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头条 » 正文

东莞市文化馆:“非遗小姐姐”来带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5-24  浏览次数:215997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杜洁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行各业都在突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文化馆关闭实体场馆,通过在云端线上共享文化资源,将服务送到人们身边。如今,复工复产逐步有序推进,但在常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杜洁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行各业都在“突围”。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文化馆关闭实体场馆,通过在“云端”线上共享文化资源,将服务送到人们身边。如今,复工复产逐步有序推进,但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线下服务尚未全面恢复,面对新情况,文化馆又是如何应对的?
 
讲述人:“非遗小姐姐”(东莞市文化馆非遗保护部谢嘉怡)
 
我是“非遗小姐姐”,刚在抖音上线一个月,有200多粉丝。这个数量不算多,不过第一次试水,也让人开心。我喜欢和非遗传承人在一起玩,同时带点儿货,高埗矮仔肠腊肠、万江新村腐竹、厚街什锦采……推荐大家看看“非遗小姐姐VS腊肠博士”创意小视频,在抖音上点赞不少。
 
我这个“非遗小姐姐”是怎么来的?我们馆非遗保护部主任何超群明白:由于受疫情影响,文化馆关门谢客已有数月,即便现在再次开馆,很多线下活动的组织还是会受到影响。再这样下去,之前培育的群众粘合度比较高的项目都要打水漂。转战线上,就成了全馆上下必须共同面对的新课题。原先,我们认识中的线上服务只是为线下活动锦上添花。因为精力和视线大部分集中在线下,线上效果并不好。
 
有点自揭伤疤了,其实,这是不少文化馆过去一直存在的误区之一。这次疫情期间,线下服务的大门“咣当”关闭,大家只能转战线上,我就成了文化馆突围自救的“救命稻草”之一。
 
怎么才能“救活”一个文化馆?要拿出与市场化互联网平台相匹配的产品。这方面我们馆长黄晓丽的体会深:过去,组织一场活动,没有明显量化的考核机制,对自身能力的检测存在缺陷。如今,线上活动的开展,通过粉丝量、点击量、点赞数等多个指标的量化,大家都会想方设法提升技能、研究受众需求,从而提升服务效能。
 
当然,只靠我这个“非遗小姐姐”是不够的,我的背后是一整个“非遗墟市”。“非遗墟市”是在4月21日开幕的东莞文采会上正式上线的微信小程序。这是一个囊括东莞知名非遗产品的电商平台,开辟了非遗美食、非遗手艺、演艺和研学、非遗文创、城际交流、书籍和音像、墟市介绍几大板块。“非遗小姐姐”同时在抖音上线,给“非遗墟市”直播带货,通过创意短视频和直播为东莞非遗引流。
 
何超群有话说:有谁能想到,化身“非遗小姐姐”之前的谢嘉怡,只是一名普通的文化馆员工,每天按照常规要求处理着领导交办的工作。而变身“非遗小姐姐”后,谢嘉怡压力倍增。身为主播,需要更多磨砺、提升,于是,谢嘉怡被“逼”成了一只早出晚归的勤劳“小蜜蜂”。感觉谢嘉怡的工作热情一下被点燃了,呈现出从未有过的专注与努力,而这样的状态是馆里每个人都在经历的一场蜕变。
 
 馆长黄晓丽的评价:过去,文化馆的线上服务只是一个初级的版本,那么如今的线上服务已经全面升级。这是疫情倒逼文化馆的一种“觉醒行动”。
 
“非遗小姐姐”很快就要长大了。我很期待。“五一”前夕,馆里联合南方日报社、南方+客户端联合共建了“南方+东莞云上文化馆”,这是我们首次携手媒体开创线上合作新尝试。规划里的未来是这样的:
 
——集中东莞市文化馆丰富的数字资源以及南方+庞大的用户资源,让文化活动受益人次成倍提升;
 
——建设人气互动新场景,把文化馆已有线下品牌,如“文化四季”“东莞非遗课堂”等进行升级包装,在线上更完美呈现;
 
——开展线上服务新探索,重新打造“艺咖来了”“走近艺术”“云赏非遗”等特色品牌活动,实现每场活动几万甚至百万人次的影响力
 
……
 
记住我哟,我是“非遗小姐姐”,
来看我,来看我!
 
受众:张平
“非遗小姐姐”能带货
 
作为东莞人,以前对文化馆并没有太多的接触。有一次,一个跳广场舞的朋友给我推荐文化馆的书法课,我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没想到,文化馆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课程,给我单调的退休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通过关注“文化莞家”微信公众号,就可以选择课程和活动参加,特别方便。在文化馆学习、休闲的时光,一晃就是五六年,在这里,我受到其他学员的影响,对非遗着了迷。
 
疫情期间,文化馆闭馆,我以为暂时无法参与馆里的课程和活动了。没想到“非遗小姐姐”的直播开通了,再加上文化馆又推出一批线上课程,我在家就能继续学习。特别要给“非遗小姐姐”点赞,这位小姐姐让我的孩子喜欢上了非遗类的食品。记得在介绍清源蜂蜜时,“非遗小姐姐”在采蜂蜜的现场直播,通过和养蜂人的互动讲述介绍蜂蜜,特新鲜。我买了两罐。
 
业内点评:
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戴珩
 
 
非遗不仅有精神价值、文化价值,还有经济价值。在过去,非遗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等主要是借助经济价值得以传播和被人们接受的。非遗不是脱离生活的东西,非遗本身就在生活当中。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非遗可听、可看、可玩、可穿、可佩、可赏、可尝、可用,魅力无穷。东莞市文化馆的“非遗小姐姐”直播,对提高非遗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即时拉动消费,会起到积极帮助。同时,也会提高公共文化对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了帮助非遗传承人、保护单位、扶贫就业工坊和相关单位、企业拓展销售渠道,推动复工复产,促进社会消费,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发起了举办“非遗购物节”倡议,得到了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苏宁、美团、快手等电商平台以及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给予大力支持。各地还纷纷通过各种线上展览展示宣传方式,为非遗带货。
 
东莞举办“非遗墟市”,努力发掘和彰显非遗的生活性和实用价值,让人们零距离接触非遗和非遗传承人,亲近、了解和感受非遗,购买和享用非遗产品,让非遗实实在在地丰富和美好人们的生活。同时,也让非遗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见面沟通、交流,以此来矫正非遗产品生产的方向,推动非遗产品的创新。此举值得肯定。
 
这场疫情提醒着文化馆人一定要注重线上服务,也对多年来的数字化服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下来,一要注重文化馆数字资源的体系化,零散的数字资源无法形成聚合,也就无法形成有力的产品。二是提供的数字服务要针对受众需求形成系列,真正实现线上与线下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记者手记
 
疫情来了,是坐以待毙还是自救突围?对于公共文化机构来说,似乎并不存在生存危机,但是服务断档的问题、群众需求无法满足的矛盾,会因为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而凸显。转战线上,在另一番天地中提升技能,对文化馆常年难以破解的效能难题来说,似乎打开了新的思路。
 
“云端”有着无限的空间可供利用,也带来了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当前,知识付费、培训产品琳琅满目,文化馆的公益行动能打开多大的市场,还是未知数。不过,“对未来应该保有一种美好的憧憬”。这是黄晓丽的人生格言,也是她从未放弃的信念。面对疫情这场大考,她始终认为,线上的疆土广阔无垠,勒好缰绳,勇敢开拓,一定会迎来一片新的天地。
 
与东莞市文化馆类似,不少文化馆在摸索更多路径。有的借助“慕课+微信群”、QQ群、抖音号成功吸引不少粉丝,有的探索“快闪+旅游”文旅融合新业态,开创出“一个景区+N个景点+N个文艺节目”的旅游新玩法……说不定这些创新的新玩法,真能成为今后文化馆服务的新常态。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