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湘西古村文旅扶贫:老黄牛也能挣工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6-07  浏览次数:188220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张玲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以西近30公里的麻冲乡竹山村,有着500多年的建寨历史,全村共有310户、1256人,人均耕地仅0.66亩。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设施落后,致使竹山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张玲
 
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以西近30公里的麻冲乡竹山村,有着500多年的建寨历史,全村共有310户、1256人,人均耕地仅0.66亩。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设施落后,致使竹山村一度成为湘西地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2018年3月,湖南省旅发委(后与湖南省文化厅组建为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扶贫工作队进驻竹山村。两年多来,竹山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依托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整体脱贫出列。
 
青山抱群郁郁葱葱,清澈的沱江蜿蜒东流,在临水高崖上依山而筑的“竹山乡居”鳞次栉比,半农半艺的沉浸体验式村落剧不时上演,竹山苗岭无边界泳池里游人嬉戏……走进如今的竹山村,很难想象两年多以前这里还是深度贫困村。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竹山村“3年的变化抵得上过去300年”。
那么,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一起听听几位“竹山变形记”亲历者的故事——
 
做梦也没想到我会成为一名演员
讲述人:
龙炳妹(竹山村民、《爱在竹山》村落剧演员)
 
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名演员,演得还是插秧、撒肥料,本色演出。
 
去年10月,在我们村开发旅游的凤凰旅投公司决定搞一台村落剧,说是以村庄为舞台,让村民当演员,演村子里发生的故事。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村落剧到底会是什么样子,只是听说招募演员,还有工资,我就和很多乡亲一起报名了。
 
当时有专业的老师来教我们,因为演出内容就是我们平时做的事,大家学得很快,只用了一个星期。培训后经过选拔,我正式成了《爱在竹山》村落剧的演员,兴奋得几个晚上都没睡好。
 
现在,我们每天至少演出5场,涉及我这部分的演出时间大概9分钟,每个月的工资收入有2000元,全勤还额外有奖励。每天穿着漂亮的演出服走在“上工”“下工”的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心情别提有多好了。
 
做演员的同时,我家的房子也租给了旅游公司,正在建设泥塑工作坊,每年有3000元的房租收入,加上我的工资,一年增收近3万元。我家里一个儿子到了结婚的年龄,还有一个儿子在读书,经济压力本来挺大的,这么一来缓解了很多。
 
我们的演出一共30多个演员,表演打花边的石香莲老人年龄最大,今年86岁了。还有60多岁的隆求选,他和老伴经营着“凤栖苑”民宿,自己还在剧中表演苗族节庆民俗,每个演员的月收入都在2000元左右。大家感叹说:“在山里住了一辈子,没想到老了还当上了演员,领到了工资卡。”
 
我的黄牛可是有工资的
讲述人:
吴国安(《爱在竹山》村落剧演员、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这头黄牛可不一般,它是有“工资”的,一年4000块。
 
都说如今的竹山稀奇事多,我和我的黄牛也算一桩,现在是远近闻名了。每天一拨拨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来看我和黄牛的表演,导游们总会问游客:“你们看那头牛,它和普通的牛有什么区别?”引得大家瞪大眼睛盯着牛仔细研究,最后导游告诉大家这头牛年薪4000元,游客们都哈哈大笑,我也跟着开心。
 
为了让游客来竹山有更多可玩可看的,去年12月,旅游公司提出还原农耕文化场景,村里的老支书吴自表找到了我,让我带着牛“表演”犁地,我和牛都有钱拿。当时我特别高兴,犁地我在行啊,这是干了一辈子的活,如今我61岁了,还能靠这个每月领到工资,没有比这更好的差事了。其实我心里明白,这是大家在照顾我这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考虑到我和老伴没什么收入来源。所以我一定要当好这个“农耕使者”,不辜负大家。
 
就这样,每天我按时牵着我的黄牛“老伙计”来到稻田,戴好蓑笠,一手扶犁,一手扬鞭,与黄牛一起犁田。
 
有游客说,我为他们展示了一幅传统农耕图,这我不懂,但看到那么多游客站在田埂上看我耕田,还给我拍照,我想他们应该是喜欢我和“老伙计”的表演。有时,南来北往的游客和我闲聊,也让我知道了很多从没听说过的新鲜事,所以我犁田的时候也不闷,日子过得有味了。
 
我们是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讲述人:
张顺心(凤凰旅投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凤凰人,有幸参与到家乡一个深度贫困村的精准扶贫事业中,我感到很光荣。打进村那天起,我就同村民们说,我们是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我退休后,受聘去贵州一家旅游公司担任总裁,年薪50万元。不久,我听闻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要在对口帮扶的竹山村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帮助村民脱贫,希望能引进市场主体,实现竹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于是,我回到家乡,对竹山村的旅游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研。之后,我毫不犹豫地辞职回到了凤凰,于去年8月成立了凤凰旅投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全力投身竹山村文化旅游建设。
 
截至目前,凤凰旅投公司已投入3000多万元,在竹山村开发建设了《爱在竹山》沉浸体验式村落剧、“竹山乡居”高端民宿、竹山苗岭无边界泳池等旅游综合业态。令人感叹的是,在决胜脱贫攻坚这个共同的目标之下,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当地政府和村民群众拧成一股绳,形成了强大的合力,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相关旅游项目建设,共吸纳当地近120名村民就业。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完成各项建设的竹山苗寨景区于今年3月8日正式开放营业,到5月中下旬,我们累计接待游客约2.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60多万元。其中,“五一”假期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
 
当前,人们对旅游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需求也从单一观光向沉浸体验式迈进,所以我们一直致力于把竹山的自然山水、非遗文化、民俗风情转化为旅游产品,打造实景旅游产品,将农村民居转化成文旅场景,将村内资源变资产、产品变商品。而这种方式也恰恰能使当地群众更好地参与和融入到文化传承与旅游业发展中去,共享文旅发展成果。
 
比如,《爱在竹山》沉浸体验式实景演出村落剧,在“乡耕、乡风、乡恋、乡愁”四个篇章中,游客可以分别体验到建筑农耕文化、苗族民俗文化、苗寨婚俗文化和苗族非遗文化。我们希望在不改变村落文化基因的前提下,为游客真实还原和展现竹山苗寨的文化风貌。
 
再比如,“竹山乡居”民宿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了竹山村传统村落建筑风貌,我们租赁了32栋村民房屋,按每栋每年3000元的金额给付租金,并按每3年5%的增幅调整租金。如今,“竹山乡居”在节假日一房难求,今年“五一”前后,33栋民宿、111个床位的入住率达到100%,即便在工作日,入住率也在60%以上。
 
今年4月底,来自湖南怀化的游客印腾腾和朋友自驾来凤凰旅游,无意中“闯”入了我们的竹山苗寨,一来就被吸引了。她说,不仅因为竹山环境优美、安静祥和,适合放松身心,更因为这里可以欣赏农耕小戏,感受特色民族民俗文化,以后她打算带家人朋友再来。游客的肯定让我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一切努力都值得。
 
帮助群众增收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
 
讲述人:
刘建军(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扶贫工作队队长)
 
2018年3月,我们扶贫工作队一行3人来到了竹山村,进村第一天的情形我至今记忆犹新。坑坑洼洼的进村山路遍布着尖利石块,不仅让一个车轮胎报废,队员小胡坐在车上被坑洼的路面颠得吐了一地。进村后我们被安排在村部约10平方米的阁楼上,3人一个通铺,刚想给家里报个平安,却发现手机一点信号都没有。老支书手指对面山顶,用我们听不太懂的苗家话说“去那里打”。就这样,我和队员们在竹山安顿下来,开始了脱贫攻坚的帮扶之路。
 
进村后,我们深入地了解村情民意,梳理群众意见。厅里还多次组织旅游行业的专家和智库企业进村走访调研、“问诊把脉”,随后确定了依托竹山苗寨的绿水青山和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打造文旅扶贫新样板的目标,并迅速编制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一开始,厅里提出在竹山这个基础设施落后的贫困村发展旅游,很多人都不看好,认为不会有游客来。我和队员们只好不厌其烦地做起了群众工作,在我看来,这是驻村以来最难做、也最有成就感的工作。
 
在我们讨论竹山村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选址问题时,村里曾经的“刺头”龙国文曾带着10多个村民冲入会场干涉选址。事后,我和队员们多方了解情况,从竹山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车辆的接驳服务以及扩大受益面、增加就业岗位等细微之处与龙国文多次促膝长谈,不仅得到了他的谅解和支持,还发现了他在群众中很强的号召力和为村民办事的热心与能力。后来,经过进一步的深入沟通交流和村民选举,龙国文当上了村干部,成为竹山村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带头人。
 
我们鼓励当地贫困户自主经营民宿,最初也不顺利。有的人担心投入了资金却没有客人来,有的人担心民宿开起来却拿不到政府承诺的奖补资金……这些忧虑都通过我们坚持不懈地工作,得到了改观。贫困户隆求选老两口都不识字,我们的工作队员就主动帮他们把“凤栖苑”民宿的房间挂到网上预订,老两口十分感激。今年“五一”,“印心石屋”“凤栖苑”“宜家乡居”等一批竹山村贫困户刚刚营业的民宿迎来了第一拨客人,平均入住率达到73.3%。
 
如今,竹山村进村的国家三级旅游公路修通了,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商品贩售点、旅游标识标牌等一应建成,移动网络信号覆盖村寨的每一个角落。驻村两年多来,竹山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的3200元上升到2019年的5300元,我相信,这一数字随着今年竹山景区的全面开放,还将显著攀升。2019年,竹山村实现了“村出列、户脱贫”,并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2021年3月我们将要离开竹山村,离别的时间不足一年,我和队员们的心情更加急切,帮助竹山村民增收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
 
竹山村的4个自然组中,1组和3组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较好,旅游也发展得很好,那么另外两个组应该怎么办呢?我们想到了农旅结合的路子。目前,2组和4组正在成规模地种植迷迭香和竹山雪梨,并建设了160亩油茶基地,迷迭香今年下半年就可以收获了。通过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花期可以吸引游客前来赏花,收获季节也可以发展采摘,丰富竹山旅游内容,此外,迷迭香、竹山雪梨本身也是销路很好的经济作物。
 
记者手记
 
2013年11月,就在距离竹山村80多公里的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前来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几年来,精准扶贫的生动故事在三湘大地、在华夏九州的各个角落上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要找准症结把准脉,开对药方拔“穷根”。湖南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全省51个重点贫困县基本上都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的地方。因此,近年来,湖南多地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出了文化旅游扶贫的“组合拳”,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竹山模式”就是一个生动写照。
 
从深度贫困村到网红度假村,竹山村依托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整体脱贫,也为后发展地区的文旅扶贫探索了诸多可推广、可复制的珍贵经验。这其中,包括文化旅游部门与当地政府、村民群众之间形成的强大合力,包括高起点规划、多方投入、迅速完善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包括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开发建设的多个文化旅游业态,包括引进市场主体带来的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模式。
 
但这其中,最关键的是群众的参与和共享。在竹山村的文旅扶贫过程中,群众的参与贯穿始终,不仅群众个人可以参与,连群众的房屋、土地、耕牛等各类动产、不动产以及传统手艺等,都可以在文旅扶贫过程中发挥作用、产生效益。在立足山水民情、民俗资源的基础上,竹山村被作为一个整体的景区来打造,巧妙地将村落变景区,农村民居转化成文旅场景,实现了村内“资源变资产、产品变商品、农民变股民”。
 
如今,竹山村人人可以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与此同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村容村貌改善、公共服务提质等成果也为群众所共享,实现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脱贫。我们期待,在今年这个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有更多乡村依靠美丽致富,有更多老乡把旅游饭吃出幸福滋味。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