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硬核”手艺让山里姑娘过上好日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5-15  浏览次数:198246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文旅中国 客户端作者:王雪娟青山绿水之地,乡亲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生态乡村游,已成为不少山村乡镇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不过,这座大山里的苗族姑娘还有一项硬核的脱贫手艺做嫁衣。大自然的花鸟鱼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 客户端    作者:王雪娟
 
青山绿水之地,乡亲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生态乡村游,已成为不少山村乡镇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不过,这座大山里的苗族姑娘还有一项“硬核”的脱贫手艺——做嫁衣。大自然的花鸟鱼虫,在她们的巧手中幻化成蓝白两色的衣裳,穿在了城里人的身上。
 
作为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定点帮扶点,泸州市叙永县以非遗为突破口,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留守的苗家妇女纷纷加入叙永县扎染蜡染苗绣专业合作社,用一双双巧手将扎染、蜡染和苗绣等非遗传承起来,也用蓝、白两种至简之色,把脱贫路上的日子染出了斑斓。
 
“四娃妈妈”有了脱贫手艺

讲述人:张开丽
叙永县水尾镇西溪村村民、“叙永扎染”学员
 
最贵的一个作品我卖了将近4000元,而且是卖到了地球的另一边——南半球的墨尔本。
 
那是在2018年举行的首届澳大利亚“四川美食文化节”上,我制作的一张7米长、2.6米宽的青色壁挂扎染布作品,据说惊艳了全场。作品上染制了400多朵形态各异的白色“蜘蛛花”。
 
记得那块布做了14天。我之前都是用小块的布扎染,就想试试做大一点的,还专门到泸州商贸市场买了一块大棉布。制作的时候很麻烦,结扎就花了好几天,完工后熨烫,也要慢慢来。这项手艺就是这样,稍微不小心,可能就前功尽弃了。
 
你可能不信,这手艺我是半路出家学的。3年前,“叙永扎染”开始招生后,驻村干部邢飞在村里一家一户地宣传推广。我听到后就想去试试,毕竟出嫁前绣花的功底还是有的。第一期、第二期培训我都参加了,学得特别认真。当时我心想,这不仅是一门手艺,还可能成为生计来源。
 
毕竟我有4个孩子,最小的儿子还在上幼儿园,最大的女儿读大三了。娃娃们读书需要钱,姑娘大了身上也要揣点钱。村里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了,我是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单指望通过种玉米、挖竹笋、养家禽换钱度日,日子就过得太紧巴了。
 
老师们远道而来,不辞辛劳,用我们能理解的语言和节奏手把手地教学,非常感谢他们。大家敬重的钟茂兰教授还亲自给我们用硬纸板描画了花样,让我们在村寨中传看学习。
 
靠着这门手艺,村民的生活都有了很大改善。我们聚在一起做手工的时候常常聊起,叙永县摩尼镇那边有800多户异地搬迁的村民住进了新小区。他们那里也有一个扎染工坊,听说39岁的古胜容一家曾深陷贫困,2018年搬到新小区后,情况已经全面改观。如今,她下楼就上班——绣花染布,老人看病近了,小孩读书方便了,男人出去打工,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更有滋味了。
 
对我来说,当然希望件件都能卖4000元,不过那样的作品毕竟是个例,我的大部分扎染作品定价在几十元到200元。现在每个月能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贴补家用,比起以前只靠农副产品的收入好太多了,而且还能灵活安排时间。居家就业,陪着孩子们慢慢长大,我心满意足。让我自豪的是,第三期 “叙永扎染”培训班开班的时候,我当上了老师。在群英村,我也手把手地给大家传授技艺,力争把老师教的和自己领会的,毫无保留地教给跟我一样的苗族同胞。
 
几年下来,我的想法也在发生改变。我觉得有必要传承手艺,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不是空话,而是我一直会做下去的事情。
 
这两天,趁着天气好,我赶忙种完玉米,抽空把扎好“疙瘩”的布料加温煮热,层层染色。我跑去跟村上要出去赶集的人说好了,请他们帮忙把客户订的扎染送到15公里外镇上的快递点。小儿子一路上追着我跑,闹着要钱买东西吃,现在凭借这门手艺,手里越来越宽裕,能满足他更多的小愿望了。
 
          
“民间学到的要回报民间”

讲述人:钟茂兰
四川美术学院原工艺美术系主任、服装学院院长
 
“叙永扎染”是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叙永县的精准扶贫项目。我的女儿范文在四川雕塑艺术院工作,她接受厅里指派,负责具体实施文化扶贫的课题调研和项目实施。
 
 
走出大山办展览,钟茂兰开心地与叙永枧槽苗族村民及其作品合影。 
 
2017年,肩负助力文化扶贫的使命,有着一身艺术细胞的女儿来到叙永。一番调研后,她发现自己的雕塑专业优势竟无用武之地。回到家,她把村里的情况说给我听。我曾在农村搞过教学实践,清楚农村的具体情况。听完她的话,我给她出了主意,提出了这项“解决方案”——做扎染。
 
我对扎染颇有研究,也是在农村学的,后曾在国内多地和日本开展过扎染的教学和实践。四川的扎染手工艺又称“蜀缬”,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有着特有的针法,在图案设计上较容易结合边城叙永的民族特色,加之扎染艺术易制作等特点,能同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范文把这个想法转达给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后,得到了认同和赞许。
 
我也想参与这个项目,跟着一起去。把想法跟老伴儿一说,他也赞同。我们全家都是做艺术工作的,对于范文做的事情我们特别支持。国家培养了我们,民间滋养了我们,尽管已经“老朽”,总想着再贡献一点力量,为农村脱贫做点事情。
 
想法提出一个月后,首期扎染艺术培训班就在叙永水尾镇西溪村办起来了。我记得那天是2017年10月10日。
 
开班前,那真是风尘仆仆,我到今天还记忆犹新。当时,范文带着82岁的我,还有她84岁的父亲,以及68岁的钟更生、何渝苹两位教师,坐了7个小时的汽车,才从成都赶到西溪村。
 
一开始,没几个村民愿意来学习。
 
“不去,家里的地没人管!”
“我要赶去挖笋子!”
“这个能赚钱?”
 
村民们多是这样的反应,报名情况不佳。驻村干部邢飞一家家去动员。
 
第一天,只有6名学员。范文作为发起人,非常失落。我却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因为我太了解农村了,早有思想准备。
 
第一堂课,凭借多年在高校和乡野的教学经验,我决定先教夹染法,因为这种手法容易上手,能让村民快速找到成就感、获得感。几位村民淳朴善良又热情,上课的时候,她们就十分专注地望着你,跟校园的大学生完全不一样的求学状态。她们太投入了,会拿着纸笔、贴着玻璃描画橱窗里的花样。
 
果不其然,第一堂课后,走进课堂的村民多了起来。
 
第一期的培训之后,我又参加了一期培训。这期培训的一个小插曲,我至今难忘。那天晚上,上课时突然停电了,学员们就围着电筒的灯光,专注地听陈伟老师授课。可见她们是多么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啊!那一刻,她们眼里的光芒,比任何时候都要闪亮。
 
2019年7月,第五期扎染培训班学员在停电的情况下坚持学习。
 
自2017年10月以来,“叙永扎染”已先后举办了5期培训班,对叙永县6个乡镇12个村热爱民间艺术的200余名村民进行了培训。她们中间,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9岁,每个村民我都记得、都保持联系。只要学员有展览、义卖等活动,我都尽量去现场,看看大家,同时也发动我的家人和艺术家朋友为她们“扎场子”。我愿意听她们说家长里短,特别是听到她们说学到了手艺、日子越来越好,我就感到特别幸福。
 
经常有人问我:“80多岁了,为啥还要这么劳累?”我说,我的手艺是从民间学来的,我至今忘不了几十年前在贵州学习时与当地妇女结下的深厚情谊,我从民间学到的一定要回报民间。

故事才刚刚开始

讲述人:范文
四川雕塑艺术院教授、雕塑家
 
学员经常给我打电话,有时候是专业方面的求助,更多的时候仅仅是闲话家常。几年下来,我们成了朋友。
 
技术学到了手,还远远不够。为帮助学员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跟上新时代,在第二次“扎染培训”结束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就安排乡亲们到成都“宽窄巷子”观摩学习。随后,我带着几个村选出的文化能人,先后前往四川自贡丁丁扎染艺术馆、自贡扎染厂、蒲江明月国际陶艺村、崇州道明竹艺村等地,近距离感受乡村振兴大潮中先进地区农村的发展面貌,“扶智”“扶志”两全其美。
 
通过学习、反思、实践,“叙永扎染”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为推向市场奠定了基础。比如,其主打的“生态自然”牌,选的是百分之百的全天然棉布,用的是天然植物和矿物染料,同时设计糅合苗族的蜡染、刺绣、麻编等民族艺术,风格独特。此外,产品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将扎染工艺与保健结合,制造具有安神、安眠、提神等功效的抱枕、颈枕、床上用品等。
 
村民们创作的这些作品,走进了四川博物院、四川省图书馆、叙永县摩尼镇人民法庭,以及高速公路的休息站等地。我很感动,这项事业在进行过程中,得到了太多热心人的帮助和支持,让这蓝、白的至简之色,在不同场合开出了至繁之美。
 
几年下来,我能叫出每一个手艺人的名字,知道每个人的手工特点和家庭状况,知道各个乡镇和村落之间的渊源,甚至知道谁跟谁有“小矛盾”。乡亲们成了我永远的牵挂。
 
这些年我也竭力奔走,用艺术家的身份倡导社会各界参与精准扶贫。我一路带着“叙永扎染”在各类扶贫义卖和展览中露面。那次“开门红”最难忘怀。2017年12月,首次参展义卖的131幅贫困村青少年绘画(扎染)作品,半小时内认购率超过80%,超过2000人次观展。随后,“叙永扎染”频频亮相,并获得市场认可。走向市场的这两年,“叙永扎染”工艺品展销成果丰硕,收益合计突破10万元。
 
2018年11月28日,我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领导一起见证了叙永县文化扶贫扎染项目推进领导小组的成立。叙永县扎染蜡染苗绣专合社随后也成立了,“叙永扎染”有了对外统一走市场的主体。引入品牌打造理念,我们还设计并注册了“叙永扎染”的品牌logo。
 
一步步走来,有时无奈,比如悉心培养了几年的带头人,突然由于变故,决定放弃扎染;有时感慨,比如群英村的邹洪英大妈,家庭突遭变故,却乐观如故,并在扎染中展现出对图案特有的天赋;有时惊喜,看到更多年轻人自发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用网络和设计的力量为山乡脱贫赋能。
 
这不,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驻村干部薛健伟正忙着筹划给村民们的扎染制作视频,帮助他们在网络上传播、销售,与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销售模式也搭建完成了。
 
新冠肺炎疫情平稳后,我第一时间去了趟叙永。学员们争相邀请我去家里做客。4月底,我去了叙永县摩尼镇黑尼村七社的陶光珍家,她开心地张罗晚餐,她说,2019年靠着农闲时做扎染,赚了4000多元。这对于一个农家来说,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陶家四世同堂的大家族无比热情,把我当做贵客和亲人,捧上了老腊肉和自家酿的米酒。握着90多岁爷爷的手,看着他的孙辈们在院坝里吹笙、跳舞,我的心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平静和充实。
 
 
记者手记
 
回顾山乡的巨变,正像是一幅白布上逐渐渲染出美丽花纹的过程。2014年实施精准扶贫之初,叙永县有90个贫困村,2.36万户、9.7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5.9%。据叙永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穆岚介绍,从2015年开始,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先后投入8953.32万元,帮助叙永县脱贫,文物、公共文化、非遗、旅游等多点开花。一轮又一轮资金、项目的支持,一拨又一拨扶贫干部和乡亲们的接力奋斗,战果喜人:叙永县全县已成功减贫9.6万余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5%。
 
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一门非遗技艺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改观?“叙永扎染”项目为大山里的苗乡妇女提供了过上好日子的新可能。叙永枧槽乡群英村村长韩启明提着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看望困难群众时,都不忘说一句:“这些东西都是扎染蜡染苗绣工坊的扶贫资金买的哦!”
 
对文化底蕴深厚的贫困地区来说,通过非遗助力扶贫,不管从非遗传承的角度还是扶贫效益的角度,都是可以优先选择的脱贫新路径。不过,要把非遗变成脱贫的稳定生产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需要进行更多探索。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脱贫攻坚持续发力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手工艺要与广阔市场密切对接,进一步培养人才、融合现代设计、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才能让非遗助力扶贫的效应更强劲更持续。
 
勤劳的人不受穷,大山里,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越来越多、越来越动听。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祝愿大山里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