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广西文旅扶贫:仁寿文旅延寿赐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6-14  浏览次数:199199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作者:郭凯倩都说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每十万人里就有30.6位百岁老人。这个世界长寿之乡,山青青,水盈盈,被誉为上天遗落人间的一块净土。仁寿文化、健康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郭凯倩
 
都说“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每十万人里就有30.6位百岁老人。这个世界长寿之乡,山青青,水盈盈,被誉为“上天遗落人间的一块净土”。仁寿文化、健康旅游的金字招牌,每年为巴马吸引“候鸟人”13万人次。
 
提到巴马的长寿村,平林村要占一席之地。不过,在5年前,这个山村还是巴马的重点贫困村,贫困发生率20.35%,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4000元。如今,平林村入选全国首批旅游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08%。6年来,平林村发生了什么?
 
  
“我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户……”
讲述人:李福乐(平林村达西屯脱贫群众)
  
   我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户,到今天能富比城里人,很多人大跌眼镜。
 
    我是土生土长的达西人,一次在矿山做工时意外重伤,留下后遗症。那时家里上有两个90多岁的老人,下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儿子,我和媳妇因为伤病无法外出务工,田里种出来的粮食仅够糊口。大儿子考上大学,我借遍亲戚朋友,勉强凑了6000块钱给他。
 
   达西屯其实是个山好水好空气好的地方。但也有人说这是“穷山恶水”。正是这“穷山恶水”给我带来新生和希望。
 
   因岩滩电站蓄水后形成的赐福湖,湖水清澈,两岸有山石,四季有花木。美丽的景色引来了广西旅游发展集团,要在这里兴建赐福湖长寿养生度假小镇。2016年,项目一期工程巴马赐福湖君澜国际酒店完工。这个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高档酒店承办了2017年和2019年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让我们穷山窝里的人大开眼界,以前做梦也没想过,这个小山村能举办国际性活动!
 
这跟我有啥关系呢?
 
    酒店建成后,我和媳妇就成了酒店员工,不单每个月有固定工资,还有五险一金。两人每个月到手差不多有4500元,除了日常开销还能攒下些。突然成为国企员工,我心里老有一股子自豪劲儿。听说今年疫情发生后,好多人失业破产,我们还能有工资领,觉得幸运无比。
 
    度假小镇要启动二期工程,我们家被纳入了项目土地征收范围,建设方一次性给我们家赔偿了156万元的征地款,每年还给我们发放耕地补偿金。啊!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现在我们不仅吃穿不愁,还小有存款,比起城里人差不了多少。
 
    老房土地被征收后,我们搬到了政府新建的达西新村。460多平方米的新家宽敞舒适,家对面就是工作的酒店,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的美梦。
 
    我自己的家光鲜了,达西屯也亮丽起来了。沿着赐福湖,修建了木栈道和凉亭,花木景观也经过重新设计,小山村摇身变花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经让我们深恶痛绝的通村路也发生了改变。以前,达西屯通往外面的是一条小土路,我们要挑菜到外面去卖的话,必须半夜出发。等到了市场时,菜都蔫了。现在,新的村路建成了,平坦宽阔。去年,我儿子大学毕业回到那桃乡中学教书,我用存款给他买了一台二手车,每天开着车跑在宽敞的马路上,甭提多得劲儿了。
  
“从讲解员、厨师到卖零食的阿姨,都是村民……”
讲述人:邓永康(巴马仁寿文化源景区董事长)
  
    清光绪年间,光绪皇帝曾钦命给我的高祖、126岁的邓诚才老人题赠了“惟仁者寿”的匾牌,仁寿文化在平林村扎下了根,并深入人心。2010年,我和兄弟在外地经商小有成就后回到了村里。
 
    当时,巴马已经被评为“世界长寿之乡”,名声响了,外地游客不断涌入。我们想,作为“惟仁者寿”文化的传承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仁寿的理念和文化告诉外界,于是萌生了打造一个以仁寿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山庄的想法。
 
    仁寿山庄(现改名为“仁寿文化源景区”)自2011年开放,最初来游玩的游客并不多,真正盈利是在2015年后。那一年,上面下来了扶贫工作队。工作队决定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帮助当地实现脱贫致富。  
 
    平林村的整体环境和旅游基础设施很快得到改善。路宽了、地干净了、水清了,游客也就来了。如今,整个景区年接待游客量达40万人次。
 
    仁寿山庄占地约十亩,除了原址重建的邓诚才老人三进故居,还扩建了特色食品作坊、游乐场、仁寿餐馆等休闲娱乐设施。山庄背靠青山,池塘竹林、木楼石路。春夏时节,鸟语花香,是休闲养生的好去处。
 
    巴马的长寿文化与仁善分不开。巴马广泛流传着“补粮添寿”的传统。在巴马老人看来,人一辈子吃的粮食是固定的,粮食吃完了,人生就到了尽头。于是子女通过“补粮”的仪式为父母补充粮食,祈望老人延年益寿。于是,我们请来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将“补粮”仪式重现给游客,既充分展现巴马仁寿和孝道文化的底蕴,又满足了游客来巴马寻健康盼长寿的愿望。
 
    我们还推出品长寿宴和巴马特色小吃,领略巴马长寿美食文化的项目。在晚饭后安排了民族篝火晚宴,表演“上刀山下火海”的瑶族绝技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表演开始前的老年disco环节。大喇叭播放着红遍全国的老年广场舞音乐,老年游客们自发走上舞台,跳起来、叫起来,玩得不亦乐乎。通过这些别具特色的体验项目,我们形成了融长寿饮食休闲、长寿文化探秘、民俗风情体验于一体的“仁寿体验游”,成功把游客留了下来。
 
    当年回村开发“仁寿山庄”,我也是想通过旅游回馈乡里,带动兄弟们一起致富。如今,景区里从讲解员、厨师、售票员到卖零食的阿姨,都是周边的村民。通过出租土地,40户农户成为我们的“房东”,我们每年按照1200元/亩的金额给他们支付租金。
 
    景区旅游的红火带动了相关业态的发展。从2016年起,甘烟屯先后有50户农户建起了“仁寿乡舍”,开办农家旅馆,平均每户农户每年增收近3万元。同时,我们还向附近村民收购农副产品。通过不同的渠道,仁寿文化源景区带动了周边群众300多人就业创业,我也因此获得“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的称号。
 
    今年疫情期间,我们的经营遭受了惨重冲击,外地游客没了,景区甚至被迫裁减部分员工。疫情平稳后,文旅部门想方设法恢复旅游,开展了“巴马人游巴马”“广西人游广西”等复苏行动,我们也配合推出了门票减免等措施。希望政府能够尽快出台贴息贷款、延期还贷、补贴等相关政策,帮助我们渡过难关。虽然现在恢复得还不太理想,但我们对明天充满信心。
  
“前一任驻村书记山路上摔过三四跤……”
讲述人:文德会(平林村驻村“第一书记”)
  
    2018年,我受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委派,进驻巴马那桃乡平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负责扶贫工作。初到平林村,就有人告诉我,这里交通很不好,道路坑坑洼洼,一到雨天泥泞难行。听说我的前一任驻村书记曾骑车在山路上摔过三四跤,还受过伤。
 
    除了路不好,平林村给我的第二印象是这里的群众生活很难。平林村人以耕种为生,人均耕地面积仅0.6亩。这里土地沙多泥少,收成微薄,旱时旱死,涝时涝死。一个3口之家,一年下来种玉米的收入只有500多元。
 
 
    “先天不足”的平林村如何实现脱贫?进驻后,扶贫工作队摸底调查发现,平林村的甘烟屯是巴马长寿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村里有邓氏兄弟兴建的仁寿山庄。但当时景区的经济效益并未显现。基于平林村深厚的仁寿人文积淀,工作队提出“旅游+产业”两条腿脱贫的路子。
    
老话说的好,要致富,先修路。发展旅游,基础配套一定要跟上。自2015年以来,通过统筹各方力量,在平林村投入了4000多万元进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6.8公里的通村路从砂石路变成7.5米宽的旅游道路。1800亩水田建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村里排污管道、路灯、厕所、停车场、电网线路等全部整改升级,完全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平林村村容村貌面目一新。
 
    我们争取到专业设计公司为平林村编制了《巴马县那桃乡平林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指导平林村村民科学高效发展旅游业,实现由“输血型”扶贫到“造血型”扶贫的转变。
 
    以规划为基础,我们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业的引擎,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集体经济、农户”等形式,鼓励贫困户入股分红、参与做工等方式获得工资收入,并在平林村形成了“1+3+1”旅游扶贫产业格局:包括发展一个经营乡村旅游民宿的合作社,3个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企业和公司,一个乡村旅游景区即仁寿文化源景区。
 
    现在,仁寿文化源景区成为游客来巴马必游的项目,巴马赐福湖君澜国际酒店承接各种区内乃至国际性的商会活动,周边逐渐兴起多个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旅游成为平林村的支柱产业。靠着这些项目,村民开始有了新的身份:国企员工、个体户、老板、股东、房东……在甘烟屯,近9成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一子活,全盘活。乡村旅游的兴旺带动了农副业集体经济的发展。2016年,在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平林村致富带头人、村委会主任黄梨峰牵头成立了巴马平林村康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巴马富巨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扶贫模式下,合作社按贷款入股合作经营资金8%的比例作为保底分红。
 
    3年多来,村里陆续发展了富硒无公害水稻种植基地、黑猪养殖基地、中草药种植基地、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等多个农副业生产项目,集体经济如雨后春笋,也让常新、坡甫、反修、良马、塘乐等自然村获得了新生。现在全村的人均年收入从2010年的2000元提高到2019年的20000元,秀山丽水结出了扶贫硕果。
 
    今年的疫情对旅游产业带来很大影响,作为“第一书记”,我大年初二就从老家湖南驱车一千多公里赶回村里,组织开展防疫工作。针对旅游业停摆造成的部分农副产品滞销的情况,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主动寻求后援单位支持,第一时间向外界发布爱心助农信息,及时帮助农民找到销路。与此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推动旅游企业复工复产。迄今,千亩油茶示范基地、达西屯人饮工程等7个基础建设和农业生产项目已经复工复产,为下一阶段的旅游开发打下基础。
 
  目前,平林村的景区、酒店、农家乐等文旅项目已经全部有序开放。即将到来的暑期将是巴马游客最多的时候,我们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更多回归巴马的客人。
 
记者手记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广西代表团工作汇报时说:“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可以发展旅游、康养和其他生态型产业。你们巴马是长寿之乡,百岁老人很多,这些都是发展生态产业很好的条件。”
 
那桃乡平林村坐落在巴马县城的东南部,全村18个自然屯,37个村民小组,1258户,总人口4954人,聚居着壮、汉两个民族。这里离县城近,但交通条件一度很差,抗旱涝灾害能力弱,群众普遍“靠天吃饭”,曾是巴马的重点贫困村之一。作为平林村对口帮扶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时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自2015年起向村里派驻扶贫工作队。5年多来,工作队利用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依靠仁寿文化源景区、赐福湖长寿养生度假小镇等文旅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帮助当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巴马闻名很早,但早期也走过一些弯路。由于粗放式的旅游开发,对巴马生态环境造成很大伤害。所幸当地政府很快意识到这一点。如今,从政府干部到普通群众都明白,生态资源是巴马最大的财富和生命线。平林村在发展文旅产业的过程中,牢牢把握“生态”红线。平林村发展的全为绿色产业,景区和酒店建设以最小限度的破坏为原则,不填水、不砍树、不开山、不拆屋;所有项目进驻之前经过严格的环评;村民自发成为保洁员、护林员、巡逻员,加入“美丽家园”的建设中。可以说,平林村的脱贫故事,也是巴马保生态、促发展的一个缩影。
 
生态建设,是一场持久战;脱贫攻坚,是一场攻坚战。如何互促共赢,是一道时代考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生态生计,协调增绿增收,在一个战场打赢脱贫攻坚与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走出一条生态脱贫互促双赢的路子,才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