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头条 » 正文

宁夏文旅扶贫:一个“移民村”的文化嬗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6-29  浏览次数:217022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崔娜位于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东北部的滨河家园四村干净笔直的硬化沥青路旁一幢幢砖瓦房整整齐齐房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直入眼帘便利的设施、祥和的村庄、平静的生活,让人难以想象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 崔娜
                                                               位于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

东北部的滨河家园四村

干净笔直的硬化沥青路旁

一幢幢砖瓦房整整齐齐

房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直入眼帘……

便利的设施、祥和的村庄、平静的生活,

让人难以想象

就在3年前

这还是个深度贫困村

 

▲  滨河家园四村文旅脱贫扫描

 

 滨河家园四村由彭阳县白杨镇的825户3382名村民2014年搬迁至此而建成,是兴庆区为落实“十二五”异地搬迁任务而实施的重点工程,累计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402户。全村3382 亩土地全部流转,以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截至2019年12月,已脱贫397户2029人,未脱贫5户22人,贫困发生率0.57%,荣获“第二届银川市移风易俗示范村”称号、银川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3年间     

滨河家园四村发生了什么?  

 

 

1

 

“村头板凳会”走起

 

讲述人:柳普军

(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原驻村书记)

 

 

 

 

“2017年2月20日,晴天,7点40分,从银川市坐中巴车50公里,拐进了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的村委会……”这是我的驻村日记第一页,记录着自己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时间。

 

滨河家园四村是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的定点扶贫村。那天,刚到村里,就看到一些村民在墙根下晒太阳,有嗑瓜子的,有吃麻子的,吃完地面上一片狼藉。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眼里都没有神采。当时,建档立卡的391户人家有205户尚未脱贫,完全依靠低保金生活。

 

我当时想,要改变村民的现状,首先要找到症结所在。一番走访了解,发现村民大多在议论抱怨:

 

“你们这脱贫政策不公平啊!”

 

“低保金发放不合理,我的咋这么少?”

 

不满主要归因于村务不公开。为打消村民的疑虑,我提议将群众最关心的,也是村干部最头痛、最容易引发猜忌和矛盾的低保评审会议移到村头的马路上,以小组为单位分批次召开。大家在马路上的几条板凳上坐好,会就开始了。

 

从低保评审文件精神的传达,到队长汇报上一年享受低保人员家庭情况,再到各抒己见等环节,评审过程中大家都在马路上公开说、大声说,有问题当面提。

 

几次会开下来,大家就知道了谁在享受低保、什么原因享受低保、还有谁更需要享受低保……所有信息都公开透明,这样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得到村民的点赞,被亲切地称为“村头板凳会”。

 

有了“村头板凳会”,村民愿意向我们倾诉、反映生活里的烦心事了,我又在村部设立了“驻村工作队矛盾调解室”,标配是两个沙发和几把小椅子。有群众进来反映问题和矛盾时,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请他们坐到沙发上,然后端茶倒水,再搬把椅子坐到沙发对面。驻村工作队员张智飞还常常就此“调侃”我说:你这“套路”有点意思。

 

仅2017年,我们驻村工作队就接访并解决90余起村民矛盾纠纷,小到家长里短,大到吐槽政策,事无巨细,我都耐心调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全村无一例越级上访事件发生。

 

为切断贫困代际传播,每到寒暑假,我们还安排村子里的大学生给留守儿童和家长无能力辅导的孩子义务上课,我也发挥自身的美术、书法专业特长,组建起以本村大学生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带动滨河家园四村50余名留守儿童学习艺术和文化课程,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穿插到课堂中,给孩子们讲讲村子外的世界。最多时,有90多个孩子上课。通过文旅对口扶贫,真正引导、强化村民自主脱贫的意识,让扶志和扶智的种子萌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持久动力,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是我在扶贫工作中一个比较深的体会。

 

▲  农忙后休闲娱乐的村民

 

 

2

 

非遗麻编扶贫:

有收入也有温度

 

讲述人:张璟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17年底,在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的号召下,我带着团队来到滨河家园四村,建成麻编技艺手工坊。我了解到,全村大约55%的村民外出务工,还有约45%的村民常年待在村里,主要是老人、妇女、学生。按照这个务工比例,增加留村人员的收入就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任务。

 

 起初,我想用一年教乡亲们学会麻编技艺。很快我就发现,只把手艺传授给他们是达不到扶贫效果的,村民渴望的是实实在在的收入。

 

▲  麻编工坊里正在工作的村民

 

 这个过程异常艰难。我常常需要驾车往返3个小时,到村里教授麻编技艺,不光提供编织技术,还提供原材料,然后再把编织好的半成品收购回来。就算是不合格的产品,我也照样收购,为的是鼓励大家坚定信念,让大家相信总有一天会通过自己的双手挣到钱!在村党支部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逐渐建立起“零投入、无风险、包分销”的合作模式,按照计件支付工资的方式,村民从一天编一两个杯垫(2.5元)到现在一天编20多个,有的还可以承接尺寸较大的地垫和背包、收纳筐的编织,月工资从二三百元提高到了六七百元,有的甚至可以拿到2000多元。

 

▲  张璟(右二)指导教授村民麻编技艺

 

 “这个挺轻松的,在炕头上就把活干了,每月还能给家里挣点水费和电费钱。”

 

 “这个年龄了,出去也找不到合适的活儿干,就在家门口,把娃领了,钱也挣了。”

 

 其实,对我来说,“炕头经济”下的村民较难管理,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残次品率占一定比例,造成不小的原材料浪费,产品成本相应就会升高。而且,扶贫工坊生产麻编产品的数量和速度跟不上订单的节奏。50人的培训班里,通常只有四五个人在接受训练3个月后能做出质量好的产品,七八个人能承接初级订单。

 

▲  由原银川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的麻编培训班结业式

 

 好在近两年来,我们的扶贫产品在区内外比赛屡获荣誉,特别是2019年有3款麻编扶贫产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对外使节伴手礼采购清单,这件事给予我们巨大的鼓舞!前不久,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还来到我们麻编手工坊进行实地考察评估。

 

▲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一行调研麻编扶贫工坊

 

 截至目前,我们麻编手工坊长期稳定就业62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7人,60岁以上有24人,残疾人6人,签订订单30余万元。今年,受疫情影响,共举办线下培训两期,线上培训班一期,培训人员90人次。2020年1月至4月,麻编企业回收村民加工成品300余件,累计发放工资2.3万元,村民工资收入最高达1800元。

 

▲  麻编扶贫工坊给村民发工资

 

 尽管麻编手工坊的发展困难多、压力大,但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我相信:通过延伸产业链条,以非遗扶贫产业为支点撬动当地周边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深入推进文旅产业扶贫,提高抗风险能力,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麻编不仅让村民掌握了一门技艺,更重要的是通过指尖的温度向村民传递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生活信念。我会坚持到底。

 

 

3

 

文化生活回到“移民村”

 

讲述人:杨志仁

(滨河家园四村党支部书记)

 

 

 

▲  2020年非遗麻编扶贫工坊迎新春联谊会现场

 

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是我们村的对口扶贫单位,这两年为巩固脱贫效果、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先后为我们村投入不少经费。去年,市局为我们村投资6万元,组建了一支60人的社火表演队。

 

刚组建社火队时,那是困难重重。原来村子里是有一些民间自乐班活动的,村民也会耍社火、扭秧歌。可移民搬迁的几年间,村子里没开展什么文化活动,好多村民已经不太会耍社火了。

 

50多岁的高生张听说村子要组建社火队,在村里相关负责人的推荐、动员下,忙前忙后地张罗,指导村民、创作剧本,组建起了社火队。

 

高生张说,就算没有一毛钱补助,他也愿意为社火队贡献力量。一来自己本就爱好文艺,农闲时,耍耍社火,娱乐自己,也快乐别人;二来社火是老祖宗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家要将它传承、发展起来。

 

受疫情影响,社火队今年排练了一个多月就表演了一场,大家憋着劲儿呢,等疫情过去了社火队一定会红火起来。

 

民俗馆是去年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投资9.2万元建的,用的是村部一间大约90平方米的房子,上个月刚改造完成。

 

▲  已基本完成内部改造的民俗馆

 

民俗馆地方不大,里边的老物件,大多来自民间收集、村民捐赠。村民杨志军自告奋勇从彭阳老家收集老物件,有遗落在窑洞、院落里的风匣、磨盘,有散落在田间地头的碾子、耧,这些曾经与村民为伴的生产工具历经沧桑,现在也“移民”到了新的栖息地。村民马文慧主动用自己的货车,把体积大、不便携带的老物件从彭阳老家运到村子里。

 

▲  村民们参观新建成的民俗馆

 

村民常到民俗馆参观,一边用手机拍照一边聊。

 

“你还拍它,你又不是没用过。”

 

“都是回忆啊,村里把这些已经废弃的东西收集过来,摆放得这么好,不容易!”

 

“看看我们那时候多苦啊,现在的日子,真是好!”

 

“原来我们忙活一整天,才能磨出20多斤面,现在机器一启动,都不用人力,白面就出来了……”

 

“民俗馆除了咱自己看,能不能搞成乡村旅游的景点,让别人也看看?”

 

今年,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特别关注生态移民村,将深入推进“四送六进·文化惠民”工程,举办“美丽乡村·文化大集”“好戏连台·一元剧场”文化志愿者下基层专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我非常期待。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我们将以民宿文化旅游为发展方向,突出乡村文化特色,依托兵沟文化旅游区、黄沙古渡生态旅游区、胡杨林、沙枣林、树莓园、通航园等旅游资源,利用“麻绳文化艺术节”“麻绳技艺博物馆”“麻绳技艺产业基地”等平台,发展民宿经济,在群众富口袋的同时,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采访手记

 

 

 宁夏是全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20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4次来到宁夏。从1997年的“宁夏脱贫攻坚的一个重点是水”“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2008年的推进“闽宁合作”,2016年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到2020年的“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宁夏的脱贫攻坚成效凝结着党中央的殷切关怀,见证着总书记的高瞻远瞩。

 

 滨河家园四村村民“能洗上热水澡”“拧开龙头随时就有自来水”“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以后还要想办法当老板”“现在的生活环境多好”等朴实无华的语言、溢于言表的情感让笔者深受震撼。每每回味起他们流露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都让笔者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什么是民生无小事,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如果说脱贫攻坚是前半场,那么乡村振兴就是后半场。近4年来,宁夏文化和旅游系统先后安排专项资金10.6亿元,用于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扶贫富民项目建设。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还与自治区脱贫攻坚挂牌督战的80个村党支部结对帮扶共建,“一个非遗传承人带一个村、一条旅游线路带一个村、一个景区带一个村、一个电商平台带一个村、一片民宿带一个村、一个旅游企业带一个村”。

 

 相信文旅力量将以其绵绵之力,让“扶志、扶智”与“扶贫、脱贫”相结合,文旅干部则将久久为功,让老百姓的“口袋”与“脑袋”一同富起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