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崔娜
中川村,地处甘肃、宁夏两省区三县交界,是宁夏“西海固”地区的深度贫困村。2019年2月,熊胜跃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第三批派驻工作队成员,来到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中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当时,全村481户149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4户466人,村里的经济收入主要是草畜产业和劳务输出。
一年半时间,该村脱贫129户450人,贫困发生率降到了0.9%。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15元,日子蒸蒸日上。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眼见宋浩强都“翻了身”
“别说种了,我这辈子都还没吃过香菇。”
“香菇咋种?要种在土里面吗?”
“咱中川村从来没有人种过香菇啊!”
……
2019年7月,听说熊胜跃带领驻村扶贫工作队要引进大棚香菇种植的时候,中川村村民们都有点懵。
面对一连串的疑问,熊胜跃不着急。他明白,解释说明不如做得好,天花乱坠不如带头搞。2月上任后,他就把中川村走了个遍,还请了几位专家来看过。中川村劳力充沛、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这是发展香菇种植的三大有利条件,同时,村里也有“三大缺”——缺技术、缺资金、缺带头人(示范户)。
“我坚信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基础。”熊胜跃说,“在扶贫的道路上,首先要有种植技术作支撑,授人以渔才是王道。”
熊胜跃(右一)到田间地头排查核实脱贫信息
第一个问题是解决种植场地。中川村的棚都是牛羊圈棚,没有香菇种植棚,而一栋标准的钢结构香菇种植大棚建设费近20万元!那就先用“土办法”,因陋就简、随方就圆,村民闲置的鸡棚、兔棚、圈舍都拿来改一改,用树木、钢管搭起简易的种植架子,蒙上塑料薄膜,盖上遮阳网……原本没用的场地“华丽变身”,一片香菇棚出现了。
技术从哪儿来?熊胜跃辗转奔走,聘请到福建省农科院援宁专家林戎斌教授及技术团队,为村民提供香菇种植知识和技术。熊胜跃请他们上门到农户家,手把手地教学指导,建蘑菇大棚、搭菌棒架子;通过微信咨询,全天候免费提供技术服务。
邀请专家指导村民搭建简易香菇种植棚
资金投入从哪儿来?熊胜跃和援宁福建企业联系“走出去、引进来”,免费为村民提供培育好的价值40万元的菌棒袋;与农户签订香菇回收协议,让村民种香菇零风险,消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一切准备妥当了,可还是没人愿意种香菇。左右思量,熊胜跃决定从年轻人入手。看准目标、上门动员,就是他了——“80后”建档立卡户宋浩强。宋浩强之前遭遇了一些变故,前两年父亲病逝,家里穷,他先后购买过农机、兴办过养殖场,结果都投资失败了,扶贫贷款逾期无力偿还,可以说是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如果种香菇能给他救这个急,一定能说动他。
熊胜跃给宋浩强反反复复算种植香菇的支出账、收入账,让他看到了还有打“翻身仗”的希望。这还不算,熊胜跃帮宋浩强协调贷款,还借钱给他救急,让宋浩强全家看到了从未见过的真诚。选择场地、提供菌棒、指导种植、帮助销售,熊胜跃一直全程跟着。种植香菇一个周期需要五六个月,到了下半年,成功出菇。
看到自己种植的第一批香菇菌棒在市场上变了现,宋浩强尝到种植香菇的“甜头”,接着就主动要求扩大种植面积和数量。
眼见宋浩强都翻了身,村民们也不管吃没吃过香菇了,先种上再说。当年年底,就有9户村民开始种植香菇,共种植菌棒8万袋,香菇成功落户中川村。
组织村干部和种植户外出学习香菇种植技术
疫情影响销路?不怕!
结果来了新冠肺炎疫情。疫情发生初期,鲜香菇卖不出去,大家都有点发愁。熊胜跃倒不慌。
“把鲜香菇晒干、烤干卖,我们工作队员先买20斤。”
“分成二三两重的小包装,比整斤卖效益更高。”
宋浩强信他,不但很快卖出了香菇,收入还大幅增长。“如今我家一天最多采摘香菇几百斤,收入上千元。”宋浩强说。与此同时,宋浩强还利用微信朋友圈做起了宣传。
包装好的“香菇特色旅游产品”
未脱贫户刘玉明一家三口,老伴60多岁,儿子刘伟为二级肢体残疾,家里的收入除了两人的低保外,全靠刘玉明看护水库和打零工,人均纯收入只能是徘徊在最低脱贫标准上下。天有不测风云,2020年新年前刘玉明突然中风导致偏瘫,原本清贫的家庭雪上加霜。刘玉明生病在城里住院期间,熊胜跃委托帮扶责任人去医院看望,还多次去家里查看残疾儿子生活能否自理。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熊胜跃更是一直惦念着刘玉明一家。怎么才能让这样的家庭彻底脱贫?在认真调研、反复沟通基础上,他按照应保尽保原则,申请为刘玉明增加1人低保,并申报提高低保档次,为刘伟在享受当前每月80元的护理补贴基础上,申请落实每月100元的生活补贴。他们没法种植庄稼、养殖牲畜了,种香菇还是可以试试。
熊胜跃的建议得到了包村领导和村两委的认同,他联系了1000袋香菇菌棒,很快摆进了刘玉明闲置的圈棚。同时,他觉得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水库里要养鱼,用以壮大村集体经济,给看护人和村民分红,于是,又去对接了鱼苗。
5月初,村里发生了一件新鲜事,33岁的村民罗晓丁主动辞去在内蒙古乌海市煤矿上开大车的工作,结束了近10年的打工生涯,开着越野车,带着媳妇和孩子,回乡种香菇了!
“现在村里自来水通了,路宽了,房盖了,种啥养啥补贴政策好,心里盘算着划不着再在外地‘浪’咧。”促使他下定决心的,就是父母在老家种了两棚香菇,他利用回家之便,将香菇带到乌海的早市上摆摊,打出特色旅游产品的招牌,没想到大受欢迎,一早上就能卖个千八百块。他一寻思,何不回家发展呢?
回村后,罗晓丁除了帮父母料理香菇棚外,有空就学习了解扶贫政策,找驻村扶贫工作队交流想法,去邻县、外省考察项目。他从外地购回了3头母牛、养了50多只绵羊,现在正在寻思发展以香菇种植、牛羊养殖带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中川村党支部顺应部分党员群众提议,发起爱心捐款倡议,很快收到228人捐赠的31420元,以中川村全体村民名义捐赠“武汉慈善总会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专项基金”。
村民慰问疫情监测点值班人员
试着念念“特色旅游产品经”
“嫂子,这是卖香菇的325元钱,请收好!”
6月15日,熊胜跃和队员安昭儒开车去乡政府送报表,顺带帮一组建档立卡户村民杨仲贤把刚采摘的2筐香菇捎给乡政府和卫生院食堂,回村后直接将卖香菇的钱送到家里。杨仲贤笑着连声道谢。
“今天收入快500块了!”原来,那天早上杨仲贤带着一筐香菇赶集,刚进入市场就被一抢而空,卖了100多元,难怪她高兴得合不拢嘴。
如今,中川村有19户香菇种植户,种植规模不等,分别取得了几千元到1万余元的收益,少投入、低风险的香菇种植项目让农户增加了收入,村民更有信心、热情更高了。
此时,熊胜跃还在香菇产业化发展的路上奔忙着。如何让村民的口袋持续鼓起来?身为文化和旅游系统干部,熊胜跃开始对接旅游资源。他主动与宁夏旅游协会秘书长官铃联系,向旅游饭店、兼营电商的旅行社、旅行车运营企业等协会会员单位推荐,同时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快手、抖音等平台为当地的香菇代言。
机会就在眼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位于东部旅游环线上、投资超过100万元的旅游驿站移交中川村管理、使用。
熊胜跃(右一)向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同事介绍帮扶村香菇种植情况
“这给予了我们更大的信心,通过旅游不仅能为产业提供销售、推介的平台,而且能够让‘美丽乡村’的金名片早日传出去。”目前,熊胜跃带领扶贫工作队正尝试将村民生产的香菇、蜂蜜、羊肉、小秋杂粮、胡麻油、红梅杏、马铃薯等农副产品打造成旅游商品,以体验黄土高原原始风土人情为特色,促进当地乡村旅游发展。一想到小香菇可以摇身变为特色旅游产品走出大山,村民又能增加些收入,熊胜跃的眉头舒展了。
“熊书记,香菇哥,我家香菇出菇啦!又出菇啦!”又一通村民的电话打过来,向熊胜跃报告喜讯。村民说熊胜跃开口、闭口念的都是“香菇经”,亲切地送他一个外号——“香菇哥”。
记者手记
佩戴党徽,他是驻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入田间,他是带领乡亲们脱贫摘帽奔小康的领头人;搞起直播,他是亲自带货的“香菇哥”,为新产业发展创收增效。在今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年份,作为文旅工作者,熊胜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责任与使命,让百姓富了口袋、热了心头。
实际上,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帮扶中川村已有7年,先后帮助建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安排资金85.8万元建设了中川戏楼、引进配套文化活动器材。2019年,驻村工作队还为村民们协调了6场秦腔大戏……香菇之外,中川村还有很多脱贫故事可说。小结驻村工作,熊胜跃感慨道:“还是那句话,解释说明不如做得好,天花乱坠不如带头搞。身为一名党员,就要用自己的辛勤付出,去换取村民的脱贫致富,村民日子过好了,心里才会舒坦。”
送戏下乡演出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