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沂蒙山小棉袄,暖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12  浏览次数:198153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作者:苏锐提起沂蒙山,人们的第一印象是革命老区。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儿女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他们穿着母亲、妻子缝制的棉袄,推着小推车,为革命胜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苏锐
 
提起沂蒙山,人们的第一印象是革命老区。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儿女“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他们穿着母亲、妻子缝制的棉袄,推着小推车,为革命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沂蒙小棉袄,也因此成为沂蒙人记忆深处的乡愁载体。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沂蒙老区群众有了更多的服饰选择,穿棉袄的人越来越少。但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杨庄镇吴家楼子村返乡青年吴照京却从中发现了机会,做起了“棉袄梦”。通过数年坚持,沂蒙小棉袄制作技艺这一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下来,吴照京的“棉袄梦”照进了现实——
 
回乡创业,“这个年轻人有点怪”
 
吴家楼子村,坐落在沂蒙山脉腹地,村北是草木苍翠的汞丹山,村东是静水流淌的秀珍河。全村1000来口人,除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就是在家种地的老人。1979年,吴照京就生在这里。
 
大学毕业后,吴照京进入临沂市一家大企业上班。他踏实卖力,几年功夫就成了骨干,升职又加薪。逢年过节回村里,常被乡亲们夸“有出息”。
 
就是这位外人眼中“有出息”的青年,2013年却做了一个让乡亲们摸不透的决定——回村创业,做沂蒙小棉袄加工厂。
 
“吴照京?小棉袄?加工厂?”
 
“他自己还穿小棉袄不?”
 
“这个年轻人有点怪。”
 
“照京这是犯迷糊了。”
 
村民的判断不是没有道理。彼时,整个沂水县也没几个穿小棉袄的人。生活条件好了,与有点土气的小棉袄比起来,人们冬天更愿意穿羽绒服、风衣。
 
闲言碎语传到吴照京的耳朵里,他装没听见。
 
“人们的生活品质确实越来越高,但这不意味着乡村的东西没有市场。”
 
吴照京说,自己之所以坚定回乡创业的念头,一是源于对沂蒙小棉袄的了解,那是一种天然、环保又保暖的衣裳,还承载着很多人的乡愁记忆;二是在城市工作的经验,让他愈发觉得民俗非遗今后一定大有市场,当城市人开始追求个性化服饰的时候,小棉袄的机会就来了。
 
回村后几个月,吴照京利用自家闲置的宅院建起了沂蒙小棉袄加工车间和成品展室,注册成立了沂水京正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又有人说道了:“房子、设备好办,花钱很快就能解决。工人怎么办?你一时半会儿去哪找会做小棉袄的人?”
 
其实,吴照京早在心里细细盘算过了。吴家楼子虽然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村民仍然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其中很多是上了岁数的老太太。这些老人家年轻时基本都学过做小棉袄,她们就是吴照京想聘请的。 
 
挨个登门拜访,并没有耗费太多时间。有的老人听说小伙子要开小棉袄加工厂,一口就应承下来,连多少工资都没问。
 
针线布料和棉花都由吴照京提供,老人们根据自己情况进行手工缝制。2013年底,吴家楼子的沂蒙小棉袄加工厂运转起来了。
 
从闹心到暖心,小棉袄加工厂成了
 
干事业少有一帆风顺的,何况是想靠几乎没人穿的小棉袄挣钱。
 
加工厂接到几个订单,但很快就陷入了资金周转的困难。2014年底,临近春节时,加工厂实在没钱发工资,吴照京躲在办公室里,一天打几十个电话催账要债。隔着窗户,这场景被外边的几位老大娘看到了。
 
到了下班的时候,几位老大娘找到吴照京劝慰他说:“孩子,你别犯难。我们上岁数了,有这工资能过年,没有照样过年。”
 
吴照京心里不是滋味。他对自己说,必须把加工厂办好,为了传承沂蒙小棉袄制作技艺的初心,为了不辜负老人的信任。这些老人的理解与支持,是他坚持到现在的最大动力。
 
家人也给了吴照京莫大的支持。他们都知道创业有风险,也都劝过吴照京要好好考虑,但当吴照京真正干起来的时候,他们都是无条件支持。
 
经历了前期的种种挫折,吴照京把精力转到推广上。“社会对非遗总会有一个认识转变的过程。以前是生活好了,不穿手工棉衣;但是慢慢地会回归,因为小棉袄不仅能保暖,更有文化和工艺价值。这些价值要让更多人知道。”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沂蒙小棉袄,吴照京一方面扩建了加工厂的展厅,并邀请专业团队设计新棉袄,样式是时尚的,仍要坚持手工缝制,坚持棉花和布料的高质量。另一方面,他积极利用直播平台,对老人缝制棉袄的过程进行直播,在网络平台引起了不小反响。
 
全国各地的订单接踵而来,加工厂的用工量也不断增加。如今,吴家楼子及周边村庄在加工厂工作的老人有将近50人。
 
缝制小棉袄不仅为老人们增加了一份收入,还能“治病”。今年68岁的王成香,以前住在吴家楼子的岭上。老人一辈子养育和培养了4个大学生,孩子们都去了外地工作。4年前,王成香的老伴去世。寡居在家的她,经常给子女打电话,说身体不好,但到医院检查后,又没有任何病症。后来,妯娌劝她从岭上下来,去小棉袄加工厂干干活。手上有了事儿,王成香不再说自己病了。有一次,她小女儿实在担心,就给吴照京打电话询问。
 
“我妈在加工厂吗?还喊腰疼、腿疼吗?”
 
吴照京望着就在一旁的王成香答道:“老人哪里也不疼了,我都给‘治好’了。”
 

再出发,为沂蒙山添个景点
 
为了给小棉袄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沂水县文化和旅游局专门找到吴照京,免费为他在县城里提供了固定展厅。2019年,沂蒙小棉袄加工车间制作了2万多件纯手工缝制小棉袄,销售额超过200万元。
 
今年疫情期间,棉袄加工厂也发挥了大作用。
 
农历大年初一,感觉到态势不对的吴照京,及时调整了生产计划。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吴家楼子及周边村庄陆续开始组织24小时村口值班人员。
 
沂蒙小棉袄能为疫情防控做什么?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后,吴照京找到了镇里,提出为镇上所有村庄无偿提供总价值约2万元的200件棉袄,帮助疫情防控人员御寒。
 
疫情对加工厂的经营有影响吗?就目前看,影响不是很大。吴照京说,照往年惯例,沂蒙小棉袄加工厂的订单多从7月开始生成,持续到年底。目前,已有几家外地客商咨询订购事宜。
 
有意思的是,在吴家楼子及周边村的老人看来,如今的沂蒙小棉袄加工厂与其说是家企业,不如说是个“文化乐园”。老人们在这里做些手工活儿,不仅不累,一天还有几十元的收入。更关键的是,老人们在一起边聊天边缝棉袄,少了寂寞,多了热闹,快乐充实。
 
杨庄镇党委书记王建华非常支持吴照京的加工厂。“小棉袄是沂蒙山区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杨庄镇的乡愁记忆。”王建华说,以前,杨庄镇主要依靠开矿,这些年正面临转型。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等新兴业态是一个理想的选项,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好路子。
 
杨庄镇对沂蒙小棉袄的支持,没有停留在口头上。杨庄镇敬老院的旧址,因原单位搬迁空了出来。这处院子位置和硬件都挺好,不少企业找到镇上要租用。杨庄镇党委政府没有含糊,以较低的费用租给了沂蒙小棉袄加工厂。
 
7月7日上午,沂蒙山区烈日当头,溽热难耐。在这个敬老院旧址,装修工人开始施工了。今年国庆节,这里就将变身“沂蒙小棉袄民俗文化园”对外开放。
 
站在空地上,吴照京满头大汗,他望着敬老院说“一共有3栋楼,都保留下来了”。这其中——
 
一栋做传统文化研学教育体验基地,计划引入临沂市的24个非遗项目常年展示,包括织布、手绣、布老虎等,打造动态非遗展示中心。
 
一栋做“孟母研学大课堂”,杨庄镇是孟母的家乡,开设“孟母研学大课堂”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教育大有好处。
 
一栋做民宿,把原来的房间改造成宿舍模样的民宿,所有床上用品都来自沂蒙小棉袄加工厂。
 
未来,整个园区将通过非遗、民俗文化带来经济效益,发展研学游,助力本地历史文化的传承,还能增加当地的就业岗位。
 
 
记者手记
 
没有产业的振兴,乡村振兴不容易落到实处。2015年以来,记者曾3次到吴家楼子采访,每次去都能看到变化,也见证着吴照京的“棉袄梦”一点点照进现实。吴照京很清楚,如果沂蒙小棉袄打不开市场,吴家楼子的乡亲们无法增收,“棉袄梦”可能永远都只是一个梦。因此,他竭尽全力做直播、忙推介、建展厅,目的都是做好营销和推广工作,扩大这门非遗手艺的知名度。
 
沂蒙小棉袄的生产和发展,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采访中,吴照京告诉记者,一拨拨的人找到镇里要租用敬老院,但镇里明确表示只做文旅项目,要传承民俗文化。
 
一个乡镇领导班子能有这样的视野、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吴照京的幸运,也是沂蒙小棉袄的幸运。相信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将看到更多暖心的人和事。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