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平民英雄“护宝”:三头六臂飞毛腿都不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04  浏览次数:179064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郜磊 68岁的程年仓双手捧起安徽最美基层文保员的红色证书,和他站在一起的,还有9位来自安徽各地的基层护宝人及代表。这是近日安徽省首次开展最美基层文物保护员评选表彰活动的现场。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 郜磊

68岁的程年仓双手捧起“安徽最美基层文保员”的红色证书,和他站在一起的,还有9位来自安徽各地的基层护宝人及代表。这是近日安徽省首次开展“最美基层文物保护员”评选表彰活动的现场。

基层文保员是离文物最近的人。他们扎根城乡基层第一线,在文物保护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仔细聆听体会——

 

我在水泥涵管守了一夜

讲述人
安徽淮北市相山区任圩街道李醒

我是李醒,家住淮北相山区李桥村。人们戏称我是“李窑长”,这个绰号来源于我对烈山窑遗址的发现。

那是2017年7月的一天。那天雨很大,我在新湖路工地巡查,突然看见路边有一些残碎瓷片,被雨水从泥土中冲刷出来,亮晶晶地闪眼。我上前仔细观察,发现这些瓷片不一般,有着特殊的裂纹和长年埋藏的污迹,不像现代的新瓷。而且,从瓷片冒头情况看,地面以下堆积体量可能不小。

   老人们常说的当地宋元时期的故事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大胆猜测,那地方可能是个古代烧窑的窑址,便立即向淮北市文物局作了汇报。随后,我又在附近沟壕里发现了大量红烧土,这是古人活动的特征啊,我心里一紧,进而寻踪仔细搜索,又在附近发现了宋代的馒头窑遗址。当地正在施工,挖土机正在取土,眼看就要破坏古代窑址。我立即上前阻止,施工方为了赶工期,一开始很不愿停工。我心想,这个时候不能退缩,一边制止一边电话向市文物部门汇报,守在挖土机前,直至市里文物工作人员赶到。

李醒在野外现场辨识陶瓷碎片

文物专家当时就初步肯定了我的发现,把我兴奋坏了。为防止夜里施工破坏,我主动请缨值夜班,守护刚刚发现的古代窑炉。当晚,我就近找了个水泥涵管,独自在里面坐了一夜。辛苦得到了回报——这处烈山窑址考古发掘,证实了淮北市烈山是大运河文化带瓷器贸易中一处重要的来源产地,后来烈山窑发现入选了国家文物局2018年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初评项目。

2018年10月,在濉溪老城沱河路北侧安置房工程建设过程中,我前去工地巡查,在取土工地发现了老旧的青砖构建筑遗迹,以及大量陶瓷片等。我上前仔细看,其中有些黑白釉陶瓷器残片,是当地老式酒器的样子。我联想到淮北市地方志里关于濉溪产酒的历史,开动脑筋一分析,觉得可能是古代酿酒作坊。于是立即上前,现场宣讲文物保护法规。这一次,因为我学过了文物部门颁布的相关法规,宣讲更理直气壮,施工方也挺配合,及时向上汇报,使得此处遗址顺利地得到了保护。后来,此处遗址被文物部门认定为濉溪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并获评“2018—2019年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

有准备的眼睛总是会有所发现。2012年3月,在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恒基城安置房工地,发现皖北乃至淮河流域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之一——渠沟遗址;20168月,在淮北市环山东路施工工地,发现环山东路古墓群,其后安徽省考古所又在该工地南侧的淮北碧桂园工地发掘了近百座战汉时期墓葬。这些,我都曾参与其中。

发现了文物,就是找到了宝,更要倾力保护。2018年8月18日,温比亚台风引发大范围的洪水和内涝。我想,烈山窑址暴露野外,可能会受损。来不及等到雨停,我便顶风冒雨骑着电瓶车来到考古发掘中的烈山窑址,约了几位文物保护员,共同保护考古发掘设施,及时加固考古发掘大棚,确保了宋金窑炉的安全。雨中,我们奋力用铁锹挖排水沟,淌着烂泥汤拧紧大棚铁丝,搬大石头压住雨布……忙活完了,大家已是满身泥浆,全身上下湿透。但是,看到窑址安然无恙,我们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2019年,我被相山区聘用为文物保护员。我坚持每个文物保护单位每月巡查两到三次,认真填写巡查记录,同时向文物点附近居民宣讲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回想过去,18岁起,我自愿义务负责村中李氏宗祠的看护。李氏宗祠是红色文物,1928就有我党的地下党员在祠堂里办学、宣传;淮海战役期间,又是我军的兵站和医院,至今有许多人满怀敬意地来瞻仰。看护祠堂,让我感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那时开始,在文保部门帮助下,我悉心学习钻研文物书籍,努力练就发现文物的慧眼。

现在,我的本职工作是维修电梯,兼任文保员,我总感到业余时间不够用。相山区不少文物分散在田野各处,我纵然有三头六臂飞毛腿也不够,有时还遇到不理解的人,为了私利抵制文物保护。我希望,有更多人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文物知识的培训,都能有一双慧眼,使发现文物、保护文物的群体更壮大。

 

我用侦察兵的功夫抓住盗墓贼

述人
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程年仓

我是程年仓,今年68岁了,是个退伍军人。早年,我在部队受过侦察兵训练,因表现优秀获奖,现在奖状还保留着。退伍后,我在地方担任民兵营长18年。自1985年凌家滩大遗址被发现以来,我就此结下不解之缘,如同一个不穿军装的哨兵,三十五载栉风沐雨、日夜守护。

我家与凌家滩遗址核心区——墓葬祭祀区只隔了一条马路。因此,我有幸目睹了考古发掘的震撼场面,见证了各种远古精美玉器的出土过程,分享过发现大遗址的喜悦。从1985年开始,我说服妻子,主动请缨,不要一分钱报酬,担当起凌家滩大遗址义务看护员。

我把部队训练的侦察兵功夫用在了文物保护上。我在劳作之余,时常悄悄猫在古遗址附近的树丛里面、山坡后面,有陌生人靠近,我突然冒出来,就把人吓走了。远近的人都知道我老程会躲藏,是个无处不在的“暗哨”,不敢轻易前来偷盗。

程年仓在凌家滩遗址巡查

我还把自家弄成了土“哨所”。在面对遗址的院墙旁边固定放个长木梯,夜晚经常爬上去,瞭望遗址四周,看有无可疑迹象。我自家卧室的墙壁有个花窗,便成了观察孔,用来监听动静。一旦有风吹草动,我立即起身到现场察看,不管刮风下雨。有时深更半夜被闹清醒了,再也睡不着,一夜无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心血和劳累没有白费,1987年9月下旬的一个夜晚,我家这个土“哨所”发挥关键作用了。

劳累了一天的我正躺在凉床上乘凉休息,忽听外面狗叫得很凶,一阵紧似一阵,我心里一惊,一骨碌坐起来,凭借在部队当侦察兵时训练的夜晚观察力,我看到墓葬祭祀区蒋家坟茔旁隐约有两个黑影晃动——一“一定是盗墓贼!”我悄悄地绕道来到村东头的村委会主任家,与他筹划了分兵擒贼之计。我绕到盗墓贼的后方,小心翼翼地向那个放哨望风的女盗墓贼逼近,一个“饿虎扑食”将其摁倒。此刻,村委会主任也将正在挖坑的男盗墓贼逮个正着。这时,只见古墓旁己挖出了一米见方的大坑,挖到了齐腰深,很快就要接近古墓的核心层了,幸运的是这起危险的盗墓事件被我们及时阻止了。

随着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的推进,2007年,墓葬祭祀区四周拉了铁丝网,安装了摄像头,实施了全方位现代化的安全技防。这样一来,我能睡上安稳觉了。但是,我还是不能百分之百放心,便来个“土洋结合”,优势互补,自费养了两只看家护院犬,分别把守在墓葬祭祀区东、北两端,它们一有风吹草动便狂吠报警,我就起身察看。有时是野物惊了狗,有时是过路汽车,有时真是居心叵测的人企图靠近,由于我们看得紧,觊觎文物的人始终无法得逞。

2017年,墓葬祭祀区正式对外开放了。我这个文保员的责任更重了,既要看守,又要维护,白天拔草除垢,擦洗玻璃,维持游览秩序,清扫丟弃的垃圾,夜里起身巡查……

2019年10月,我作为15名全国大遗址联盟“十年杰出贡献人物”之一,参加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0周年庆典的红毯仪式,这次又获表彰,我非常自豪。但令我更加自豪的是,凌家滩大遗址始终以祥和、宁静、整洁的靓姿笑迎四海宾明、八方游客。2017年,我被聘为文保员,心里非常高兴。这是一项很好的“任命”,我做文物保护工作更加名正言顺了,虽然补助不太多,但是体现了国家对我们的关怀和肯定,在我们家是件大事。以前有的人不理解我,说我没事找事瞎积极,家人也时有怨言,我正式成了文保员,职责明确,大家更加理解和支持我了。对基层文保员的关爱,就是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

 

护窟需用脑用心

讲述人
安徽巢湖市文管所王乔石窟程霞

我是程霞,一名业余文物保护员。

在巢湖市北郊约5公里的炭井村,有一处王乔石窟,是江淮之间唯一的石窟艺术宝库。王乔洞石窟内有大小佛造像500余尊,一部分为明清时期开凿,还有一部分造像年代可回溯至北宋时期,造型优美,部分造像仍带有彩绘,安徽省内罕见。早期石窟没有封闭管理,附近居民有农历初一、十五在石窟内烧香拜佛的传统,再加上一些外来游客乱扔垃圾,造成了污染和一定的损害。

2017年,我接手王乔洞石窟保护工作后,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总是步行11里路前往巡查,风雨无阻。我想,怎么才能保护好石窟文物呢?像扫马路一样挥动大扫帚“横扫一切”肯定是不行的,不利于文物保护。我针对石窟情况,随身必备三项维护“神器”——刷子、抹布和垃圾袋。刷子用来清扫香灰,石像周围、碑文上面的香灰不能用扫把硬扫,我就弯下身用软刷轻轻清除;洞窟内烟熏、污染的痕迹,我用抹布逐一细心地擦去;还有垃圾袋和残香、游客丢弃的纸头、烟头等,我一一躬身拾起。这样做,费工费力,但是维护文物效果好,我就坚持了下来。这几年,王乔洞石窟内的每个角落、每一块岩石上我都清扫到了,已经用磨秃了两把刷子,磨破了两条抹布,耗费了无数垃圾袋,得以保持了石窟的整洁。除了每月初一、十五,其他时间段我也定期对石窟内造像进行巡视检查,特别是旅游旺季,每次遇到参观的游客不文明行为,我就耐心劝说制止。

程霞捡拾王乔洞石窟内地上的残香

2018年1月5日,巢湖突降大雪,我担心积雪对王乔洞石窟两个出口的山体和岩石造成损坏,便冒雪赶到现场,清理积雪。不巧,我平时的老三样“神器”用不上了,就找来一把铁锹,挥舞着清除积雪。当时,我正身患乳腺癌尚未全愈,手术后才一年,身体还比较虚弱,铲雪很吃力。我干一会,歇口气,全靠对文保工作的那一份热爱,抵御严寒,拼力清除了积雪。

我体会到,靠什么样的神器来保护石窟都还是不够的,还是要用脑用心。于是,我就我经常到石窟里、到附近居民家里,跟游客、群众拉家常,讲文物保护。比如说,灯塔居委会有一位王奶奶,每逢农历初一都要到王乔洞石窟里烧香,谁都劝不住。我打听后得知,王奶奶有一个女儿早逝,到王乔洞石窟里烧香许愿是老人的精神寄托。得知这个情况后,我多次登门和她促膝谈心,好言劝慰。老人被我的诚心打动,不再进石窟烧香了。后来,我常陪同老人一起去附近的寺庙里焚香祭祀,既抚慰了老人,又避免了文物受损。

王乔洞石窟里原来有些当地佛教徒新塑的佛像,一些人前去烧香很难劝阻。我多次反映之后,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将新塑的佛像搬迁到附近的寺庙,石窟保护文物的压力顿时减轻。由此,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王乔洞石窟的日常保护只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当地政府、旅游单位和居民支持下才能完成。我要继续向居民、游客宣讲王乔洞石窟的历史文化价值,宣传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带动大家一起来保护文物。

 

我踩着父亲的脚印走了13年

讲述人
安徽寿县文物局文保中心徐蕊

 

我是徐蕊,1971年出生在安丰塘畔的一个农民家庭。

安丰塘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古称芍陂,与漳河渠、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早年,我家住在孙公祠旁边。父亲江永岁怀着对安丰塘的爱恋,自觉加入到义务保护古塘和孙叔敖纪念馆的行列。当时我还是个小学生,记得那时孙公祠被用作学校,没人把它的保护当回事,村里散养的牛、羊、猪常常跑去拱祠堂的墙角,学校老师也管不了。我父亲见了心疼,就想了个办法,在围墙边种上菜,拦上篱笆,以保护菜地为名,保护祠堂古建筑。我和我的哥哥们经常被父亲叫去,轰赶走近祠堂的牲畜。

1990年时,孙公祠修复。我家种了多年的菜地被收回。有的村民唆使我父亲向政府索要补偿,我清楚地记得,父亲干脆地回答:“我才不干这种事,我种菜本来就是为了保护孙公祠。”有些村民偷摸工地的砖瓦,父亲见了,立即上前呵斥制止,不留情面。文物部门见父亲热心,就请父亲帮助看护文物,解释和询问道“我们钱少,每天只能给5元钱,你干不干”。父亲干脆地回答“干,不给钱我也干”。从此,他就开始了对孙公祠的守护,和对安丰塘的巡查,有时夜里也握着手电筒上堤巡查,无怨无悔地一干就是十几年,直到5年前去世。

父母行走大堤、不懈巡查的身影牢牢印在我脑海里。父亲去世不久,我接过了沉甸甸的担子,也继承了守护古塘健走的习惯。有时走一段,有时走全程,有时办事顺道走,有时专程巡查。

无论酷暑严寒,我每个星期至少沿着安丰塘周边巡查3次,看看水闸是否完好,看看凉亭有无胡乱刻画,看看大堤上的花草树木。安丰塘塘堤周长约25公里。每次巡查下来,我都气喘吁吁,累得够呛。本来巡查的安丰塘工作量就不小。安丰塘西侧还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安丰县城遗址,也时有损坏遗址的事情发生。这里本不是我负责的巡查区域,但我不放心,自我加压,义务兼顾了安丰县城遗址的安全巡查工作。这样一来,每次巡查下来都有30公里以上路程,一年下来巡查的里程长达5000余公里,可谓持之以恒的健走。

徐蕊擦拭文物保护标志

2018年,我在巡查中得知,镇里打算在安丰县城遗址上开挖搞基建,我第一时间跑去文物部门报告,在遗址上开工建设的违法行为被及时制止了。10多年来,我巡查健走的里程数达到5.5万公里,巡查记录已经有了10余本。一次次可能损毁文物的情况得到了及时处置,安丰塘和孙叔敖纪念馆没有出现一例安全事故。

由于常年奔波和生活的压力,我患上多种疾病,就买了辆电动车,进行“机械化”巡查。我一边巡查,一边记录,把天气情况、文物出现的细微变化都记录下来,稍有异常,立刻向文物部门报告。

在安丰塘古遗迹上,我已经踩着父亲的脚印走了13年,从不懈怠。家人很受感动,要我带他们同行,大哥兼职当起了文物安全员、保洁员,侄女兼职当起了义务讲解员。尤其是新生代的侄女,懂电脑,会用手机,收集文物资料和与文物部门联系都方便,用科技手段使文物保护工作如虎添翼。

逢年过节,村民习惯于燃放烟花爆竹。万家团圆、饭菜飘香时,我要出门前往孙叔敖纪念馆内独守,生怕失火。曾经我叩问内心:拿着微薄的报酬,干着一苦二累三枯燥的活儿,值吗?想想,值!我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老人家在天之灵陪着我,家人也理解我,我是为了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在我们手里焕发光彩!我遗憾的是,至今许多人不知道安丰塘、孙公祠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连一些当地居民也不太了解。希望政府和媒体多多宣传推介,让大家都知道安丰塘,都知道历史上造福人民的孙叔敖,来这里文明旅游。

 

 

记者手记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中这样强调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意义。   

安徽省是文物大省,不可移动文物多达25005处,点多线长,其中有些还位于偏僻山野,单靠文保单位的力量往往鞭长莫及。这就要求充分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形成可靠的机制,才能及时发现文物,有效保护文物。安徽省自2017年启动国家财政出资聘用村级文化公益岗位改革试点工作,在全省15%的行政村试点选拔聘用村级文化协管员和文物保护员,截至目前,在册文保员为667位。这是探索依靠群众力量保护文物的一种有效尝试。

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的创造,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更是基层文物保护的主体力量。基层文保员就来自群众,能对更广泛的基层群众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再积极向群众宣传文物和文保知识,有助于引导更多人参与文物保护中来。

“最美基层文保员”热爱家乡文物,他们眼明心亮,又特别靠近现场,熟悉情况,有时甚至直接挺身而出保护文物,他们在文物保护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堪称平民护宝英雄。让我们向“最美基层文保员”致敬!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