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几个月,旅游行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间寻找着平衡。一批旅游企业挣扎在生死边缘,退出市场的旅行社不在少数。有人说,自驾游、自由行要火,出游用不着旅行社了。有人说,旅行社卖农副产品,直播带货收效不高,尝试新办法也救不活。
特别是近期,受部分地区疫情反复等影响,多地再次加强防控,游客心理再度紧张,旅行社如何克服不利因素?考验的不仅是能力,更是定力和逆商,是发现生机,升级求生存,提质谋发展。浙江省湖州市旅游行业的做法值得借鉴。
希望从油菜花里长出来了
讲述人:张勤
湖州市旅游协会常务副会长
转眼已是7月,预期的旅游消费全面回弹还没到来。端午节前,我们收到1000多位游客退订的单子。北京疫情出现反复后,各地也相应更新了防疫要求,出行又恢复了戴口罩、测体温、亮健康码“三件套”,原来有望放开的跨省游再次后延了。
只要全国还有一例新增病例,大家就玩得不踏实,旅游业的全面恢复就无确定时日,这有别于“非典”时期,对旅游行业来说是前所未见的挑战。业内的预期一次次落了空,“鸡血”一次次回填,旅游行业2020年的现实就是这样骨感,旅行社作为最基础的一环,感受是最痛切的。
好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纾解旅游企业困难。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暂退部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支持旅行社应对经营困难的通知》,不到一周湖州首批旅行社就领到了这笔退款。这个政策出得快、落实得也快。后来,湖州市政府发放了1.98亿元的旅游消费券,并且对外地旅行社组团来湖州旅游住宿一晚星级宾馆游览3个收费景点给予每人200元的补贴,总金额高达1000万元。对本地旅行社招揽过夜游客的,也加大了奖励力度。在做好常态化防控疫情的同时,这些扶持政策的落地,很大程度上坚定了旅行社应对疫情的决心。
但复工易,复产难。前几个月,我们花了大量精力为游客办理退订和改期业务,加上旅行社门店租金、人员工资等费用,很长一段时间是入不敷出的。只要不成团就是“零收入”。这个阶段是最难过的,各旅行社门店如同深夜的老街,空空荡荡,手里只有出账单,还时常听到同行企业倒闭的消息。好不容易捱到疫情明显好转,我们能开张了,又面临消费者旅游方式转向自由行的局面,个体旅游成本降下来了,攒团成本就上去了,甚至有人发出“有旅无社”的哀叹。经营受限的情况下,旅行社必须谋求自救新路。
着急不管用,还得讲求方法。政府刺激市场铺路,我们就得开拓路径趟出路。说这话,有几个前提:非常时期,人们的心理疫情短期难消散;导游是中流砥柱,留住人才能活;即便没有疫情,传统旅行社产品也必须升级。
方法是什么?核心还是找准需求。出路在哪儿?要有符合游客心理的安全、卫生的旅游产品。
想清楚这些事以后,我们就没有尝试卖农副产品,而是紧紧围绕本业,去发掘潜藏的旅游内需。就在这时候,一份合同摆上桌。我有了主意。
2018年底,我们与移沿山生态景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以引流促动景区发展。但出境游占主的这两年,两方合作还不够深入。疫情来了,乡村旅游挑起大梁,像移沿山这样年轻的4A级景区,品牌的重要性一下凸显出来。找特色,这事儿我们擅长,于是一份新计划酝酿出来,开启了我们跟景区的新一轮合作。
3月,移沿山的油菜花开得正艳,我们抓住时机,先组织了一波游览,鼓励游客拍照留下最美瞬间。4月花结果,5月打油菜,我们推出“做一天农民”亲子研学游,喊小朋友帮忙收割,整片油菜地都洋溢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喜悦。我们组织了两批亲子研学游,吸引了近200组家庭参加。到5月底,油菜地到了农忙时,我们又策划了“移沿山万亩良田插秧种田”活动。带着人们回归田园,体验一束油菜变成一滴油的过程,在舒展身心的同时感受农耕文化。
▲ 移沿山迎来丰收季
景区游客多了,服务也要跟上,我们的导游队伍又有了用武之地,不仅帮着策划活动,还直接参与景区的导览讲解和其他游客服务中心的工作。角色转变带来的是综合业务素质的提高,跟在地团队打交道,讲好家乡的故事,把归属感和认同感传递给更多人,当然收入也增加了。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移沿山真真切切地发生着变化。目前,我们已有6位导游直接参与景区服务,我们策划的产品吸引了近万名游客,旅行社直接进项达近百万元,景区的日接待量从几十人升到几百人,当地农民打开了农产品销路。虽然这块市场还不大,也不能给大家带来多高的收入,但至少在疫情期间让资金链接起来,让整个队伍稳定下来、忙起来,有了盼头。
金灿灿绿油油,用来形容旅行社与乡村旅游的结合再合适不过,美丽乡村有了新的活力,我们也找到了产品升级的路径,定制游安排上了,常态化合作前景可见,希望又长出来了。
讲述人:施佩萍
湖州新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导游
巴坦巴坦,是我们湖州人的一句口头禅,意思是“慢慢来,别着急”。无论遇到什么事,要淡定些,看准了再全力以赴。
我从业十多年来,头一回见到疫情这种阵仗。先是连续几个月都是“零团”,然后是成团随时可能取消,有一点变化就可能前功尽弃,再后来就是漫长的等待和坚持。
很多导游转了行,但我不想。我经历过“非典”时期旅游从低谷到回弹的全过程,这次疫情的影响可能没那么快就消散,疫后说不定也有常态化的防控要求,但我相信旅游一定会恢复过来,撑过至暗时刻就一定能迎来黎明。
这段时间确实难,我们导游队伍里有些年轻人的生活负担重,没有团的时候付房租都紧巴巴的;年纪稍长一些的要养房养车养娃,压力一样不小。怎么办?
前一阵子,情况已经有所好转,从3月第一批团6个导游率先开工,到4月、5月,每个导游平均每月在外面跑十多天。我记得一位年轻同事复工时的高兴劲儿,感觉赶上了破天荒的喜事。以前可不是这样,有的小姑娘偶尔还挑团,现在是只要有团就带,比任何时候的工作积极性都高。大家都特别珍惜每一次工作机会。
最主要的是公司给大家信心,努力给大家找事做。印象最深的活动就是湖州市辖的三县两区景点踩线的时候,公司在经营大面积受损的情况下,支持我们踩了整整4天线路,扎扎实实做准备工作。
巴坦巴坦,游客会来的,收入会上去的。
事实证明,像移沿山之行这样经过精心策划的创意主题旅游产品,还是有市场的。不少游客说以后有这样的活动还会来。我们跟移沿山村民相处得也很愉快,因为深度参与了接待服务,现在再看这片油菜地,像看自家菜园一样亲切。
如果不是北京的疫情反复,今年端午节应该会比较忙。不过,现在我们也不那么紧张兮兮了,按要求做好防护,毕竟还有工作要干。很多家门口的风景没开掘,还有游客愿意出门。不管淡季、旺季,我们要服务好每个团,还是那句话,巴坦巴坦。
讲述人:寻寻
游客
我是在线抢到旅游消费券后,带着孩子来移沿山“做一天农民”的。田里的清香一下就把我们吸引住了。原以为就是个简单的体验活动,没想到从收割油菜、油菜出籽、筛选菜籽到丰收留存,都让我们下地动手。一天劳作下来,捧着沉甸甸的作物,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结果一唱,大家都唱起来了,口罩都挡不住歌声的响亮。
▲ 孩子们在移沿山“做一天农民”,体验农耕文化。
▲ 孩子们在移沿山“做一天农民”,自己劳作欢乐多。
都说要搞沉浸式体验,这不就是沉浸吗?这样一次体验,对我来说是小试一把,但对孩子来说则是特别生动精彩的一课。孩子不仅可以了解掌握打油菜籽的方法,还体悟了农民伯伯田间的辛劳,分享了这份辛苦,就更珍惜一餐一食了。
我和参加活动的几个家长建立了联系,准备以后再一起报个这样的研学游团,带着孩子再沉浸到恬淡充实的乡村生活里。
干永福
全国乡村旅游监测中心主任、
世界乡村旅游大会秘书长
湖州部分旅行社自觉纳入乡村旅游发展大局的创举是值得肯定的。从中更应看到,即便没有新冠肺炎疫情,传统旅行社也要适应新形势,转型升级谋求新发展。
实际上,这两年在湖州,不少旅行社已经在探索将自身发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这是有现实考量的,乡村旅游点有众多文旅产品需要销售推广出去,旅行社恰恰能以自身经营之长补他方运营之短。同时,在中长线旅游经营尚未开放的当下,乡村旅游又是当前旅行社复工复产的重要通道和载体。
基于这一背景,在新冠肺炎疫情低风险区,建议旅行社从两方面发力,其一是进行经营结构调整,打造精品化的乡村旅游线路;其二是输出人才、管理等资源,帮助补齐乡村旅游点的运营短板,以专业服务作为新卖点,实现与乡村旅游点的深度合作。
此外,从行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方面,旅行社要发挥旅游产品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作用,这不仅需要旅行社自身的再造,还需要文旅部门政策和机制扶持,联动旅行社和乡村旅游企业,促进两者有机结合、互利共赢,最终通过重新调整供需关系,发挥各自优势,有效满足消费者的多元旅游需求。
近距离了解旅行社,可以发现,受疫情持续影响,旅行社的境况不是用“自救”二字可以概括的。遭逢特殊时期,旅行社第一选择还是坚持,养活是基础,活好是目标。疫情有反复,就加强防护,做好准备工作、夯实基础、主动寻“机”、思索升级;疫情稳定下来,就抓住机遇,放平心态一心一意接着干。
湖州文旅人的智慧在于以空间换时间,通过充分挖掘物理空间和产品空间,由原来的纯旅行社业务拓展到协助景区导游导览服务,从单一服务升级到复合型的乡村旅游,开拓企业经营空间,争取疫情之下宝贵的生存发展时间,留住旅游人才,为疫后发展蓄力。
逆境之中方见眼力、定力、热爱。愿广大旅行社都能化危为机,在疫情防控、拉动旅游需求与优化旅游体验三者间,找到长期的、可持续的路径。正如湖州人那句口头禅,巴坦巴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