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头条 » 正文

非遗公开课|老手艺也是金山银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6-23  浏览次数:213946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刘海红、陈晓悦开课之前,先给你讲个故事:松桃苗绣:指尖上的生财之道石丽平是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梵净山松桃苗绣公司负责人。石丽平是松桃苗绣的第七代传承人。2000年开始,石丽平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刘海红、陈晓悦
 
开课之前,先给你讲个故事:
 
松桃苗绣:指尖上的生财之道
石丽平是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梵净山松桃苗绣公司负责人。
 
石丽平是松桃苗绣的第七代传承人。
 
2000年开始,石丽平用8年时间,徒步3万多里,收集整理苗绣资料。
 
2008年,石丽平组建松桃苗绣团队,从最初的3名绣娘发展到如今的4000多名绣娘。
 
下岗女工、留守妇女和返乡农民工经过培训都被吸收进团队,绣出的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市场。
 
去年,石丽平的企业销售额6000多万元,带动了4000多名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
 
在整个贵州,像苗绣这样的手工技艺已经带动50多万名妇女就业。
 
在家乡决胜脱贫攻坚、迈上小康之路的过程中,苗绣以指尖技艺释放出扶贫动力。
 
今天,借助各大平台,在2020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石丽平和苗绣走上了“云端”。
 
“使用才是最好的发展,使用才是最好的传承”,当指尖技艺转化为扶贫产业,苗绣反哺一方百姓。
 
像石丽平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通过非遗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生活的百姓,用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创造了财富,改善了家庭的面貌,提升了农村的整体生活水平。
 
 
非遗课代表

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陈岸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杨昌芹)

杨昌芹(全国人大代表、贵州赤水竹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如何助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
 
刘魁立: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体现为传承人的个体行为,更体现在以无数生动有力的实际行动参与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
 
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边远乡村,这里是脱贫攻坚的主阵地。
 
这些乡村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非遗在这里有着天然和深厚的基础。
 
很多人能编织、会刺绣,擅长对农业、林业等各种资源进行加工。
 
这类非遗的物质化成品,仍然为广大民众所喜爱,有广泛的需求和很大的市场。
 
农村贫困人口通过掌握非遗技艺开展生产活动,的确可以为脱贫致富提供推力。
 
 
陈岸瑛: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线传播格外重要,集合各大网络平台优质资源的“非遗购物节”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推出,受到了传统工艺传承人、特别是贫困地区传承人的热烈欢迎。“非遗公开课”“云游非遗·影像展”等在内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可以使非遗的价值和内涵为更多人所知,使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杨昌芹:
 
非遗产业可以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释放充足动能助力乡村振兴。
 
非遗产业做好了,能够带动当地贫困户就业;
 
大家在家里不仅能挣到工资,还能照顾老人小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就会愿意留在农村,繁荣农村经济。
 
湖北武汉面塑手艺人刘洁在展示面人制作技艺。新华社发
 
 
非遗如何促就业、增收入
 
刘魁立: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育扶贫对象本身的造血机能。
非遗扶贫,让贫困人口掌握技艺,以艺致富。非遗人带领农户加入合作社,在很多地方取得了很好成绩,有效改变了一些农村的面貌。
 
 
陈岸瑛: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是传统工艺振兴的重要举措。工坊通过开展手工技能培训和产品设计研发,为困难群众带来订单,为留守妇女创造居家就业机会,同时壮大了非遗传承人队伍。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一方面可以起到扶贫、扶志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非遗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还可以增进民族团结。
 
杨昌芹:
 
农民学会了技艺,产出了商品,带动了就业,增加了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
 
非遗产业不需要听起来“高大上”,只要深挖传统、有所创新,打破“千篇一律”的禁锢,打造出“小而精”的特色,就能具备市场竞争力。
 
“授之以渔”的方式远比“授之以鱼”的方式好,学习非遗技艺比直接给贫困户金钱更有意义。
 
 
非遗如何创新焕光彩
 
刘魁立:
 
传承是在保护非遗基质真实性的原则下进行的,但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
 
应关注现实需求,不顺应今天的生活,这份遗产就会僵死。
 
通过正规教育培养传承人,通过旅游、电商等方式传播非遗,是必要和有效的。
 
 
陈岸瑛:
 
培养传承人应着眼于年轻人。一些技艺和业务熟练、文化素质高、有上进心的年轻人成为了非遗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不少传统工艺企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向好,不仅设计研发出走进现代生活的传统工艺产品,而且开始挖掘产品之外的价值,将工艺背后的无形文化价值转化为品牌价值。
 
传统工艺企业拥有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后,就能与旅游、教育、家居、服装等行业跨界合作,产生品牌衍生价值。
 
在跨界融合发展过程中,小批量手工生产有机会与大的产业对接,通过与其他行业合作形成更大的产业规模,使更多人受益。
 
杨昌芹:
 
在非遗不“变味”的前提下,优化产品设计,促进产销对接,寻求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
 
在人才培养方面,手艺人不仅要会手艺,还要会设计,所以在开展非遗工作的过程中应该跟高校对接,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队伍中来。
 
非遗虽是传统的,但必须融入现代生活,开发出更多适合现代生活需求的产品。
 
非遗如何激发志气、培植自信
 
刘魁立:
 
边远山区的汉族,以及海南岛的黎族、黔东南的侗族、云南的傣族同胞们都表示,自从有了编织、刺绣、陶艺等非遗手艺,生活改善了,家里也有了笑声。非遗扶贫改善了贫困家庭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他们的自信。
 
非遗传承实践活动的增多,不仅让人们体验到共同秉承的传统习俗,还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在不断丰富,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在不断奔涌,这对培育文化自信意义深远。
 
陈岸瑛:
 
云南鹤庆新华村山清水秀、民风淳厚,家家户户都以银铜器制作为业;那里的村民见多识广,心胸开阔,有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自信。新疆哈密的传统工艺工作站和扶贫工坊为成百上千的维吾尔族家庭带来了订单和发自心底的幸福感。
 
非遗与旅游融合、传统工艺振兴带来的乡村新业态,还能为村民居家就业、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创造条件。
 
乡村非遗是乡民生产、生活、信仰和娱乐方式的活态遗存,申报和保护乡村非遗项目,是复兴乡村文化的关键所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