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头条 » 正文

中国美术馆开放首日:与美再相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5-15  浏览次数:188152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作者:李百灵时隔110天,又见900件精品馆藏5月13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早晨8点多,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1号的中国美术馆,预约而来的观众已在大门口排起了队。按照中央关于做好常态化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李百灵
 
时隔110天,又见900件精品馆藏
 
5月13日,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早晨8点多,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1号的中国美术馆,预约而来的观众已在大门口排起了队。按照中央关于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精神,经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中国美术馆于5月13日起正式恢复开放了!
 
馆员:多举措确保参观安全
 
为了防止观众在进馆排队时聚集,中国美术馆在入馆通道处设立了1米间隔的排队等候线。入口处,放置了红底黄字的提示牌,提醒观众主动出示预约码、健康码、身份证等信息。核实后未见异常的观众再领票通过安检进入美术馆。这套进入室内场馆的标准流程,观众们都已熟习了。
 
观众需出示有效身份证原件、预约码和健康码,核实未见异常方可入馆。
 
比较特别的是,大家能看见在安检通道旁边有一顶帐篷。这是中国美术馆特别准备的临时隔离区,用来处理突发状况。由武警、保安、物业人员组成的应急处置突发情况小组在此值守,遇到有发烧人员等情况时,将及时处置。
 
开展前,工作人员对展厅内的送风系统进行了检测。全馆开放区域、工作区域定时消杀。展厅里的洗手间、电梯口都设置了隔离带,并明确了进入这些空间的限制人数。还专门配备了废弃口罩、手套垃圾箱以及废物分离回收箱,最大程度确保公共卫生。
 
恢复开放首日的观众量在预期之中。中国美术馆每日观众限额500人。观众需要先通过中国美术馆官网、微信公众号平台实名预约。
 
现在正在举办的展览是“向捐赠者致敬——中国美术馆藏捐赠作品展”。展览原定展出至3月28日,因为疫情的原因,开幕3天后就关闭了,直到110天后的5月13日才恢复展出,将展出至6月6日。中国美术馆自建馆以来,在近一个甲子的岁月里,得到了众多美术家与家属、艺术机构和个人的支持及慷慨捐赠。在珍藏的11万件藏品中,有3万余件是以捐赠的形式获得的。这些捐赠,使中国美术馆有了更为完整和丰富的收藏序列。
 
在开放观展的时间段里,工作人员全程全区域值守。在一层中央圆厅内,苏轼、何尊师、黄公望、倪瓒、吴镇、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陈师曾、傅抱石等画家的作品汇聚一堂,其中,苏轼的《潇湘竹石图卷》放置在大厅中间的玻璃柜中,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围观。偶尔有观众之间距离过近,工作人员会立刻上前提醒并让他们保持安全距离。
 
观众:和美好再相遇的感觉太棒了
 
傅女士姐妹俩是最早来到美术馆门前排队的。“捐赠展刚开幕时,我就来过一次,那次看得匆忙,没有尽兴,我就想着有空再来一次。没想到突然暴发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美术馆闭馆,我也只能在家里宅着。最近看到中国美术馆的开馆通知,我立刻就上网预约了。”傅女士还约上了已退休的姐姐。因为目前中国美术馆每日观众限额比较少,只有500人,一开始担心手慢约不上。还好,姐姐约上了开馆首日的倒数第二张票。“感觉像是中奖了,太幸运了。”
 
“因为离家远,我们定了7点起床的闹钟,没想到6点不到就醒了。我们就早早来等着了。我总觉得,能参观美术馆了,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开始恢复正常状态了。虽然我们还戴着口罩,但是我们感受到了精神的愉悦。而且,预约限流的做法和科学严谨的进馆流程,让我感到安心。”傅女士说,“这次展览的规模大,作品精彩。对我这个美术爱好者而言,遇到没有看过的作品、喜欢的风格,我就会非常开心,那种不断与美好相遇的感觉太棒了。”
82岁的李先生,一大早在儿子的陪伴下来到中国美术馆观看展览,遇到自己喜欢的作品就用手机拍下来,说是留着以后再看。“我是中国美术馆的忠实粉丝,以前家就在美术馆附近,常来看展。现在搬家去海淀区了,来一趟坐公交车要1个多小时,来这就没以前那么频繁了。但是遇到好展览,我还是要来看看。”
 
一位8岁小女孩在妈妈的陪伴下看展。最近,她听说中国美术馆开馆了,就央求妈妈带她来,“一天也等不了”。不仅看展,她还让妈妈把她喜欢的作品拍下来,要回家后临摹。小女孩喜欢画国画和水彩,小小年纪已经画得不错,妈妈把手机中的作品向记者展示了几张,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在位于五层的国外捐赠作品展区,一对双胞胎小男孩趴在地上临摹,吸引他们的是德国艺术家彭克捐赠的作品《抽象》。只见他们十分专注,看一眼作品,画几笔,旁边偶有观众走过,或驻足观看他们临摹,却丝毫不影响他们“创作”。他们穿着一模一样的衣服和鞋子,戴着一样的口罩趴在地上作画的样子,也成了展厅里的一道景观。
 
 
讲述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首展背后有110天的思考
 
此次展出的作品可以说是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中的精品。然而,这样的展览因为疫情在展厅内沉寂了110天。恢复开馆,观众们有很多的期待,由于还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预约名额有限,馆内做了大量准备,用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为观众献上美的盛宴。
 
举办此次展览的目的正如展览名称所示,是向捐赠者致敬,向所有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美术作品、向国家捐赠美术作品的捐赠者致敬。
 
中国美术馆接受的最早一批捐赠,始于1961年,被称为岭南画派三杰之一的陈树人的夫人居若文女士捐赠给中国美术馆116件陈树人的代表作品。最近的一批收藏,是接受了熊秉明夫人陆丙安捐赠的熊秉明创作的104件作品。2016年,杨振宁、翁帆夫妇也捐赠了3件熊秉明的雕塑作品,朱奕龙捐赠了10件于右任书法作品。2015年,老舍、胡絜青的四位子女舒济、舒乙、舒雨、舒立将家中所存父母旧藏的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陈师曾、傅抱石等多幅书画作品无偿捐赠中国美术馆。2019年靳尚谊先生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35件代表性作品,使馆藏靳尚谊作品达到74件。他们捐赠的部分作品现在正陈列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厅之中,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此次展出作品中,备受观众关注的《潇湘竹石图卷》是1964年邓拓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的145件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的其中一件,该作品填补了中国美术馆藏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从宋代、元代至明清的空白。而1996年德国收藏家路德维希夫妇捐赠了89件(117幅)国际美术作品,其中包括毕加索、大卫·霍克尼、安迪·沃霍尔、利希藤斯坦、安塞姆·基弗等艺术大家的精品力作,也使中国美术馆真正构建起了典藏欧美现代艺术史的国际性维度。
 
要根据观众需求设计线上展
 
为了让观众在疫情期间也能感受到艺术之美,中国美术馆启动了云展览和云课堂。其中,“五一”期间,推出了云展览“大美劳动者”,在美术馆官网发布两天内,就有约4万人浏览,在学习强国APP上发布以后,有20多万人观看。中国美术馆不久前做的医护题材主题线上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线上展今后是普及美术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途径。由于疫情的缘故,美术馆把展览都转移到了线上。通过举办线上展览,得到了很多建议、反馈,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就感。线上展看的人多、传播得广,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以后要常态化地做线上展,而且要做得更好。过去,做线上展是附带的,现在要把它作为主要展览之一。
 
当然,线上线下展览的区别很大,不是简单移植的问题,它需要研究线上展的特性。现在,观众看线上展,多半用的是屏幕,手机的屏幕很小,那么如何把美术作品展现好?
 
要根据屏幕的特点来设计展览。现在,一个屏幕就是一个展览馆,无论是电视机、电脑,还是手机,线上展要有针对性的设计,要注重放大局部。作品说明的文字不能多,须简明扼要。还要研究观众工作和休息的时间,根据观众的生活节奏来设计线上展。一个线上展,多少件作品合适?什么时间段开展?展出周期多少天?这些细节都要考虑。
 
中国美术馆在疫情期间推出的“云课堂”点击率也很高。比如杨振宁先生谈艺术与科学、余秋雨先生谈中国文化等,这给了很好的启示:云展览、云课堂最好是大师、名家、经典作品,而且即便是大师的演讲,也得是提纲挈领式、凝练了精华的,而不能讲上两三个小时,那就没有人看了。
 
总而言之,要注重展览的广泛性、经典性、时效性。其中,时效性是指两个方面,一个是在什么时间推出什么样的展品、活动,另一个就是对篇幅、时长的控制。
 
把可歌可泣的人民描绘出来
 
这次疫情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灾难。全球都面临着一场巨大的人民战争,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把新冠肺炎病毒这个敌人打败,这是我们努力的共同方向。
 
中国战疫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这个过程,体现了党中央强有力的领导,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体现了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万众一心的凝聚力,还体现了广大医护工作者以及各界人士的奉献精神,这非常了不起,是可以而且必须用艺术的方式来书写的。
 
我们平时经常这样讲:“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现在,史无前例的战疫就发生在我们身上,激荡我们的心,如何把可歌可泣的人民描绘出来,这是摆在所有艺术家面前的重要命题。战疫当中,有深情、有深思、有矛盾、有生命的顽强抗争,充满着人文精神。这正是我们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时刻。目前,中国美术馆正在组织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艺术家来进行战疫主题的美术创作。
 
疫情隔不断交流
 
春节前,我去了意大利,和几个重要博物馆和美术馆的馆长见面,他们很乐意与中国美术馆合作,要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希腊人体雕塑作品带到中国美术馆来,与中国的古代雕塑、现代雕塑进行一个对话展。这项工作因为疫情的原因停下来了。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长写信给我说,可以通过线上展览来推动工作。也就是说,线上展成了艺术界共同认可的一种方式。
 
国际疫情还在持续蔓延,但是中国美术馆和外国美术馆的沟通没有中断。疫情在中国发生的时候,外国的馆长们打电话问候、关心我们的情况,后来,欧洲疫情暴发,我用写信的方式向他们问候,他们很郑重地给我回信。现在,我们已经收到包括法兰西艺术院、意大利艺术研究院、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雕塑院等多家艺术学院、博物馆、美术馆的回信。
 
法兰西艺术院主席让·安哥拉在信中写道:“法国的疫情困境与贵国经受的考验同样严峻。这场疫情的悲痛插曲,将在历史中留下痕迹,这段历史独一无二,同时在全世界发生。全人类前所未有地充分认识到:在这个星球的任何角落里发生的事,都会在全世界产生回响。人与人之间的关注与同情,只会越来越强烈……我们所有人都寄居在一叶脆弱、狭小的扁舟上,我们有义务互相理解、互相协作。因此,我无比强烈地期望中法两国、中法两种文明之间进行更为热烈的、智慧的且互相尊重的交流……”
 
看了以后,我真的感动。人同此心,不分民族、不分国度。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都在同一个点上,我们对于通过文化艺术交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消除彼此之间的不理解的需求和方式也都是一致的。
 
我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最重要的是文化认同。国际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纠纷、不和谐因素,但是全人类都盼望达到和平共处、美美与共的理想境界。无论何时,都要坚持我们的文化立场,用优秀的、有温度的艺术作品与外界交流,增进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联系。
 
记者手记
 
从室内到室外,从展厅一楼到五楼,中国美术馆为广大观众精心准备“向捐赠者致敬——中国美术馆藏捐赠作品展”,以900件作品的规模占据了中国美术馆的全部展陈空间。用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的话来说,就是“展出了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中的精品”。可想而知,这样一场展览对美术界人士和爱好者而言,有多么大的吸引力。
 
疫情期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没有改变。病毒可以让场馆关闭,但不会让艺术停摆。过去的100多天里,一大批“云展览”“云课堂”线上活动给人们的宅家生活送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美的享受。这场疫情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美术馆事业的变革。如果说以前线上展是线下展的有益补充,那么现在,线上线下展览具有了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成为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抓手,“1+1>2”的倍增效应已经凸显。
 
线上,云观展已成为常态。线下,预约制将成为常态。在“云展览”成为国内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标配”的当下,要注意到,有不等于优,多不等于好。一件藏品,如何从“沉睡”在库房到“活化”走进展厅,再到化身全息影像走上云端?一次云展览,如何能够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抓取眼球,让人们心甘情愿地付出碎片时间,之后再心满意足地点赞?如何利用便捷的网络、发达的科技手段,广泛且有效地传播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于美术馆而言,这些都还是崭新的课题。期待在疫情过后,美术馆继续探索、创新产品和服务,为更多人带去美的享受。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