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书市:若失了初心,要不就算了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04  浏览次数:176259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胡克非 曾经在夏日的傍晚,家附近的胡同口总会停着一辆三轮车,车后是一个马扎,马扎上坐着一个穿着白色跨栏背心、黑色大裤头的大叔。我并不清楚大叔究竟有多大岁数,家住何处,只知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 胡克非
ntenteditable="false"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0, 243); padding: 2px 0px;">
ntenteditable="false"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width: 0px; height: 6px; border-bottom: 6px solid transparent; border-left: 6px solid transparent; overflow: hidden;"> 
ntenteditable="false"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width: 0px; height: 6px; border-bottom: 6px solid transparent; border-right: 6px solid rgb(182, 139, 88); overflow: hidden;"> 
ntenteditable="false"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width: 0px; height: 6px; border-bottom: 6px solid rgb(182, 139, 88); border-left: 6px solid rgb(182, 139, 88); overflow: hidden;"> 
ntenteditable="false"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background-color: rgb(182, 139, 88); height: 1px; overflow: hidden;"> 

曾经在夏日的傍晚,家附近的胡同口总会停着一辆三轮车,车后是一个马扎,马扎上坐着一个穿着白色跨栏背心、黑色大裤头的大叔。我并不清楚大叔究竟有多大岁数,家住何处,只知道他姓夏,曾经在出版社上班。厚厚的眼镜片后边,夏大叔总是眯缝着眼睛,他的三轮车总是被书塞得满满的。

我放学回家时常路过他的书摊,一来二去就混了个脸熟。有一天,我从夏大叔面前路过,他喊住了我:“喂,小子,最近看什么书呢?”

我把自行车停在了他的三轮车旁,从斑驳的书包里掏出了一本《海底两万里》递给他,他说:“呦,儒勒·凡尔纳啊。”就这样,我和夏大叔聊了起来,那天我俩从《海底两万里》聊到电影《星球大战》,临走的时候,他从三轮车里翻出了一本《银河系漫游指南》,说:“不要你钱了,你拿走看吧。”

后来,我从夏大叔那里蹭了不少书,当然也买过一些,我们围绕图书和作家交谈,他好像无所不知,更有趣的是,他推荐的书我都很喜欢,无一例外。有一天,我问他为什么不去书店上班?他说书店不要老头子,他也不想受束缚。

再后来的某一天,夏大叔突然消失了,我再也没有见过他。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微信的年代,甚至没来得及道别。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再通过父母的推荐和指导来选择书籍,而是自己游走于城市里的书店、书摊、书市,一台自行车、一个水杯、一个双肩背包便可以获得一天的快乐。

 

在那个物质不丰富、收入不可观的年代,过季的衣服、快过期的食物以及工厂倒闭后的积压产品,总会被冠以“处理品”的名号进行销售,但无论怎样的商品,一扣上“处理”两个字,就仿佛显得不那么光彩了。我很高兴,在那个年代,书籍很少被“处理”,更多的是安静地摆放在货架上,等待人们发现。当然,无论什么年代,贫穷都会限制人们的想象,一套阿加莎·克里斯蒂全集的开销,我用零用钱断断续续凑了几年也没凑齐。

只有书市开放的日子,书籍才会有些许折扣。在我的印象里,书市蔚为壮观,热闹的景象完全不亚于每年春节期间的庙会,有出版社、有书店、有个人的图书进行销售。书市最诱人的当然是书的价格,很多大部头的书籍平日的价格高不可攀,在书市中则可以通过相对低廉的价格入手。对我而言,更有趣的则是和不同的读书人进行交流,去看大家在读什么、在追什么、在买什么。对当时还是学生的我来说,还无法承受大量采购,自己更多的是享受“淘书”的过程。

在书市中,形形色色的图书和形形色色的人碰撞出别样的火花,随处可见高谈阔论、坐而论道的“文化人”,也可以见到为了三五块和老板锱铢必较的“葛朗台”,有拖着行李箱来买书的,也有把钱包买空了把手表押下回去取钱的……我沉迷于这一切,甚至书店阿姨那熟练的捆书技法,现在想想依然非常魔幻。

 

形形色色的图书和人碰撞出别样火花 陈曦 摄

在那几年我知道了书市要早去,甚至开市前一天就要去,去晚了很多好书就被别人买走了;书市也要晚去,收市那天,很多平时买不起的书可能会论斤卖。

那时的书,从设计到包装都很朴素,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设计,也没有腰封小王子们的推荐,书籍印刷现在看算不上精良,但人们在心中有个不成文的观念,那就是但凡出版物都是有价值的。确实,我以前在书市并没有见过《帮你成功》《让你发财》《一分钟学好口才》《一本书读懂中国史》之类的读物。

慢慢地,书市没有那么热闹了,而在它展现疲态的最初,并没有电子书,数字出版这样的借口,而是它“自己把自己做死了”。随着书市的火热,租金水涨船高,普通的书商无力承担高额的租金,由于看到了书市的市场价值,一年中会多次举办,而人们的收入可能并没有增加,书籍的购买又不是刚性需求,过度举办书市无异于饮鸩止渴。

随着互联网、手机等媒介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悄然发生着改变,但电子阅读器等新的阅读方式并不是阅读的敌人。书市还是曾经的那个样子,只是少了当年的喧闹,多了一丝安宁。

很快,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和书店把书市当成了清理库存的场所,越来越多的本就没人买的书被送进书市,各种各样的公版书、各式各样的策划图书,从鸡汤文、成功学到养生菜谱、地图册,还有一人多高的盒子里装着花花绿绿的四大名著……它们在进入废品收购站之前来到书市,进行最后的挣扎。当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也无可厚非。只是苦了那些对书市保持好感的人们,他们一次次地前往那个曾经充满回忆的地方,最后变成了走马观花。

即便如此,我每年依然会去书市转转,即便是举办的场所从古迹搬到了公园,我还是会去走走。书,就那么胡乱地摊在摊位上,店员在凉棚下玩着手机、聊着天,人们在“废纸堆”中寻找可能与自己相关的纸张,在35摄氏度的高温下,这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

其实,阅读的人并没有减少,人们大可不必因为书市的没落而去过分唱衰阅读。阅读的载体、阅读的方式、阅读的内容在发生变化,而不变的是通过阅读丰富自己、寻找快乐。推广全民阅读的成绩,不仅仅在于图书码洋增加了多少、特色书店新开了多少家、人均年阅读量增加了多少,大家不妨回到阅读的原点,感受阅读如何使人快乐。

走出书市,我想起了夏大叔。他让我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那他会去现在的书市吗?我想,是时候跟书市说声再见了。

(本文漫画来自漫画家聂峻编绘的《老街的童话》一书。)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