刷浆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就会使麻线起毛或折断。总之,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需要多人合作完成,这也是夏布织造技艺的难点所在。
2018年,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指导下,北京服装学院驻重庆荣昌传统工艺工作站挂牌后,情况有所改善。现在,我的纺织厂里有个18岁的小伙子,能干又有悟性。只要踏实肯干,随着技术的娴熟和产量的提高,相信他的收入会越来越高。用不了几年,他就能独立收徒了。
“我就是做夏布的料”
讲述人:夏布纺织工人张朝松
▲ 18岁的夏布纺织工人张朝松(左)与父亲张建定操作织机
我今年18岁,不是“读书的料”,从小在家看着老爸老妈绩麻、挽麻团、操作织布机,这些技能倒是一学就会。为了不荒废手艺,高中毕业后在老爸的推荐下,我也进了老爸工作的工厂,成了一名夏布纺织工人。其实一开始也想出去闯荡,到处去打打工,但是毕竟有这门手艺,干嘛不好好利用呢?
进了厂,李俭康老师傅带着我从打麻、剐麻到刷浆、织布学了个遍。那时候,我才知道夏布纺织技艺是国家级非遗,现在除了我们荣昌,还有湖南、江西也做夏布,日本、韩国也有做的。不过,据说全世界范围内懂这门手艺的人不多。
我干的时间还不长,但师傅已经不让我织“矮机”了,我可以像老爸一样操作“高机”,织80筘的布(一平方英寸内纬线与经线相加在80根左右)。这种织布机操作起来难度要大一点,用来织比较宽的布,在操作时更要注意不能起毛、不能断线。比如,麻线比较怕“干”,所以一边操作织机,一边要往麻线上淋水,保持麻线的韧性,就不容易断了。我织布的速度虽然比老爸慢,但会踏踏实实织好每一匹布。我已经基本掌握了夏布技艺的全部工序,早晚会超过他的。
现在厂里的效益还不错,许多工友都是辞去了外面的工作,返乡回来织布的。黄荣敏大姐就是其中一位,她辞去了深圳的工作,回来工作还可以照顾家人,生活压力不大,存的钱不比在外面打工少,多好呀!我老妈和婆婆也在工厂工作。老妈在食堂做饭,婆婆负责给麻线刷浆的工作。一家人吃住在工厂,一个月收入1万多块。
师傅说我用不了几年就能收徒了。反正我会认真学、好好练,技多不压身。
夏布要走进身边老百姓的生活
讲述人:夏布织造技艺区级传承人马琳沁
▲ 位于重庆市荣昌区夏布小镇的加合夏布商店内,游客挑选夏布产品。
我还小的时候,家人就经营一家夏布的店铺。当时规模很小,只有80平方米左右。虽然从小看家人绩麻、牵线、织布,耳濡目染了解一些技艺,不过织布真是一点都不会。我大学学习的是英语专业,毕业后在重庆的一所小学任英语教师。自认为掌握了一门外语、期待周游世界的我,无论如何都没有想过自己还会与夏布再发生关联。
后来,家里的店铺需要人手,要我回去帮忙,我就顺便跟着家人学习了夏布织造技艺。没想到,慢慢地,我从捻麻线、挽麻团到操作织布机学会了各种手艺。织出第一匹布的时候,心情别提多激动了,那一瞬间,我爱上了这门古老的技艺。
有一段时间,来自韩国的客商多了起来。其中一位韩国客商从我家订购了大量匹布。姑姑就悄悄向翻译打听。
“韩国人买这么多匹布做什么用啊?”
“用在葬礼上。”
家人听了半信半疑,觉得相当不可思议:
“就算葬礼上的人全都披麻戴孝,也用不了这么多布呀!”
“日白!”(“日白”为重庆方言,意为“胡说”。)
后来,随着业务往来越来越多,翻译终于和我们说了实话。原来,韩国客商从我们这里购买大量夏布匹布运回韩国国内,加工生产成床上用品了,在韩国销量特别好。
这给我们的生产思路带来了启发。经过探索、发展,我们现在的夏布产品就是以床上用品为主,兼顾开发服装、工艺品等,有全手工生产的床单、被罩,有麻与棉混合生产的睡衣、围巾、袜子。
后来,北京服装学院驻重庆荣昌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了。我是区级传承人,工作站推荐我到北京服装学院、清华大学进一步研学。这些学习经历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美术、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更让我开阔了眼界。我更加深入地思考怎么才能让古老的夏布走进大众生活。
我发现夏布技艺与造纸技艺相近,就将宣纸与夏布相结合,制作成册页、笔记本等产品,产品有了新的质感。我还在想,我们这儿还有一项国家级非遗——荣昌陶瓷,同样可以和夏布结合,用夏布制作包装袋,把夏布硬挺和粗糙的质感发挥出来,衬托陶瓷制品的细腻。夏布还可以运用在房屋的装饰装潢,夏布的门帘、墙纸等,都会给房屋带来不一样的质感,增添文化气息。
这些产品的设计、开发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成本,但我愿意尝试。
非遗旅游扶贫有了新抓手
讲述人:重庆市荣昌区文化和旅游委非遗中心蒋兴宇
▲ 位于重庆市荣昌区夏布小镇的中国夏布博物馆
2018年,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指导下,北京服装学院驻重庆荣昌传统工艺工作站挂牌成立了。工作站先后选派40余名传承人、从业者到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参加夏布制作研修学习。培训还深入农村,开展夏布手工制品培训班60多期,5000余人次参加培训。这不仅给村民带去了技术,还让村民直接拿到企业的订单在家生产,实现了村民梦想中“带着娃、挣着钱、养着家”的生活。
盘龙镇白鹤村村民孙贤春是典型的农村留守妇女,丈夫在外打工,她自己在家照顾老人、孩子,家庭收入没有什么保障。参加夏布手工制品培训班后,孙贤春终于有了一门手艺,很快就收到了订单。夏布杯垫、夏布香包等手工制品,她做得格外出色,订单多起来让她每月增收两三千元。现在,她的丈夫也返乡回家了,夫妻俩在家一起干,日子好起来了。
除了政府扶持,荣昌地区的加合夏布、壹秋堂等夏布相关企业和传承人也通过非遗帮扶,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小康路。区级传承人黄秀英、綦涛通过非遗工坊现场授课及网络教学,帮助村民学习技术,还将贫困家庭的妇女聘请到工厂上班,直接解决了贫困户的生活来源问题。村民张玉芳是一名身体残疾的贫困妇女,自从参加了非遗工坊的培训,可以自食其力做一些绩麻、制作手工艺品的工作,现在不仅成了非遗工坊的管理人员,还带起了学生。
让村民们特别期待的是“夏布小镇”的未来。“夏布小镇”占地100余亩,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由24栋明清风格的建筑构成,现在已形成了具有观赏价值的建筑群和人文旅游景点。2019年7月,“夏布小镇”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这个喜讯让大家兴奋了好一阵。“夏布小镇”的定位是打造集全国夏布研发、加工、生产、交易、展示、销售、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文化旅游景区。小镇将荣昌乃至全国的麻纺织企业汇集在一起,开设有中国夏布博物馆,还有17间移动式传统手工工坊、壹秋堂体验工坊、加合夏布体验工坊,游客可以在这里直观体验夏布织造的乐趣。在文旅行业复工复业有序扩大的当下,大家期待着“夏布小镇”能吸引来更多游客、带来商机,成为我们非遗旅游致富的新抓手。
记者手记
此次赴重庆荣昌地区实地采访,深入了解夏布纺织技艺的各个环节,记者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生生不息。一批批致力于非遗保护和传承发展的人们在努力,让人对我国古老技艺的创新发展充满了新期待。
同时,记者又感到,一些优秀传统技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仍然存在:一是韩国已将韩山苎麻纺织工艺申报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是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大量需求夏布产品,但我们深加工产品的水平还无法赶超日、韩的水平。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脱贫攻坚持续发力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非遗+旅游+扶贫”将传统手工艺和广阔市场密切对接,进而成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动力?如何突破人才培养、现代设计融合、品牌打造、市场开拓这几道瓶颈?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
一起来感受制作夏布的细节魅力
↓↓↓↓↓↓↓↓↓
(本文图片均由卢旭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