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周陂镇陈村村,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画面铺展开来:村中道路宽敞平整,一排一排路灯矗立在路旁,光伏发电为村民送去光明,文体广场和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重修后的义举祠焕发光彩……
自2016年4月以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先后选派3批6名干部进驻陈村村开展帮扶,筹措帮扶资金近600万元,如今,全村5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出列,陈村村也实现脱贫摘帽。村民说,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收入高了,道路宽了,路灯亮了,演出进村了,人气也旺了……
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陈村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讲述人:罗秀英(陈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今年24岁,家里有5口人,上有80多岁的养父母,下有不到两岁的女儿。养父母都是善良本分的农民,靠种地为生,辛辛苦苦地把我拉扯大,很不容易。生孩子之前,我跟丈夫在广州的工厂里打工,每人每个月能挣到三四千块钱。
现在,养父母年纪大了,没法再下地劳动了。女儿出生后,我辞职了,在家照顾老小。全家生计就靠丈夫打工的收入勉强维持。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丈夫打工的工厂受到很大影响,接不到订单,他只能回家待工,打算在附近工地找点事做,可现在还没有找到,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断了。看着年迈的养父母和每天还要喝奶粉的女儿,干着急,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驻村工作队了解到我们家的情况后,就和村委干部联系,利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的有关政策,把我安排到村委增设的保洁员公益性岗位上工作,让我就近就业。
现在,我每天工作8小时,负责打扫村委会和文体广场的卫生。每个月的工资是1800元,扣除五险后,实际收入有1400多元。虽然比以前在工厂的工资少,但是没有那么辛苦。重要的是,每天都能回家给养父母和女儿做饭,照顾他们。
听村干部介绍,今年春节以来,驻村工作队主动排查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情况,协调当地人力资源公司对有就业意愿的劳动人员提供职业指导服务,帮助了5名贫困劳力返岗或者就地就近就业,降低疫情对我们贫困户收入的影响。
疫情期间,驻陈村村第一书记胡广文(右)“送岗送政策上门”,为贫困户推介就业岗位。
扶贫工作队经常来我家走访,了解我们的实际困难,就像亲人一样。他们十分关心我们贫困户的生活,对我们反映的问题也很重视。摸清情况后,工作队鼓励我们种豆角、玉米、甘蔗、花生,还给一定的补贴。我家种了3亩花生,今年领了1800元补贴。花生收获后还可以榨油卖,又为我们增加了一笔收入。
村子亮堂了
讲述人:雷国强(陈村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
我今年40多了,家里有5口人,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两个孩子。2007年以前,我在广州一个私立学校当体育老师,收入不高。2007年第一个小孩出生后,我就辞职回家了。一开始,我在矿上做点小生意,但没什么起色。后来我想,在农村就要以田地为主,于是我就考虑在农业上发展。这些年,种过甘蔗、收过蔬菜、卖过肥料,事情做了很多,钱没挣到多少。
看到村里有些贫困户没有能力种地,2018年,驻村工作队的同志找到我,了解有没有合适的项目带领大家一起做。我想了想说:“那就种甘蔗吧。你们提供点资金支持,我来负责管理。”于是,驻村工作队为我们提供了每年1万多元的产业奖补资金,还帮我们申请到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
有了这笔钱,我带着村里的贫困户雷贵初种了31亩甘蔗。从此,雷贵初一家有了固定的收入,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仅卖甘蔗一项,雷贵初就赚了将近7万元;加上孩子在外打工挣的钱,他一家的年收入将近10万元,生活明显好起来了。
雷贵初有一个老母亲和一个儿子,以前家里穷得连房子都没有,借住在弟弟家。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帮他建起了七八十平方米的新房,让他有了安身之所。我们村还有几十户人家的房子也很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们都住进了新房。
今年底,驻村工作队为我们争取的贷款就要到期了。这两年种甘蔗的收益除了偿还贷款外,还有盈余。村里计划把这些盈余发放给贫困户,每户能分几百元到1000多元不等。我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可以向有种植意愿的村民提供技术指导,也可以接收村民来当帮工,除了给他们发工资,还会在年底分发代种代养的收益。
我们都感谢驻村工作队。他们来了以后,不光村民的收入提高了,村里的环境也大变样。新修建的文体广场和安装的路灯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以前村里穷,没有广场,也没有路灯,晚上村里一片漆黑,失窃被盗的事时有发生。那时村民也没什么娱乐活动,现在路灯装上了,一到晚上,广场上热闹极了,有跳舞的、溜冰的、散步的。不仅如此,村里的治安也变好了,人气也变旺了。
晚饭后,村民们在亮堂的陈村村文体广场上活动。
讲述人:雷展来(陈村村党支部书记)
在驻村工作队帮我们建好舞台以前,我和村民们有很多年没看过戏了。因为村里没有舞台、广场,很少有演出会来我们村。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工作队驻村后,文化扶贫受到了重视。先后投入近100万元,帮助村委砂石地硬底化,改善村委办公条件;建成了2000多平方米的文体广场及舞台,让村民们有了自己的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和健身设备;建设了文化综合活动中心,配套设置了活动室、宣传墙、会议室、图书室等。
2019年11月6日,韶关市戏曲进乡村系列活动粤北采茶戏汇演走进文体广场,韶关市粤北采茶戏保护传承中心的艺术家们表演了精彩的采茶戏。那天,村里像过年一样热闹,村民早早吃完饭,来到文体广场等候。演出时,广场上坐了四五百人,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粤北采茶戏下基层——送戏下乡展演活动主题晚会来到了陈村文体广场。
渐渐地,我们村的文化教育资源丰富起来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多家单位捐赠了3000余册书籍以及电脑、文具、校服、体育器材、动漫文娱产品等物资,时而还会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讲座,村民们特别是学生觉得很受用。
现在,村民白天劳动,晚上就在文体广场打球、跳广场,闲时到图书室看看书。后来,“广东省舞台艺术精品惠民巡演——岭南风华·我爱你中国”主题演奏会等省市级主题演出也来到了文体广场,把周边村的村民都吸引来了。
陈村村有一座保存较好的清代古祠堂——义举祠,对研究本地姓氏文化和历史风俗具有一定价值,现在也保护起来了。驻村工作队主动会同文物部门对陈村村文化遗产进行勘查后,争取到了48万元修缮经费。现在,大家正在筹划义举祠的活化利用,想打造一个村史展览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展示历史风俗和脱贫攻坚的成果。
重修后的陈村义举祠外景
可以说,驻村工作队来了,村里富起来了、亮起来了、美起来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说起工作队,村民们都竖大拇指。
讲述人:胡广文(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驻陈村村工作队队长)
陈村村位于翁源县周陂镇西南部,是革命老区,因深处山区,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是周陂镇6个省定贫困村之一。
以前,陈村村集体经济资源少,发展空间小,创收方式单一,主要依靠田地、门店微薄的租金。村民发展种养产业也都是单打独斗,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收益较低。
于是,我们重点扶持陈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先后投入170万元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通过建设70千伏光伏发电项目,投资入股翁源县农商行,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10余万元收入。
我们充分依靠镇里的农业企业——翁源县清幽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同时积极发挥村党员致富带头人示范带动作用,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和代耕代种的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农作物种植产业,把贫困户利益和产业发展紧密联结在一起。
在陈村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自筹扶贫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公司(合作社),委托其代耕代种农作物,资金收益采用“保本+分红”的方式,由合作社按固定分红每年付给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合同终止时再将本金全部兑现分配给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2018年以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先后投入资金26万元,帮助34户贫困户稳定增加收入,也促进了当地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陈村村每年都要举办两至三次培训班,结合贫困劳动力自身特点以及就业需求,精准实施技能培训,这样做是为了提高陈村村贫困劳动力的农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2019年,驻村工作队邀请翁源县滃江人力资源公司选派专家教员,讲授了电子商务方面的内容。去年,共培训劳动力77人次,实现对全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全覆盖。
为提高村民的农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每年陈村村都会举办两到三次技能培训班。
像老乡们提到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我们上心的事。硬件是许多贫困村的短板。在这方面,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先后筹措投入资金312万元,帮助陈村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实现村道路硬底化、村道路亮化和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集中供水全覆盖,这不只是提升农民住房水平,也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广大乡村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末梢。当城市里的现代化文化基础设施成为新地标,当城市居民坐在剧场欣赏文艺演出、逛图书馆就像逛公园一样方便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在贫困地区,有的村民连在家门口的广场上看场大戏、借本书都还是奢望。
贫困户一样有精神文化需求,这些需求包含在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当中。然而,曾几何时,由于条件的限制,这些朴素而简单的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陈村村之前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生活的困境。
扶贫先扶智。各地在打好扶贫决胜攻坚战的过程中,既要做好经济扶贫,又要做好文化扶贫,不能忽略文化发展对涵养村民的长期效益;既要让贫困户因为钱包鼓了笑起来,也要让他们因为文化的滋养而笑得更开心、更舒畅。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对陈村村帮扶的过程中,注重发挥文化作用,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补齐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短板,在帮助村民们实现精神脱贫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值得借鉴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