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头条 » 正文

常态化防控了,这样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喜欢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5-28  浏览次数:218167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作者: 李静 杜洁芳 王学思 赵若姝 卢旭 秦丹华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我国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管理水平是一次大考。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从经济发展、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 李静 杜洁芳 王学思 赵若姝 卢旭 秦丹华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我国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管理水平是一次大考。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百姓增收到公平正义、个人权益、多彩文化生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引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方向,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坚守的根本宗旨。广大文化和旅游工作者正积极行动起来——
 
两会聚焦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倡导全民健身,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
 
今年全国两会上,公共文化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升级、公共美育水平提升等话题备受关注。展望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公共文化建设、旅游服务、艺术教育领域的新趋势、新发展、新变化,两会代表委员、业内专家和民众有话说——
 
 
公共文化服务篇

代表委员建言
 
吴为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以高质量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夯实扶贫攻坚基础
 
今年我提交了《关于以高质量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夯实扶贫攻坚基础的提案》。针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对接不够精准、农村文化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我建议:
 
◆ 深度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加强规划引领,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 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思路举措,着力提升服务效能,深入实施“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和发展,大力弘扬农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
 
◆ 树牢融合发展理念,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互促共进。推动有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供文化旅游服务。
 
◆ 挖掘培养有影响力的乡土文化人才,创新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陈红彦(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救人、救书、救学科”力度要更大
 
今年两会,我提交了《关于持续开展对少数民族文献救人救书救学科的提案》。当下,少数民族古籍保存不力、人才匮乏的窘境,直接导致这门学科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对此,我建议:
 
◆ 增加投入,对流散于民间的珍贵典籍着手搜集、建账集中保管,对流失国外的可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其回归。
 
◆ 加大人才储备,多种渠道传承民族文字典籍。加大力度进行学科建设,一些冷门绝学在高校或研究机构应加强研究,避免出现国内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必须去国外找人才、找资料的状况。
 
◆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以来,开展了大量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研究、数字化与保护试验等,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需要加大投入,全面推进。
 
 
专家视点  
 
新媒体文化服务矩阵将出现
王全吉(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
 
展望后疫情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更趋多元,新媒体推广将成为服务亮点。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更趋优质化,品质化追求将成为服务亮点。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对象更趋广泛,年轻人参与将成为服务亮点。数字文化服务的普遍开展,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关注文化馆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号和抖音号、快手号,各地文化馆将进一步重视面向青年群体的文化服务,让他们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参与文化馆事业建设与服务。
 
 
线上线下服务将结合得更紧密
金武刚(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
 
各类线上服务将成为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公共文化服务新常态。
 
◆ 线上产品的特色化内容、短视频形式将显著加强。
 
◆ 公共传播平台的融合与利用,将成为公共文化机构线上服务渠道首选。
 
◆ 网络直播将成为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业务培训的常规手段。
 
◆ “无接触服务”将成为公共文化场馆空间服务的重要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将更加到位。
 
◆ 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效能考核指标将作适当调整。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到馆人数”指标失去了考核价值。而线上服务评价应当更加精准,点赞数、留言评论等将成为重要的考核要素。
 
百姓心声
 
南京市民薛雨辰:进入数字时代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比如,订餐、导航已习惯于用相对固定的APP。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提及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参加公共文化活动时,可以第一时间就想到一种一站式的手机客户端。
 
 
旅游公共服务篇
代表委员建言
 
黄细花(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旅游行业应乘势而上抓住“新基建”机遇
 
面对疫情危机,旅游行业应当抓住“新基建”的机遇,推动旅游产业进一步迈向数字化,提升旅游产业的公共服务效率和个性化服务水平,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并进一步拓展旅游业的服务模式和业态。
 
例如,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网上平台线路搜索、景点预约等各项个性化服务。“新基建”有助于打造“互联网+旅游”产业集聚区,将不断拓展游客的体验内容、体验方式、体验质量,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建议建立健全旅游业与“新基建”融合发展的政策和标准,积极支持和推动旅游业向数字化转型,同时加快培养相关数字化人才。
 
 
专家视点  

进一步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
曾博伟(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展望未来,提升我国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有以下几个着力点:积极推动将旅游公共服务保障条例纳入立法计划,为旅游公共服务提供法律保障。
 
推动建立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协调机制,强化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统筹,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共建的工作格局。
 
将市、县一级旅游目的地作为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在市、县一级的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等文化和旅游品牌的创建中,进一步增加旅游公共服务方面的内容。
 

升级迭代,厕所“蹲点”变“景点”
王勋(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厕所革命”推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四川旅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游客如厕刚需可与智慧服务相结合。未来,将新一代移动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进行智慧化集成后运用于厕所场景,创新搭建“一网(物联网)、一屏(显示屏)、一端(手机端)”,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功能进行综合应用,可能会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厕所在具备厕所传统功能的同时,融入文化创意、高品质发展、公共服务再升级等,将从“蹲点”变“景点”,成为新风景,也能延伸出喜人的商业新经济。
 
 
百姓心声
 
北京旅游爱好者井津域:我最期待的是能用手机同时享受“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站式服务。比如,出行前,线上服务平台能利用直播、VR、AR等手段提供景区云游功能,可以提前了解景区相关信息,定制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出行计划。通过网络,一切需求都能有实时的智慧化解决方案。
 
 
 
公共艺术教育篇

代表委员建言

王滨梅(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院长):线下实践基地,线上公益讲堂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与浙江省内多地文化馆、剧协、村镇合作成立艺术教育实践基地,进一步推动人才、剧目“双下沉”,将优秀文化产品带到基层百姓之中,同时也通过传承教学,让更多群众体会到传统文化之美。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现场演出一度停止了。传统戏曲线下市场受到严重冲击,但互联网经济却成了疫情期间发展的亮点,带动了很多行业的逆势发展。今年两会,我建议打造戏曲数字经济新产业模式。通过数字网络平台,可以常态化进行院团作品的线上推广,同时开发线上相关衍生文化产品,实现多样性、全辐射,拓展戏曲产业发展维度。
 

林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细分美育受众精准施教
 
贫困偏远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美术教育水平存在着明显差距。我在调研中发现,乡村儿童阅读量比城镇儿童阅读量低,且阅读质量差异更大。
 
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看到这个差异,关心家乡少年儿童阅读成长。比如从江西走出来的徐志霖,创业成功后反哺家乡,利用老家40平方米的祖宅,修建了专门为村里中小学生和少年儿童服务的图书馆——明德书院。书院不定期邀专家学者前来进行义务讲座,他们的丰富人生阅历、专业知识,很好地帮助孩子们活跃思维、开阔视野。
 
建议政府从政策上给予支持,积极鼓励引入社会力量,做好阅读、美育推广工作。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应加大力度开展展览、讲座等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引导社会力量,细分美育人群,尤其是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精准施教。
 
 
专家视点  
对贫困地区,艺术将不再是“奢侈品”: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
 
艺术对于广大城市居民来说或许是“刚需”,但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而言就是“奢侈品”。贫困地区的艺术教育种类相对较少,一般以音乐、美术为主,缺乏如戏剧、影视等艺术门类的普及。广大艺术院校可以形成机制、行动起来,由高水平的老师带领学生赴贫困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高水平的教学成果运用到基层中。具备了人、财、物的条件,再配合运用互联网远程教育,相信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享受艺术教育将不再奢侈。
 
百姓心声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居民钟盈:我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参加了学校开设的舞蹈兴趣班,每周只有1节课,无法满足她学习舞蹈的需求。我希望学校、少年活动中心以及相关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能够开设更多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一是他们的师资力量更值得信赖,二是管理可能更科学、规范。如果教师水平确实很高、价格合理,我也考虑选择收费课程。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