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特等民兵英雄”后人:“吕梁英雄传”说不完、听不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19  浏览次数:232275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作者:郭志清 王焕伟8月15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75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与英勇的人民一起,在山西这块古老而厚重的热土上,同穷凶极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郭志清 王焕伟 

8月15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75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与英勇的人民一起,在山西这块古老而厚重的热土上,同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顽强的斗争,留下数千处抗战遗址。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武乡县百团大战砖壁指挥部旧址、黎城县黄崖洞景区等国家认定的9个红色旅游景区,已成为山西旅游、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名片和载体。《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吕梁英雄传》等抗战文学作品和《百团大战》《太行山上》《烽火平型关》《亮剑》等影视作品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记者来到山西吕梁,采访了《吕梁英雄传》中的角色原型段祥玉、崔三娃、韩凤珠等的后人。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讲述“特等民兵英雄”的峥嵘岁月和战斗故事——

“骄兵计”打得敌人一败涂地

讲述人:段永强

(“特等民兵英雄”段祥玉之子)


▲ “特等民兵英雄”段祥玉木刻像

父亲段祥玉(曾用名段兴玉)出生于山西省交城县葫芦川的燕家庄。他当过游击小组组长、民兵队长,一身虎胆,又很机智、灵活,在抗日斗争中取得不少胜利,是一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战斗英雄。

“民兵打仗,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父亲常这么说。那时的日本军队武器优势明显,非常嚣张。在敌我对比悬殊的现实面前,父亲和战友不硬拼、打游击,依托地形,发挥猎人的聪明才智,用对付猎物的办法,靠计策谋略取胜。

 段永强讲述父辈抗战故事

智取督导班是父亲用计取胜的典型攻坚战例。1943年春天,敌人从汾阳旅团司令部调来一个“抢粮突击督导班”,这是一支所谓百里挑一的“精悍”队伍,人员有几十个,号称不可战胜。这伙敌人来势汹汹,经常跑出来奸淫掳掠,把老百姓祸害得鸡犬不宁,还叫嚣说:“要同段祥玉的常胜中队较量。”面对强敌,父亲反复考虑,瞅准敌人骄横的弱点,决定用“骄兵计”打败他们。

战斗打响后,父亲让民兵假装一击即退,跑的时候故意丢掉帽子、毛巾,有时还丢鞋,用“丢盔弃甲”来迷惑敌人。看见民兵如此“狼狈”,小队长兴冲冲地领着“突击督导班”跑出来,唔哩呱啦地吼叫着:“要活捉八路!”

等到敌人过桥时,民兵先是用排子枪向敌人射击,把敌人的火力引向北山。父亲端起枪“砰砰”两枪,两个鬼子应声倒地,小队长上了西天。余敌恼羞成怒,七八个鬼子低头猫腰提着枪,向桥边的民兵阵地扑来。这时,我父亲坚定地说:“消灭这群野兽!”大家胸中早已憋着的怒火随着枪弹倾泄而出。“叭叭叭”一阵猛烈射击,又有几个鬼子倒地。所剩无几的鬼子掉头仓皇逃命。这一仗打得督导班一败涂地。

还有1943年2月,根据当时地委关于“挤”敌斗争的指示,交城县党政军民开展了全方位的“挤”敌斗争。为了尽快“挤”走敌人,父亲采取灵活机动的“挤”敌方法:当敌人在据点里晒太阳、吃饭时,他将自制的“榆木炮”架在山上向敌群开炮;当敌人的哨兵一露头,他就打冷枪将敌干掉;当夜深敌人睡大觉时,他指挥民兵点燃煤油桶里的鞭炮,扰得敌人夜夜不得安宁;当伪军挑水时,他让民兵专打水桶,使敌人“竹篮打水一场空”;日军武装保护取水时,排子枪向敌齐发,取水敌人当场“报销”;当敌人运粮时,他率民兵半路伏击,往往使敌粮人俱损,大败而归。他就这样变戏法儿般与岔口据点里的敌人斗争。敌人万般无奈,只好于7月21日将炮楼炸毁,同芝兰据点的敌人一起狼狈撤走。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父亲以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生死无顾,浴血奋战,成为晋绥民兵的一面旗帜。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回到家乡任村干部,后被安排到西葫芦林场任场长,直至1974年12月23日病逝。父亲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就连自己去世后的墓地,都嘱咐我们不要葬在祖坟地里占用耕地,就埋在林场附近的山梁上。

2019年,交城县委、县政府在父亲墓地下方的空地上修建了“抗战英雄段祥玉纪念地”,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因为离公路很近,好多游客慕名来这儿,探访父亲曾经英勇战斗的这片热土。为了把这段历史讲得更详细,我多次到位于吕梁市兴县蔡家崖乡蔡家崖村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查阅史料、拍摄实物照片,复印了几百张当时报道战斗故事的报纸及各种书籍。县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走访老战士及其后人,整理他们在战争年代的经历,对革命遗迹、史迹开展研究,先后编写出版了《交城纪事第三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走秘密交通线》等书籍。现在,交城县抗日战争的史料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

接下来,我将继续跟大家一起为传承抗战精神而努力!


灭了疯狂的“佐佐木轻装突击队”

讲述人:崔凤莲

“特等民兵英雄”崔三娃之女


▲ 晋绥边区“特等民兵英雄”崔三娃

我父亲崔三娃1912年出生于交城县石沙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3岁时开始在财主家做放牛娃。为了添些吃食,他每天外出放牛带上火枪,练习打猎,阴差阳错地练就了“神枪手”的本领。

1940年初,我父亲率领石沙庄20多名进步青年,参加了抗日游击队。1940年春,党组织正式接纳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他成了一名光荣的抗日先锋战士,率领民兵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

▲ “特等民兵英雄”崔三娃之女崔凤莲与丈夫石生荣讲述父辈抗战故事

1942年3月下旬的一天,情报人员向我父亲报告说,由佐佐木率领的日军轻装突击队150余人,要偷袭驻中西川戴家注一带的地县党政机关。父亲火速报告了八分区司令员,并介绍了中西川的地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情况。司令员根据战场形势,决定在石沙庄一带打一场伏击战。父亲自告奋勇承担了在石沙庄东南木口里一带抄敌后路、伏击敌人的艰巨任务。

第二天凌晨,父亲和民兵战士隐蔽在山腰灌木丛中,透过柴草枝杈,紧盯着由南向北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

天刚刚亮,鬼子从岔口方向朝石沙庄方向行进。只见警备队打前锋,日军数名军官骑马紧跟着,后面是全副武装的日军步兵,骑马的敌军官不时地举起望远镜东张西望。当敌人全部进入伏击圈,我父亲首先瞄准骑马的军官,“啪”的一枪把他打下马,顿时,民兵枪声大作,霎时间硝烟弥漫、尘土飞扬,敌人死成一片、乱成一团,拼命向东南方向逃走。见敌人想从偏梁沟逃走,父亲凭借对地形的熟悉,率民兵迅速占领偏梁山巅,居高临下又向敌人一阵猛打。当敌人逃至沟口,又遭到封锁沟口部队的迎头痛击。这次伏击战歼敌90余人。号称“不可战胜”的“佐佐木轻装突击队”从此销声匿迹了。

还是1942年,6月的一天,父亲得悉日军将趁八分区部队赴外作战,集中附近各县日军70余人进犯中西川。

“老崔,敌人扫荡来了,怎么办?”民兵焦急地问,父亲镇定自若地说:“部队不在,我们阻挡,决不能让鬼子在中西川横冲直撞!”

他当机立断,决定巧摆地雷阵,阻击敌人进犯。他让民兵把自制的拉雷、自发雷、“扳不倒雷”和“鬼不挨雷”等运到敌人路经的要道上,从路中到路旁,从小路到地塄边,都巧妙地埋下后,在上面撒上浮土,再用柴草扫匀,然后脱下鞋,按上鞋印,迅速隐蔽在山腰的树丛杂草中。

中午时分,敌人摆着长蛇阵,沿着中西川蜿蜒的山路快速行进。敌人进入雷区,突然大路上的地雷踏响,敌人慌忙改走小路,小路的地雷又“轰”“轰”作响,敌人又窜到两旁的地塄上,埋在地塄、地堰的地雷也响了,踏雷、自发雷、“扳不倒雷”等连连爆炸,炸得日军、伪军屁滚尿流、血肉横飞。父亲见地雷炸得敌人抱着脑袋乱转圈,立即下令:“打!”

随即,枪声大作,敌人纷纷倒下。父亲越打越起劲,端起机枪,沿着山脊一边跑一边射击,敌人应声一个接一个倒下。

这年底的一天,县里接到敌人要“扫荡”的情报后,县领导带领父亲的民兵中队埋伏在戴家庄山头上,监视敌人的行动。敌人一步一步逼近时,这位领导想亲眼见一下父亲的“神功”。

“三娃,你能不能把骑洋马的敲掉?”

“试试看。”

说着,父亲迅速选择有利地形埋伏下来,只见3个骑洋马的日军官前后相随,间隔不过3米。当敌人进入射程,父亲扣动扳机,“叭”一声枪响,走在最前面的日军官应声落马。另一个惊慌失措地东张西望,还没弄清咋回事,又一声枪响,也滚落下马。第三个见势不妙,翻身下马,正想卧倒,已被父亲射来的第三颗子弹打了个四脚朝天。紧接着,民兵的机枪、步枪一齐向敌开火,将敌人几乎全歼。这一仗,父亲3枪打死3个敌指挥官的美名传遍交城山,也传遍了吕梁山。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因身体原因回乡,一直在村里担任村干部,带领乡亲们建设新家乡。上世纪60年代,很多国家来我们交城山考察学习游击战术,父亲每次都会详细介绍当年抗日斗争的游击经验,外国友人无不敬佩。

父亲积极参与县里的民兵建设工作。我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但父亲没有因为我是女孩而放松要求,在学文化、练本领方面始终对我高标准、严要求。1964年,14岁的我在父亲带领下参与全省的民兵大比武,获得了“父女两代民兵”光荣称号。

父亲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我和爱人都是抗日民兵的后代,也都是在抗战精神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爱人在部队工作的几十年里,始终牢记父辈的教导,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多付出、多奉献。我的儿子现在是一名演员,姥爷的革命事迹和父亲的参军经历,让他特别喜欢出演英雄人物。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来弘扬、传承抗战精神。


“地雷大王”两年参加战斗300余次

讲述人:韩新奎

“特等民兵英雄”韩凤珠之子


▲ “特等民兵英雄”韩凤珠

我父亲韩凤珠出生于交城县双家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那时候,全家仅靠十几亩瘠薄的山坡地和租种地主的地过日子。由于收不抵债,我的姑姑被迫卖给一个商人做填房。从此,父亲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憎恨不公世道的种子。

1938年,当时的八路军358旅和山西新军决死四纵队来到交城山,成立抗日游击队、组建抗日政权,掀起了抗日浪潮。父亲亲眼看到四纵队军纪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和国民党的溃兵大不一样。他当时就感到这样的军队才是保护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军队,才是真正抗日的军队。于是父亲主动报名参加抗日自卫队,并担任队长。那时,抗日自卫队用的都是粗劣武器,但他们无论在执行战时勤务中,还是配合部队作战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2年春的一天,鬼子“扫荡”白草庄村,有4个妇女(其中1个怀抱两岁婴儿)被鬼子发现。鬼子饿狼一样百般侮辱她们,并残忍杀害了一名孕妇、一名妇女和两岁的婴儿。“日本鬼子禽兽不如,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我们要为死去的亲人报仇雪恨。”父亲当时就下了决心。

9月,日军在交城山腹地岔口、芝兰两地扎下据点。父亲仔细观察岔口据点敌人的活动规律,发现日军每天早上都在村东一个小场地出操。父亲认为这是突击的好时机,决定用“抬枪”教训敌人。“抬枪”是民间火器,用铁做成,长1米,有暖水瓶粗细,重50公斤,能装15公斤火药、2公斤降铁,射程远、杀伤力较大。一天凌晨,父亲带领六七名民兵,抬着“抬枪”,悄悄摸到能隔河俯瞰岔口据点的灯丝舌崖上。天刚放亮,日军出操了。父亲把“抬枪”对准刚排好队的敌群,“轰”的一声巨响,无数块碎铁片随着浓烟呼啸着飞向敌群,敌人一下死伤10余个,鬼哭狼嚎,操场乱成了一锅粥。从此,敌人再也不敢出操了。

之后不久,为了营救被敌人扣押的干部群众,父亲率90多名民兵,在深夜进到岔口据点前,在内线的接应下摸进据点,消灭日军30多名,救出了被关押的干部群众60多名。1944年的晋绥《抗战日报》报道:韩凤珠仅在两年中就参加大小战斗300余次,毙敌伤敌80多人。

▲ “特等民兵英雄”韩凤珠之子韩新奎讲述父辈故事

除了作战勇猛外,父亲还是当地有名的“地雷大王”。当年,他在部队学习了手榴弹的构造,并进一步改造了手榴弹,发明了“踏火手榴弹”,可以装置在任何地方引爆。他的办法是把手榴弹的把子割短二寸长,将导火管去掉,发火机关直接装在火药里,缩短发火时间,一动即炸。有些霉坏了的手榴弹,父亲也改造制成“踏火手榴弹”埋在地下当地雷,一踏火线即爆炸。

随着敌人越来越狡猾,为了让地雷更容易爆炸,父亲还发明了“枪带雷”,就是用地枪和地雷连接起来爆炸。方法是把地雷埋下,地雷火线接在地枪后尾,地枪埋在道旁草里,用两根不容易被发现的细而韧的线,横在路上拉过地枪火栓,这样不易被敌人发觉,非常容易踏上。地枪是一种非常灵敏的武器,一动地枪就向后坐,地雷受地枪的震动就能准确地引爆。在攻打米家庄敌据点时,“踏火手榴弹”和“枪带雷”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保持农民本色,自愿回乡务农。他一直希望把这段艰苦而光荣的岁月讲给后人听,他常说:“用亲身经历教育下一代是我们的责任。革命传统一定要发扬好!”为此,父亲常年坚持去学校、去部队宣讲当年抗日民兵的英雄事迹,直至1992年病逝。

交城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越来越注重挖掘、传承红色文化。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我主动当起义务讲解员,带着他们参观战斗遗址、了解抗日民兵的英雄事迹。现在我退休了,整理当年抗日民兵的资料和宣讲抗日民兵的英雄事迹成了我生活的全部。


记者手记

一段段故事、一个个画面,抗战年代的艰险战斗、峥嵘岁月和民兵英雄身上的伟大抗战精神跃然眼前。

抗战结束后,回到家乡的老兵没有居功自傲,没有张口要待遇,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把革命传统发扬好,并为此奉献了余生。现在,他们的后人接过接力棒,或当义务讲解员或搜集整理史料,继续传承并发扬着抗战精神。

抗战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期待当地继续挖掘革命文化内涵,深耕红色旅游,早日打响“红色交城”品牌,让更多年轻人通过抗日民兵的故事更多地了解抗日战争历史,齐心合力谱写出新时代的“吕梁英雄传”。 

抗日英雄事迹和抗战精神必定代代相传!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