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民生 » 正文

贵州赤水市:两支队伍合力 助推“赤货出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5-14  浏览次数:177412
核心提示:  红色圣地 丹青赤水系列报道之三十九  贵州赤水市:两支队伍合力 助推赤货出山  赤水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战略,以优质资源禀赋为依托,推动一二三产全链条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红色圣地  丹青赤水系列报道之三十九

  
贵州赤水市:两支队伍合力 助推“赤货出山”


  赤水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战略,以优质资源禀赋为依托,推动一二三产全链条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脱贫之路。近年来,赤水市大力实施十万亩金钗石斛、百万亩商品竹林、千万羽乌骨鸡、三万亩生态水产和万亩花卉苗木的农业“十百千万”工程,围绕“竹、药、醋、鸡、酒”五大特色,发展壮大以纸制品、特色食品药品、家具制造、竹集成材为重点的“四大产业”。此前,受制于市场渠道不畅、市场售价较低、物流运输困难等因素,赤水农特产品一度处于没品牌、没价格、没市场的窘境。以竹笋为例,竹农平均每斤冬笋售价不到5元,极大地影响了竹农采挖竹笋的积极性。2018年赤水冬笋实际采挖销售仅100万斤,资源利用率仅为6.25%,九成以上的“金疙瘩”烂在了土里。如何让赤水更多更好的农特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城市,写好“赤货出山”这篇大文章,成了当地干部群众一同探讨的课题。为了破解产销对接工作的瓶颈,赤水通过“提供一套技术保障、打造一支队伍促销、凝聚一股产销合力”的工作机制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了既要生态又要生财。



  提供一套技术保障,做大“赤货”规模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赤水市委市政府依托资源禀赋,找准比较优势,培育农技队伍发挥“三式”作用,做大做强农业“十百千万”产业。一是清单式服务。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群体,分别征求、收集、梳理出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低效作物调减、生猪生产、家禽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技术服务需求清单,按需下派干部开展指导服务。二是网格化服务。印发农技干部技术帮扶实施方案,把服务区域的工作成效作为包保干部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安排77名农技干部,组建5个工作专班,以分片包保、划定网格形式,定人定点指导帮扶,切实把生产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生产一线。三是管家式服务。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项目复工复产帮扶机制,派驻农技干部与企业(项目)建立点对点联系机制,个性化辅导企业(项目)制定“一企一策”复工复产方案,协调解决员工缺口、防疫物资缺口。2020年,市乡两级农技干部已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1500余人次,服务群众(企业、项目)8000余人次。在这些产业的带动下,赤水每个农户都有两至三个主导产业支撑,而且每个产业都有2家以上龙头企业带动,逐步实现家家都有特色产业、户户都有增收门路、人人都有就业渠道。赤水通过全市农技队伍切实提供技术保障,构筑起全链条、全融合的绿色扶贫产业体系,通过链条化、融合化推进一二三产,赤水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带动农民稳定脱贫的金山银山。



  打造一支队伍促销,做强“赤货”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搞好产业扶贫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精准产销,赤水紧紧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抓住产销对接这个关键,建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队伍的销售队伍,狠抓产销对接。一是政府统筹推。政府通过统一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组织参展参会、搭建展销平台等方式,主导推动产销对接,全市建成冷库容积达46208立方米,建设产品销售中心12000平米,农村宽带接入能力4M用户覆盖比例达100%,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100%,打通县乡村三级物流通道,组织企业参展参会近20次,做好产销对接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基础设施保障。上海援黔干部充分发挥东西协作纽带作用,通过职能部门多次对接,竹笋从农户到企业再到上海市场终端的产销链条实现无缝对接,从10月25日第一批冬笋亮明赤水品牌走到上海以来,短短三个月时间,赤水向上海销售冬笋就达100万斤以上,超过以往全年的总量,到今年春节售往上海的赤水冬笋达360万斤以上,市场销售额至少9000万元,竹笋收购价从往年每斤不到5元上涨到近15元。在打通入沪渠道后,赤水春笋、晒醋、乌骨鸡、矿泉水等农特产品逐步涌入上海市场乃至全国各地,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不断增收致富,竹农直接收益达5000万元以上。组织挂帮干部与电商平台一对一反馈沟通的机制,精准帮助建档立卡农户销售产品。二是企业联动抓。龙头企业在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指引下,集聚“园区”集约发展,不断延长产业的链条,融合化推进一二三产,培育了纸制品、竹木家具、特色食品药品、竹集成材“四大工业产业”,让农民生产出的农特产品变为工业原料、变成了工业产品、旅游商品,农民成为了工业“第一车间”的产业工人,提高了农特产品的附加值。以竹产业为例,该市大力引导群众种竹造竹,现拥有竹林132.8万亩,依托龙头企业贵州泰盛纸业引进投资建设纸制品产业园,实现了从杂竹到纸浆、纸板、成品纸加工的全链条发展,赤水18万农民仅靠伐竹卖竹,就可实现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工业园区还解决了2万余人的就业。打造贵州省名牌产品15个、贵州省著名商标6个、有机产品认证14件、注册商标1703件,赤水晒醋、赤水金钗石斛、赤水乌骨鸡、赤水楠竹笋、赤水龙眼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三是社会组织抓。赤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青年志愿者协会、义工协会等联合开展“情满赤水·公益助农”志愿服务行动,通过线上点单、系统下单、志愿接单配送的方式,社会组织、电商队伍利用丰富的“线上业态”和新媒体营销,赤水市在战疫中为农产品走出去探出了新路子。赤水市宝源乡“花之谷”鲜花种植基地受今年疫情影响,鲜花严重滞销,志愿者通过线上销售帮助该基地解决销售燃眉之急。仅2月17日、18日短短两天时间,就帮助该基地销售非洲菊鲜花1112束2万支,销售收入1.1万元。



  凝聚一股产销合力,做准“赤货”出山

  赤水市着力打造“以产促销、以销定产、产销融合”的现代产销之路,2020年1-3月,赤水市完成网络零售额3226.06万元,县域第一方阵排第4位;同比增速109.5%,县域第一方阵排第1位。一是以产促销。销售队伍根据现有产品,制定销售计划,创新营销手段,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契机,充分发挥“线上”产销对接平台作用,加大产销对接工作力度,助力“赤货出山”。今年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扶贫助农公益服务活动,解决了15万枝鲜花等农特产品的滞销难题;通过“京东”省级扶贫馆一键代发,帮助销售绿壳鸡蛋近10万枚;在上海援黔干部的帮助下,赤水市联合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在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网络直播平台开展“战疫助农·县长来了”的直播活动,助推赤水优质农特产品销售,在3个小时的直播中,网络总观看量达380余万次,带动赤水春笋、腊肉、晒醋等农特产品销售达4.7万单,销售额达196万余元。二是以销定产。全力打造产销对接大数据应用中心、智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配送中心三大产销服务平台,将大数据应用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农产品进行定向采购、批发和配送。补齐了赤水缺少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这一短板,形成以销定产、产销结合的订单化农业。通过大数据应用中心,用科技振兴农业,可以清晰掌控全市农产品市场供需周期、产品种类、品质及溯源信息,为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提供信息发布、生产技术指导、渠道推荐等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撑,为稳定农产品物价提供有力保障。三是产销融合。用好“产业扶贫”这一脱贫利器,必须在选准产业、找准市场上下功夫。在大面积、大规模推广扶贫产业的同时,赤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合理的供需区间内,加强销售市场对接,做到“精准产销”,通过凝聚产销合力,充分发挥“线下+线上”产销对接平台作用,开展农特产品采摘(出厂)、分拣、运输、销售等环节的一条龙服务,构建产区和销区稳定对接模式,发展一对一供应关系,最大程度发挥资金和资源效益,实现扶贫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助推脱贫攻坚。2019年,赤水市农产品产销对接实现4.01亿元,同比增长124%。(宋友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