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娄烦不“烦”恼:非遗扶贫,能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6-29  浏览次数:176893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作者: 李静省外人一提到山西,第一印象往往是煤老板或是喝醋,好像十几年未曾变过。山外的人对山西,除了上述印象,很难再说出一二,而山里的人,望着东南沿海的富,西部大开发的贵,也不免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 李静
 
省外人一提到山西,第一印象往往是“煤老板”或是“喝醋”,好像十几年未曾变过。“山”外的人对山西,除了上述印象,很难再说出一二,而“山”里的人,望着东南沿海的“富”,西部大开发的“贵”,也不免兴叹。今天的山西发展得怎么样?让我们到文化和旅游部定点帮扶的娄烦县看一看,那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 ◆ ◆ ◆
 
在山西娄烦,脱贫的路径有很多条,非遗扶贫是当中最有“文艺范儿”的一种。脱贫致富路上,娄烦人也不缺朋友:文化和旅游部于1995年开始定点帮扶娄烦县,通过发挥部门和行业优势,对娄烦县进行大力帮扶,有力促进了娄烦县的脱贫攻坚工作。特别是这两年,在当地政府、文化和旅游部派驻当地的挂职干部、传承人的共同协作下,非遗扶贫有声有色,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从中获益。
 
◆ ◆ ◆ ◆

当地绣娘:宅家圈粉10万有名堂

讲述人:尹艾风

雪梅绣坊负责人  
 
在我们这儿,婚嫁当天就像是一场刺绣展览会,女人们要把绣好的合欢被、对枕、成堆的鞋垫子“摆摆上”。我从小喜欢绣花,跟着奶奶绣、跟着妈妈绣,绣着绣着,我发现,会绣的人居然越来越少了。我寻思着,这样下去不行。2017年,我就在快手上注册了一个号,一开始没想着挣钱,就是想把手艺秀给大家看,如果有爱学的女娃娃,我就教一教。别看我是40多岁的人了,但我喜欢尝试新东西。货一摆上,人家就来赞,“很眼气”、受欢迎。现在,我的两个抖音号有了10万粉丝。
 
渐渐地出名了,政府有关部门也注意到了我。2019年2月,我和姐妹们一起创立的“雪梅绣坊”被引入了娄烦县电商服务中心。这个工坊,每个月我只要交一点儿水电费,负担不重。有了平台,我就开始组织培训,通过电商销售带动大家脱贫致富。绣活是个辛苦活儿,一双鞋垫子要绣一个星期,往往是家庭负担重的人才肯“低头”干这活。现在有300多人跟着我干,大家每年收入都有增加,从三五千元到七八千元不等。   
 
经过几次培训,很多妇女重新捡起了绣活,来自政府部门等各方面的很多人看了会竖起大拇指,说想不到娄烦还有这样一批手艺人。周围的人还说,媳妇们变了,变得吃苦耐劳了、品位高了、修养上去了,脾气不急不躁了。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网上订单少了。我想再找找政府,看能不能再办几次培训班。要想娄烦在刺绣上闯出点名堂,咱的底子得更厚一些,毕竟人多才能势众。
 
挂职干部:我想让村民“抬头挺胸”
 
讲述人:孙占伟

文化和旅游部派驻娄烦县官庄村第一书记  
 
官庄村属于县城的城中村,全村共185户、485人,2017年已实现整村脱贫。这里人均耕地比较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做小生意、打零工等。官庄村非遗资源还是挺丰厚的,但我刚到村里入户调研时,村民们却说“啥都没有”。其实,我看到他们身上传承了非常多的传统、生活里保留着很多习俗。比如,腊月初一咬炒炒,二月二过灯灯节,清明时节的捏寒燕燕、缝寒拍拍,到现在还是许多孩子们的最爱。
 
于是,我就帮着大家回忆、带着大家一起整理。2019年春节,我们村恢复了传统的“转九曲”活动。转九曲是按照传统组织方式确定的,用本村出产的山药蛋做成灯盏盏,灌上村里产的胡麻油,在九曲场转一转“一帆风顺”、走一走“四季平安”。因为传统特色浓郁、群众参与度高,转九曲活动一下子就名声在外了。后来,我们依托行知研学旅行社开展相关研学游和民俗游,村民们一下子看到了传统文化背后的收入前景。
 
说到转九曲这个传统活动,恢复起来不容易,因为这项传统活儿在这个村子里已经停滞了近20年,缺资金、缺场地、缺召集人。为了恢复起来,我帮助村里找资金、落实场地,也调研了许多乡亲的意见。其中,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记得我小时候,村里搞过转九曲活动,很有意思,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再也没见到过。如果村里能把这样的文化活动办起来,真是个好事情,能让村里有点儿名堂。”
 
年前,我们决定恢复转九曲活动。时间很紧迫,但没想到大家参与热情特别高。按照传统,家里有几口人就做几盏灯,但一般人家都会多做上几盏,意在祈求人丁兴旺。活动前,每家派一个孩子在场上守着自家的灯,生怕灯熄了或不小心点燃旁边用彩纸做的灯罩。活动举办的那天晚上,零下十几摄氏度,从晚上7点到10点多,广场上围着一圈一圈的人。记得一旁的村支书说了一句话:“(大家)都是笑着的。”现在回想,我觉得有这句话,一切付出都值得。许多事情,群众响不响应、赞不赞成,看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
 
我们又引入了“剪纸+木版画”非遗传承发展培训项目,把娄烦剪纸的代表图案,以雕刻的形式固定在版画上。我们的版画相继参加了杭州国际动漫展、成都国际非遗节、山西省文博会、6·21北京国际音乐节等宣传推介活动,木版画不仅叫响了官庄品牌,也成为娄烦县对外展示的一张文化名片。
 
我认为,我们可以把传统文化做出品牌、搞出名堂。原来,村民对自己的文化有不自信的一面,但当这些文化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经济收入也因此得到增长后,村民就“抬头挺胸”了,一个村庄就有了自己的精气神。
 
在官庄村的非遗扶贫工作,对我来说是一次实践。目前,村里的非遗扶贫还没有形成规模,并使较多人受益,还有许多东西有待探索。比如,如何激发“有智一代”的参与积极性?如何形成完善、有效的管理体系?如何做好利益分配?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思考和探索、解决。希望后续的相关研究和支持工作能跟上来,让村里少走一些弯路。
 
 
当地文旅局:文旅部派驻干部尽己所能

讲述人:刘亚丽

娄烦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娄烦的非遗扶贫工作尚处于萌发状态。这个领域在娄烦起步晚,最近两年才真正纳入我们的工作范围。所以对政府来说,非遗扶贫还是一块处女地,有待更深入的挖掘开发。虽说我们娄烦的非遗项目有606项,但市级非遗项目仅有4项、县级有38项。现在,仅在刺绣方面有一些起色,老百姓也有一些收益,但还没形成规模。其他如版画、传统饮食等,基本处于社会效益较好但经济效益待提升的局面。所以,娄烦在非遗扶贫方面想要有一个大突破,难度还不小,主要瓶颈是人才和环境。
 
文化和旅游部派驻的扶贫干部已经尽己所能,为娄烦非遗扶贫发展添了第一把火。他们让村民认识到了乡土文化的重要性,也点燃了大家依托非遗过上幸福生活的热情。今年,我们向山西省文化旅游厅、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打了报告,希望能得到更多专家的专业帮助,在娄烦县选出一两个有前景的非遗项目来发展,真正体现出非遗在助力扶贫方面的后劲。我们娄烦地多人少,全县户籍人口12万,交通不太便利、经济落后,第一产业做不到自给自足;第二产业方面为了确保汾河水库生态环保,厂矿企业大都关停了;第三产业由于流动人口少,发展也缓慢。目前,县委、县政府把目光投向旅游领域,希望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如果全县的旅游发展能上一个新台阶,对我们非遗的发展也会有很大助益。
 
记者手记
 
为做好非遗扶贫工作,扶贫干部孙占伟已把三口之家迁到了娄烦。孙占伟的妻子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孩子也是上幼儿园的年纪。孙占伟说,选择全家一起下乡,主要是考虑到妻子一个人在北京带孩子不容易,关键时候,“小家”必须服从“大家”的需要。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妻子的工作回京后可以再找,儿子来到农村也有好处,那就是抬脚就是土地、抬眼就是大山,和养育我们的土地很近很近。来到与城市不同的乡村,了解这里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对他的成长有好处。”就这样,孙占伟全家人与村民一起同吃同住,经历和见证着官庄村一点一滴的变化,竭尽所能地帮助村民找回渐行渐远的乡土记忆。
 
梦想终究要落地成为扎根乡土的实践。在采访中,记者感到,扶贫干部最为可贵的一点在于,在村落文化式微的今时今日,他们的介入让村民对家乡文化重新产生了认同、建立了自信,点燃了他们自觉利用本土资源寻求自我发展的信心。
 
诚然,娄烦的非遗扶贫工作仍处于起步状态,缺人才、缺资金、缺少成功的范例和运营模式,但有了人心,有了像孙占伟这样的挂职干部,有了像尹艾风这样的带头人,随着探索和经验的积累,当地的非遗扶贫工作一定能落地生根,带领村民们过上向往的小康生活。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