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头条 » 正文

现场云端,两大美术名馆“掌门人”这样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4-14  浏览次数:232042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周洋过去的两个多月,不少行业停摆,人们的文化生活转到了云端。如今疫情向好,各行各业结合实际,有序复工复产,熟悉的生活节奏在回归,安静的城市在苏醒。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地方省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周洋
 
 过去的两个多月,不少行业停摆,人们的文化生活转到了云端。如今疫情向好,各行各业结合实际,有序复工复产,熟悉的生活节奏在回归,安静的城市在苏醒。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地方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疫情较轻地区的一些美术馆开门迎客了。当观众从云端回到现场,美术馆怎么看?
 

复工单位:广东美术馆
开放日:3月19日
讲述人:王绍强  广东美术馆馆长

“线上线下,都把真善美呈现给大家”
 
 疫情还没完全结束,开春后广州又细雨绵绵,但来到我们广东美术馆看展的观众热情还是挺高的。3月19日恢复开馆第一天,有150余人前来参观,接近我们的预期。
 
 很多观众想要补看落下的展览,所以一看到开馆的消息,就预约前来。原本,我们馆想在春节期间为市民呈现四个大展和丰富的公教活动,但这次疫情蔓延速度快、病毒传染性强,为了避免公众在公共空间聚集,我们在春节期间闭馆了。
 
 如今复工了,观众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预约或现场登记资料两种方式进馆。总体来看,通过预约和现场登记进馆的人数大致持平。周末线上预约的人数多一些,工作日则现场登记进馆的人更多。 
 
 疫情发生以来,我们一直把防控工作放在第一位。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及流动情况的排查报备、体温检测、场所环境卫生、清洁消毒、防护物资配备、防控知识培训和宣传等防控举措都是必须的,同时,还要保证各种应急措施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为公众安全观展提供保障。
 
 回想闭馆的这些日子,疫情一直在倒逼我们重新思考美术馆的学术构建和传播方式。这次疫情期间,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凸显出来,这也引领我们思考数字化和智慧化美术馆的建设。闭馆期间,我们并没有停止工作,而是紧张地准备虚拟展厅的上线,同时也通过网络推出了大量线上展览和疫情相关的文章,为支援疫情发声。
 
 通过虚拟展厅,观众足不出户,即可随时随地回顾、欣赏、品读优秀展览和作品。目前,我们的虚拟展厅总浏览量已达近100万次。“花语@春风——广东美术馆迎春花木主题特展”“边界的自觉”“西游南行——丁立人个展”这3个展览的虚拟展厅参观人数还在攀升。
 
 线下展览重启的此刻,线上线下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观展体验,成为摆在面前的新课题。线上展览是否能将线下展览的亮点、关键内容“抓取”出来,通过更具视觉冲击力的呈现形式,让观众通过手机屏幕就能获得生动的“云体验”?线下展览也是如此,可以通过采用更多的科技展陈手段,如3D、全息、VR/AR等数字技术,将线上内容移植到线下,带来更多富有互动感的体验。 
 
 观众们和春天一起如约而至,他们对艺术的热爱,让我们体会到美术馆人不能忘记自己的担当和使命。不管怎样,都要尽力把真善美呈现给大家。
 
 
讲述人:冯女士  广州市民

“没来得及买花,看展弥补遗憾”
 
我在文化公司工作,平时就喜欢到美术馆、博物馆看展览。女儿喜欢画画,我平时经常带着她一起去。疫情发生后,文化场馆都闭馆了,之前想看的好几个展览也没有机会看了。现在,疫情有所好转,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广东美术馆开馆的消息之后,就马上在线预约了。
 
这段时间,我发现很多场馆都增加了“线上观展”服务。我们上报健康情况要用穗康码,现在进入文化场馆也可以通过线上预约,我觉得这种形式很方便。美术馆公众号里把预约过程写得很清晰,根据指引操作,很快就预约成功了。
 
疫情还没完全结束,我也还不敢松懈。看展这天,我自己驾车到场,戴口罩是必须的,我们还随身携带了免洗洗手液。
 
走到美术馆门口,同样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亲切地和我们打招呼。消毒、测体温、登记,出示身份证、预约信息和穗康码。虽然这一套流程下来需要不少时间,但我觉得正是因为美术馆这一系列“复杂”的措施以及工作人员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才让我感到安全感倍增。进入展厅后,能看到工作人员会主动疏散一些聚集的观众。场馆内也放置了免洗洗手液供观众使用,这些举措很体贴。
 
我和女儿看了展览“花语@春风”。这个展览中有很多与花有关的绘画作品。广东本来就有迎春逛花市的习惯,今年由于各种原因,我家里没有来得及买花,现在在美术馆看到这么多关于花的作品,算是弥补了这个遗憾。
 
展出的作品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些岭南画派大家的画作,比如陈树人和方人定的作品。女儿最喜欢的是一个叫《飞鸟集》的互动装置作品。“我走到哪,小鸟也会跟着我飞到哪,太神奇了。”女儿觉得很新鲜。这个作品营造出了宋代花鸟画意境的影像,结合了数字化技术,能够感应到观众所在的位置,进而进行现场互动。在现场体验的感觉真好。
 

复工单位:关山月美术馆
开放日:3月24日
讲述人:陈湘波 关山月美术馆馆长

“‘点餐式’服务已来”
 
 关山月美术馆是3月24日恢复开放的。我心里还是蛮高兴的,这说明战“疫”进入了新阶段,我们的生活、工作在慢慢回到正轨。
 
受疫情影响,众多场馆都按下了“暂停键”。这段时间里,人们通过视频社交、视频娱乐、“云观展”等方式,打发单调的封闭时光。这些数字化手段消除了空间的局限,不知不觉中改变着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每年春节期间,关山月美术馆都会围绕这个重要节庆策划一些展览。今年我们策划了“时代繁花——馆藏关山月花鸟画特展”“文脉传薪——2019年中国写意油画学派作品年展”,还有深圳本土优秀艺术家的一些展览,希望能够给市民带来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因为疫情出现,美术馆闭馆了,但是我们坚持以严谨的学术研究结合数字技术,推出了“在家看展”系列活动,市民通过美术馆公众号和订阅号,运用移动端可以在线上看到我们的展览。此外,我们还推出了“空中艺谈”线上直播系列活动,通过多样化的云上展览和活动,同疫情期间宅在家里的观众分享艺术快乐。
 
为了落实深圳市关于落实分区分级防控措施科学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要求,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我们决定复工开馆。我们成立了专门的疫情防控小组,制定明确的恢复开馆方案,包括整个馆每天的安全消毒、最高接待人次限制、防疫物资购置等,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恢复开馆后,虽然每天都有观众预约看展,但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还是周末人数居多,且以中青年艺术爱好者为主。记得在恢复开展第3天的时候,我在展厅里看到一位深圳市退休的老画家。他是美术馆的常客,两个多月没见,能再次在美术馆碰到,我还是很开心的。
 
“你们终于开馆了!美术馆可是我创作灵感的激发地。宅在家里的时候,我就一直关注各种线上展览,想着什么时候开馆再来现场好好看看呢。”这位老艺术家打开了他的手机,给我看这两个多月里他创作的作品,其中有速写,也有水墨画,一共30余幅。作为一名已经退休的文艺工作者,在疫情期间仍然笔耕不辍,用画笔创作了一批像战“疫”日记一样的艺术作品,老画家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看到这些,我的心里很有触动。
 
10多年前,关山月美术馆就致力打造数字美术馆。最早是从画库的收藏系统和图书的管理系统开始的。后来,我们不断深化数字平台建设,推出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平台以及360度虚拟展厅,但并没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影响不像现在这么大。2017年,我们馆启动“数字美术馆”项目,项目已列入深圳市“十三五”规划。这次疫情让我们发现了线上艺术展的独特优势,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思索:“云观展”的普及,是否能为更精准的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比如,通过数字虚拟展陈收集观众反馈,并对这些反馈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线下策展提供参考,最终可以为观众提供“点餐”式服务。
 
未来,关山月美术馆将有计划对藏品进行深度的数字化开发,并配合专家讲解和公共教育服务,为市民提供更好的观展体验。
 

讲述人:苏西 深圳市民

“下周继续来美术馆‘充电’”
 
我是设计专业毕业的,看展览是我的爱好。平时一有时间,我就会去各种美术文化场馆参观游览。我经营着一家书店,地板和墙纸都是我自己贴置的,里面有很多装饰和设计的灵感,就来源于我看过的展览。可以说,参观美术馆是我每周都会进行的一项文化艺术活动,关山月美术馆就是我经常会“打卡”的地点。
 
今年因为疫情,很多文化场所都闭馆了,大家只能宅在家里。网络直播、公众号等在线平台,成了我观展、了解艺术资讯的主要渠道。
 
线上美术平台的发展,为看展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艺术体验,但是线下展览的那种现场感、空间氛围等体验也是不可替代的,我一直期待着什么时候能再去现场观看。
 
3月23日,关山月美术馆的微信公众公号上发出了恢复开馆的通知,当时我兴奋极了,特别是看到开馆后的展览里,还有我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于是,我赶紧看了看日程,把看展的日子安排上。
 
因为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恢复开馆后的美术馆在此期间制定了参观人数的限定,上午、下午各80人,所以我去参观的这天人并不是很多。
 
美术馆现场的防控设施蛮齐全的,除了常规的红外线测温仪、消毒站等,还特别在入口地上铺设了消毒地毯,以便进到展厅时对观众的鞋子做一次消毒,这个措施非常新颖也很贴心。
 
进馆后,我就直奔“文脉传薪——2019中国写意油画学派作品年展”。
 
明快的色彩,写意的画风,灵动的笔触……感觉整个展厅都充满着春天的韵律。“文脉传薪——中国写意油画学派作品年展”已经连续举办好几年了,我一直在关注。这次展览中的很多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范迪安先生的《春天的原野》、戴士和先生的《扫地僧》等。这些作品大多是艺术家近期创作的。
 
作为中国艺术传统的重要特征,写意包含着人与自然、自我与世界的交融。近年来,很多油画家重视在文化精神层面弘扬传统,从展出的这些“写意油画”作品中,就可以感受到融铸于其间的中国文人画精神。
 
每次看展,我都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这回,又是一直待到了工作人员下班的时间才离开,好想多呆一会啊。
 
美术馆就像充电站一样,看完展览,走出美术馆,我觉得整个人都更加有活力。下周我要继续来这里“充电”!
 
 
记者手记
 
在这段“闭关修炼”的日子里,人们重新审视了过往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新的期待。美术馆的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凸显。
 
美术馆作为视觉艺术博物馆,是公众的精神文化家园,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也是不可或缺的社会美育场域。疫情之前,平时到美术馆参观、学习、体验,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疫情之下,美术馆突然按下“暂停键”、美术资源搬上云端,但是大大小小的屏幕上的体验“终觉浅”,难怪一些观众在接受采访时感慨,线下的艺术大餐终于回来了。在观众陆续回到现场的此刻,线上线下展览的内容、形式更好协同,通过“点餐”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艺术欣赏和美术教育的需求,将成为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提供服务的重要方向。
 
此外,我此次采访的另一个感受是,人们对美术的态度有了一些微妙的改变,大家更加珍惜与它们亲密接触的机会了。其实,那一幅幅画作,一直安安静静地在那里,需要我们留出时间用心看用心品味,就能读出千言万语。最珍贵的东西,看上去也最平常。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