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来,我国江南、华南、西南暴雨增多,多地发生洪涝地质灾害,一些地方的文物保护单位受到洪水威胁。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7日下午4时,南方11省份有13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受到损失,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受损严重。其中,安徽黄山屯溪区镇海桥、江西婺源清华彩虹桥两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受损尤其引人注目,前者近500岁,后者则800多岁了。
◆ ◆ ◆ ◆
专家:古桥需要我们日常多“呵护”
◆ ◆ ◆ ◆
古建筑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专家表示,汛期中,洪水是冲毁古桥的直接原因,属于不可抗力。但文物的损毁,往往是长期保护不当再加上外力作用的结果。暴雨、洪水或超出人们的控制能力,但这不妨碍人们在日常对文物多加保护,给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古桥增加一些防护设施,以提升它们抵抗天灾的能力。
古桥保护是文物保护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对古桥等文物进行保护,首先在规划层面,要在合理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防护标准,比如,对河道的防洪、对桥梁的防护加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应该按照百年一遇的标准进行防护。
其次,河道的变化会对桥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或者过度采沙河床下陷等。因此,对河道的管理,文物部门要和水利、交通、国土等部门联动,一起制定有利于文物保护的方案。
第三,在利用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控制好用途。比如,有一些桥梁的承载力下降,就应限制它的交通功能,重点把它作为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或者作为历史文化象征展示出来。
第四,文物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古桥本身的研究和巡查,及时发现问题,针对不同的桥制定不同的日常养护和保护措施。在汛期更应该提高巡查密度。
第五,根据预防性保护要求增加一些必要的监测,随时掌握文物的情况,提前预警,降低风险。
文物保护法强调两个原则:一是不改变文物原状,二是最小干预。文物保护修复一定要坚持这两个原则。《中国文物保护准则》对此也有具体的要求。对冲垮的古桥而言,首先是尽可能搜集散落的构件,搜集回来之后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区别对待,分析它们还能不能继续使用。比如反映文物价值的构件必须保护利用,而有些构件是要承重的,对安全稳定性要求比较高,达不到要求的构件要进行替换。一些隐蔽部位可以采用一些新材料、新技术,以兼顾古桥的原真性和安全性。也就是说,在古桥的保护维修中,我们在坚持“四原”(原结构、原材料、原形制、原做法)的基础上,还要在安全性上下功夫,经过保护修缮能够让文物尽可能延年益寿,再遭遇洪水时不出现严重问题。
洪水灾害中古桥面临的危险,除了洪水本身,一般有三个方面:一是桥体上堆放物过多,给水流造成极大阻力;二是桥墩、桥孔等淤塞严重,影响水流通过;三是上游冲击下来的物体对桥体造成冲击破坏,堵塞水流,造成险情。
在古桥汛情防患方面要做到:第一,做好桥面杂物彻底清理,必要时甚至要酌情把古桥的栏杆、桥板卸下来,让水流迅速通过,待汛情结束后再装回;第二,在古桥上游100米左右处的河道上拉几条绳子,拦截一些被洪水席卷的树枝等较大物体,避免其堵塞、冲击桥体造成危险;第三,做好特别预案,在河水特别湍急的特殊情况下,在非峡谷的地方,在桥的河道、河的两侧建渠,把河水往两边引流,但这是在特定情况下,同时需经防汛等相关部门同意协调方可实施。
经过此次汛期,全国文物系统应当总结经验教训,首先要将所有文物的“四有档案”做到位、做精准。其次,要把损坏构件尽全力配齐,这是古桥修复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再者,按图纸找到达到修复要求的队伍,这是古桥修复成功的关键。
修复队伍的遴选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既要遵循文物修复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又不能盲目迷信资质条件等;另一方面,要让当地相关团队介入,因为当地人不仅对古桥的建造技艺、材料更为熟悉,对古桥所承载的风俗民情等也更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