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文旅中国” 作者:李静 宋佳烜 周洋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系统有力发挥“扶志”“扶智”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出了文化力量、旅游力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方面,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地方建设非遗工坊超过2000所,带动项目2200多个,带动近50万人就业,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近23万人;支持电商平台主办非遗购物节,拉动非遗制作生产,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助力脱贫也取得显著成果。从全国平均情况来看,旅游发展解决贫困户脱贫占扶贫总任务的17%以上。文化和旅游部帮助贫困程度较深的“三区三州”24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目前已投入超过62亿元资金,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地在“旅游+扶贫”试点中形成了一系列值得探索的模式,比如“景区带农户”“旅游企业带农户”“合作社带农户”“公司+农户”等,帮助农民进入第三产业,实现脱贫。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文化和旅游工作者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定点扶贫县扶贫点,立足部门资源优势,完善组织保障体系,认真谋划重点任务,推动文化和旅游扶贫取得新成效,以造血式、扎根式、彻底性的精准扶贫行动助力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如期完成。本文特聚焦文化和旅游部4个定点扶贫县的脱贫攻坚战况,以点带面,看文旅挂职干部助力脱贫攻坚进行时……
广西巴马:
文旅扶贫让巴马越来越闪耀
对文化和旅游部扶贫干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党委常委、副县长蔡山帝而言,今年的春节又是一个无休的假期,在扶贫攻坚战进入决战阶段之时,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紧急会议部署安排,巴马快速启动督进设点布岗工作,“外防输入、内防扩散”。
蔡山帝与县防控指挥部成员、乡镇负责人一同赴坡月村、长寿村等防控重点区域,宣讲防控政策要求,疏散聚集人员,加强对车辆、人员出入的登记与管理。此外,他还深入调研乡镇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情况,研究解决现实问题,配合抓好联防联控,看望卡口、网点值守人员,联系企业、公益团队和相关部门协助提供口罩、饮用水、木炭、洗手液等急需物资。疫情高峰期间,蔡山帝指导专业技术团队,每日更新巴马县公共文化服务小程序,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视听体验争取让更多人“宅在家”“不出门”,降低感染风险。作为文化和旅游部挂职干部,他还积极调动资源,为巴马开展疫情防控捐赠医用配套物资。
当时,全国旅游业被迫按下了“暂停键”,正处在旅游业发展起步阶段的巴马也不例外。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蔡山帝迅速调研了解巴马旅游业受疫情冲击的受损情况,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针对企业困难研商应对办法,研究制定帮扶政策措施。在与相关部门、企业负责人和业界专家学者交流沟通后,蔡山帝深入思考对策方案,撰写了《关于传承“祝著节”非遗文化,助推巴马脱贫攻坚的建议》《做好“2345”文章,立足新时代,迈向新发展》等研究报告。
4月16日,蔡山帝应携程旅游学院邀请,以网络直播授课方式,用80分钟系统化、全方位向外推介了巴马旅游资源,并与网友互动交流,取得广泛积极的社会反响。通过网络课程,蔡山帝向外界明确提出,巴马文旅工作要打造“长寿、信用、书香、生态、健康”5个板块,梳理了巴马全域旅游的“24种玩法(发展路径)”。
如何让美丽的巴马为人所知,如何让美味的巴马被人喜爱,如何让“巴马”这个文旅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始终是蔡山帝思考的问题和践行的指引。挂职以来,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推介巴马的机会:联系世界旅游联盟业务负责人,争取让巴马旅游扶贫成果纳入2020年国际旅游减贫成功案例之中;联系百度“好看视频”,为巴马4A级景区水晶宫提供一次网上直播的“云游”推介机会;联系中传世纪电商平台对接巴马镇商会,尝试以“带货”方式拉动巴马扶贫产品的线上消费;联系深圳茂雄实业集团有关负责人,研究磋商有关在巴马开展农文旅项目的初步意向……
扶贫先扶智,“书香巴马”工程以全面提升巴马县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为宗旨,邀请专业设计团队设计“书香巴马”LOGO,引进“喜马拉雅”团队,促成与巴马书店、景区、社区的试点合作项目,推出部分“书香巴马”文创产品在县域投放,加快“书香巴马”建设进度。在蔡山帝的协调下,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自治区图书馆赴巴马开展“贫困地区数字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工作,为巴马10个乡镇的3个村级示范点、51个基层服务站提供专业指导、人员培训和设备配套建设。
此外,星云基金会的助学项目、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的“中国童声合唱团提升计划”、中国社会艺术协会捐赠的“音乐教室”……在文教扶贫事业上创出的亮点,也在巴马的脱贫之路上闪耀着越来越强的光亮。
巴马县由3个镇7个乡组成,每个乡镇都有特色资源。“绿色”指的是巴马全域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红色”指的是西山乡、那桃乡等红色革命遗址;“特色”指的是瑶风壮韵的少数民族风情,以及山泉水、山茶油、火麻油、小香猪等巴马本地特有农副产品;“本色”则是巴马作为世界长寿之乡所具备的康养资源和仁寿文化。
内蒙古阿尔山:文旅干部接力扶贫
2016年,57岁的张浩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以副市长的身份挂职两年。2019年,任期已满,但为了阿尔山规划发展的延续性,他请示上级组织后,继续留在阿尔山,为当地全域旅游发展和文旅扶贫工作奔忙。“阿尔山已是我的故乡,我愿竭尽全力去发现、守护、延续它的美。”张浩感慨地说,“退休前在这里奋斗最后3年,值了!”
阿尔山有着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在张浩看来,脱贫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关键发力点”,而旅游可成为实现阿尔山脱贫的内生动力。
据张浩介绍,文化和旅游部在资金投入、品牌创建、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市场营销、智力支持等方面,给予阿尔山源源不断的扶持和帮助,支持阿尔山市获批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成功进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支持阿尔山市编制《阿尔山市旅游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5—2019)》;支持阿尔山国际养生度假旅游区项目入选2015年国家旅游局优选项目库并获批27.9亿元授信资金。文化和旅游不仅让阿尔山声名远播,更成为当地民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与“大靠山”,这让张浩深感欣慰和骄傲。
2019年底,张浩退休后,青年干部岳青来到阿尔山,接替张浩担任阿尔山市副市长的工作,依照文化和旅游部对定点扶贫县市的总体安排,从行业角度助力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主要工作包括:帮助当地做好基础资源调查整理夯实工作,挖掘文化资源品牌和名片,加强地方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利用部里专家的行业优势,依托部里的各项培训计划、专家库建设以及各司局专项活动,帮助当地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提升发展;帮助当地民众对接高质量行业资源;加大文旅资源宣传、城市宣传,提升整个城市的社会影响力。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阿尔山文旅方面的冲击还是挺大的。疫情发生后,阿尔山根据要求,关闭了所有景区,旅游相关活动也停止了,一直到第一季度结束,景区都处于关闭状态。”岳青说,随着复工复产工作的推进,当地景区正在有序开放,文旅企业也积极配合抗疫工作的要求,做好景区管理。
此外,当地不少企业积极参与抗疫,例如阿尔山市林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一个以制作销售传统桦树皮画为主要特色的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在拓宽贫困群体和就业困难人员增收渠道、推动白狼树皮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疫情期间,他们不仅参与抗疫捐款,还创作了大量抗疫题材的作品,用非遗作品为抗击疫情助力。
2018年12月,阿尔山市通过了评估验收,并于2019年4月18日退出了贫困县序列。岳青说,接下来,阿尔山将进一步推动常态化扶贫,加强帮扶联系,完善帮扶机制,通过乡村旅游、传统手工艺、林下作物的种植培育等进行产业扶贫,帮助当地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带动居民获得持续性收入,通过补短板、夯基础、促提升的方式,促进阿尔山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地区。
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阿尔山市视察时曾指出,“阿尔山自然风光四季都很美”“阿尔山的旅游业一定会火起来”。
刚入夏的此刻,在阿尔山感受不到丝毫炎热,能感受到的只有斑斓的景色、清爽的空气和湛蓝的天空。除了美景,阿尔山还有曾获得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的旅游特色商品——白狼树皮画。树皮画是兴安盟阿尔山市白狼镇一种特有的非遗工艺品,它以白桦树上剥落的树皮为原料,通过国画构图、裁剪、精雕细刻创作而成。
山西娄烦:以文旅之光,破贫困坚冰
去年国庆节前夕,当记者联系采访文化和旅游部扶贫干部、山西娄烦县副县长卢文斌时,约定的采访因其紧急住院而中止,可见扶贫任务之繁重。时隔半年,再次联系卢文斌时,知其身体已恢复且娄烦县的面貌也发生巨大变化,颇为欣喜。
话题自疫情期间的工作展开。“今年新冠疫情发生后,文化和旅游部及时联系派驻娄烦的两位干部——我和驻娄烦县官庄村第一书记孙占伟,要求我们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按照挂职地的安排部署及时返回岗位开展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按规定及时返回娄烦,参与到抗击疫情的工作中。”卢文斌表示。
为做好疫情期间的复工复产,卢文斌深入云昇昌、云栖谷两个文旅项目建设现场,要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尽可能地用本地工人,确保尽快复产。经过努力,3月以后,两个项目均顺利复工。“五一”期间,为加强疫情防控,他又通过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开展督促检查等方式,确保全县“五一”假日文旅市场的安全、平稳、有序。
孙占伟则根据疫情防控需要,通过“学习强国”平台等组织党员开展学习交流,做到抗击疫情和党组织生活两不误,同时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开展复工复产,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能复尽复”。
卢文斌表示,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举全力推动定点扶贫工作开展。今年以来,先后制定了《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定点扶贫工作计划表》,明确了28个司局(直属单位)的定点扶贫计划,其中有36项具体措施与娄烦有关,涵盖培训、项目扶持、资金扶持、编制规划、采购农产品等多个方面。
据悉,自去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已投入资金400万元扶持娄烦县张宗逊旧居修复项目、县文体活动中心改造项目、官庄村文化活动中心项目。“目前张宗逊旧居修复项目已接近尾声,县文体活动中心改造项目已完成设计,官庄村文化活动中心项目正在开展项目前期,3个项目计划年底将全部完工投入使用。联合国家发改委下发中央预算内资金1000万元用于汾河湾旅游项目建设,也将于今年9月正式开工。”卢文斌表示。
2019年4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宣布娄烦县脱贫。“摘帽”后,娄烦县力度不减,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当下,县里正在开展创城活动,改变城乡脏乱差的局面,但这些活动的核心仍是脱贫攻坚,志在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水平。” 卢文斌说,下一阶段,依托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娄烦将继续做实做活文旅产业,启动创建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推进河北村、下石村、峰岭底村3A级旅游示范村提档升级;加快云栖谷、云昇昌、汾河湾等景点建设,大力实施农业体验、农田采摘、农家休闲、农产品功能推介等项目建设,促进农旅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县域旅游连线成面,全域联动,讲好娄烦故事。
娄烦在绿色种植上重点发力,以“山水娄烦”区域公共品牌为依托,加大“娄烦山药蛋”“晋谷芝”富锌小米等产品宣传推广力度,扩大影响力,提高附加值。目前“娄烦山药蛋”已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列入农业部名特优新产品目录。同时,“晋谷芝”富锌小米、云顶金丝皇菊等17个特色品牌通过国家无公害、有机产品认证,品牌战略成为娄烦县富农惠农、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
山西静乐:
开发一个景区,富裕一方百姓
“新冠疫情暴发后,山西静乐虽然不是重灾区,但抗疫物资十分匮乏。”疫情期间,文化和旅游部扶贫干部,山西静乐县委常委、副县长孟宪璋主动担当,第一时间联络相关合作单位,为静乐筹集了一批急需的防疫抗疫物资,用于一线防控工作。
随着复工复产工作的推进,孟宪璋又开始联系、走访相关服装加工企业,利用扶贫车间,大批量生产防疫抗疫物资,积极驰援全国的抗疫工作。截至目前,已生产60万个棉布口罩、70万个一次性口罩、1万套防护服。“其中,久冠服装厂投入600多万元,建成了医用口罩和防护服两条生产线,成为当地重要的防疫物资生产基地。”孟宪璋表示。
静乐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汾河上游,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山西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共有贫困人口15307户、47561人。“2020年要实现剩余293户659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确保全县所有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脱贫基础更加稳固。” 孟宪璋说,遵循文化和旅游部党组的意见,未来一段时间仍将从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上持续发力,助力静乐的脱贫攻坚工作。
投入1.2亿元建成一个影剧院、投入1.8亿元建成台骀文化景区,是孟宪璋最近一直在奔走的事。“这两项工程都是在政府专项债的支持下实施推动的,资金已于‘五一’前后开始发放。” 孟宪璋说,尤其是台骀景区,建成后将起到四梁八柱的作用,带动周围景区联动发展,增强静乐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改变当地旅游资源项目较零散、规模小、内涵不足、产业链较短的局面。
台骀,是中国上古时代的治水英雄,治水时间早于大禹。因其成功治理汾河水患,而被后世尊为汾水之神。台骀的祖父张挥是弓的发明制造者,为张姓始祖,故台骀也被称为张姓第三世祖。
“以前这些历史文化资源都没有得到深度挖掘和阐释,这次我们通过挖掘故事、利用相关遗址,打造一个集博物馆、文化园、汾神宫建筑群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景区。”孟宪璋说。据介绍,该项目预计于两年内完工,项目投入使用后,可直接为周边贫困村提供工作岗位,还将带动周边村民通过经营农家乐、售卖农产品等共同走上致富路。
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帮扶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现在的静乐县已不再是原来黄土裸露、街巷破败的旧模样,当地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突出红色记忆、绿色生态、乡土风情等主题,积极发展绿色生态游、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等,逐步走出了一条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交总账”之年。孟宪璋说,“我将于明年4月完成履职任务。在接下来的脱贫攻坚战中,我仍将以一颗初心,与静乐人民一起打赢这场战役。”
“十二五”以来,静乐县委、县政府瞄准农民增收的目标,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水源等资源优势,狠抓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被誉为“粮食之母”“南美人参”“高原软黄金”的藜麦、玛咖、黑枸杞三大特色农业产业,成为助推全县农民精准脱贫致富的“新三宝”。
目前,全县种植藜麦2万亩,成为全球第二大种植基地,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藜麦之乡”;亩产400余斤、亩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玛咖,现已推广种植1800亩;黑枸杞示范种植500亩,套种及大棚培育优质挂果容器苗木130万株,套种裸根苗木500万株。静乐“新三宝”已在农民精准脱贫致富进程中,显示出“新引擎”的领跑效应。
“三区”扶贫亮点项目
“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
1条大环线、4条支线、6条主题穿越线,以及若干条团队游、自驾游分支线及经典徒步游线路,覆盖“三区三州”众多贫困地区。
为充分发挥旅游扶贫优势,集中宣传推介“三区三州”旅游资源,促进“三区三州”旅游业发展,助力带动“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文化和旅游部通过谋划设计“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品牌,指导成立宣传推广联盟、举办推介活动、协调开设旅游专列、线上专题推广、编纂出版路书等方式积极推进宣传推广工作。
“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将分布在“三区三州”铁路沿线的丰富旅游资源串联在一起,带给游客更加快捷舒适的旅游体验,从而进一步推动“三区三州”旅游扶贫向纵深发展,这是铁路资源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更是连接“三区三州”旅游大发展、扶贫大推进、合作大提升的重要交通纽带,将成为“三区三州”旅游扶贫征程上又一新的里程碑。
“三区计划”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
在中共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文化和旅游部与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努力,“三区计划”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扶贫的切实成效逐步显现。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该专项的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达21.49亿元,向中西部“三区”县及县以下文化单位选派文化工作者近11.6万名,为基层培养了近1.05万名文化工作者。“三区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显现出巨大效益,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文化力量、旅游力量,提供了内生动力。
《中国文化报》2020年5月21日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文化扶贫 旅游扶贫 脱贫攻坚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