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 杜洁芳
返回“下沉”岗位!北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调至二级,对文旅单位来说,所要做的不只是相应升级防疫防控措施,党员干部还要再次“下沉”社区值守。
6月13日14:00,北京市东城区第一文化馆党员干部启动二次“下沉”。记者近日前往社区值守点探访,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逆行者”的工作生活——
一次“下沉”回放
从大年初四开始,东城区第一文化馆按照区文旅局要求,第一时间组织3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崇外街道的4个社区。
寒来暑往,大家包里常带的暖宝宝换成了防晒霜,御寒的帽子改成了太阳帽,疫情仍没有结束,在胡同口值守的日子已过去5个月。
拍照留影、文字记录,东城区第一文化馆副馆长刘璇喜欢用微信朋友圈记录工作及生活的点滴。她说,也许文科生就是有些感性。七级大风下的柳条舞动、夕阳映照下的北京胡同,冰雪消融、春和景明、烈日当头,100多天就这样倏然而过。
大家也有过焦虑,也一直盼望着疫情早日结束,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直到6月6日,北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临时调整为三级,“下沉”值守结束。大家欢呼着、拥抱着,与亲密战友——社区工作人员作别,回家休整,然后回到文化馆的日常。
可疫情难料,休止符的圆圈还未画完,回馆工作不到一周,北京再次因为确诊病例的出现而加强防控,他们再次接到了返回社区值守的集结号令。
二次“下沉”现场
搞文艺的人吃得了这个苦
6月13日中午12点,回馆工作仅一周的刘璇便接到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区党委书记李德青的电话。
“刘馆,咱们又要见面了……”
李德青一句问候听似轻松,两人心头却都五味杂陈。还记得前几天撤岗时的情景,依依惜别、互道珍重,说以后一定要以另外的形式相聚,没成想,又是因为“下沉”而聚。
心情就像过山车,但情绪的起落不能影响行动。当天下午两点,文化馆“下沉”干部原班人马就到达了值守岗位。不管是参与“敲门行动”,张贴公告、入户巡查,还是电话摸排、建立台账,馆员们都驾轻就熟。他们开玩笑说,哪天下岗了,来社区工作也能胜任。由于核酸检测任务重,“下沉”鼓楼苑社区的7名馆员还被派去支援核酸检测工作。
“大热天穿着防护服,戴着面罩,一直坚持到22点,亲身体会到了医护人员的辛劳,也为自己感到骄傲!”曲艺干部罗欧有感而发。
“年初,他们来之前,我心里还真有点打鼓,搞文艺的人能吃得了这个苦吗?不会添乱吧?”李德青坦言,半年前“下沉”干部来社区时,大家还有些担忧,这些担忧早已烟消云散。“他们工作起来相当认真、卖力,帮我们分担了那么多工作,没一句怨言,近半年时间没一个请假的,这让人十分敬佩。”
“都什么时候了,咱这根本不算啥”
6月23日下午,太阳明晃晃地照着。没有树荫的地方,太阳伞都挡不住袭来的炎热。记者在东城福祥社区帽儿胡同西口见到了正在忙着查证、测体温的张永年。
“我们这个口在非高峰期一小时就有15辆车、100人通行,实在没工夫坐呀。”张永年边忙活边介绍着。
行人和车辆渐少的空隙,记者赶忙凑过去和他们聊几句。刘璇从包里拿出驱蚊液,细心地给记者也喷了喷。刘璇感慨地说:“从年初到现在,近半年时间,我们馆员总共在家就连续休过一个周末,就是6月7日撤岗后的那两天。那是一种特别平淡的幸福,收拾家、陪陪孩子,原来生活本来的样子竟是如此美好。”
年近60岁的张永年是馆里“下沉”干部中最年长的,家住通州的他每天往返值守点需一个多小时,但他从未请过假。张永年已快退休了,好多人劝他,年龄大了就别去值守了。可第一次“下沉”时,他就是第一批报名的馆员。他说,这都什么时候了,那么多医务人员奔赴湖北一线,命都不要了,咱就小区门口值守,根本不算啥。
一句简单又朴实的话,道出了全国成千上万“下沉”干部的心声。
值守枯燥?“文文”系列漫画上线
胡同口的值守,每天测体温、查证、登记,高频重复的工作枯燥乏味,很容易让人产生厌烦情绪。各具才艺的文化馆员恰恰最会缓解这种情绪,他们把“下沉”生活当成了创作养料。
“文文”是常年徘徊于东城区第一文化馆的一只流浪猫,只要它来馆里溜达总能觅到食。你喂点我喂点,“文文”小肚子准滚圆。这半年,大伙儿“下沉”社区期间,不免对它有些惦念。
喜欢画画、在馆里负责服装化妆的张宇燕在北兵马司胡同值守。一天,张宇燕听见一个路过的女孩问妈妈,手里的香蕉皮算什么垃圾?张宇燕灵机一动,何不用漫画的形式给居民讲讲呢。“主角就定为‘文文’吧!”大家非常支持张宇燕的想法,积极出谋划策。于是,一组“‘文文’和它的朋友们教您垃圾分类”的漫画,在张宇燕值守间隙、下班回家休息时完成了。
“小花、胖胖,最近人类开始垃圾分类啦,你们以后也不要随意丢垃圾了……”漫画以“文文”和朋友们对话的口吻展开,将垃圾分类小常识生动有趣地穿插进漫画中,诙谐有趣。
除了垃圾分类,“文文”还给大家讲如何洗手消毒、叮嘱复课准备。自从“文文”系列上线,张宇燕将白天的碎片时间利用了起来,随手在宣传页上就把当天的所见所闻画下来。
“‘文文’系列受到网友喜爱,我深有感触。”张宇燕说,“生活即艺术,‘下沉’社区的点滴就是我们以后艺术创作的来源。我要用手中的笔画出真正打动人的东西。”
记者手记
最近,被称为“2020年最具反思力”的一段话刷爆网络:一样的灾难,有人阳光向上勇往直前,有人怨天尤人、仇视社会,这是心理免疫力;同样宅在家,有人读书学习,有人睡觉、搓麻,浑浑噩噩,这是价值免疫力。这场疫情,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对所有人的体质、阅历、认知、人性、立场、价值观等,都是一场筛选。灾难面前,要么迎难而上,要么沉沦而下。
“文化馆是干啥的?”刚“下沉”时,馆员们常会听到社区居民这样询问,听到的时候,心里都不是滋味。于是,他们设计了宣传页,将文化馆的职能、服务项目一一介绍给居民,借“下沉”值守的契机,让社区居民了解这些文化惠民服务。
在采访文化馆馆员参加“下沉”值守的过程中,记者体味更多的是,虽然每天重复做着琐碎的工作,他们的心中却从未放下对文化工作的思索。几个月下来,社区居民都盼望着疫情结束后去文化馆看一看。
正如刘璇所说,此次疫情或许是东城区第一文化馆提升服务的好契机。如此长期地扎根群众生活,在与社区工作人员并肩作战的过程中,文化馆人逐步掌握了进一步与群众沟通交流、处理突发情况的技巧,这些经验都可以用来更好地服务走进文化馆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