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头条 » 正文

文旅复工心情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3-31  浏览次数:177251
核心提示: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杜洁芳 黄国勇我们迎来了一位特殊读者复工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图书馆复工时间:2020年3月17日讲述人:温州市图书馆读者服务部主任王聪聪镜头:喂,您好,请问是温图吗?您好,我是温州
 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杜洁芳 黄国勇
 
我们迎来了一位特殊读者
 
复工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图书馆
复工时间:2020年3月17日
讲述人:温州市图书馆读者服务部主任王聪聪
 
镜头:
“喂,您好,请问是温图吗?”
“您好,我是温州市图书馆,请问您有什么需求吗?”
“明天开馆,我想去还书,可是我是位残障人士。”
“您的情况我记下了,汇报领导后,马上回复您”……
 
3月17日恢复开馆前一天,我们的读者热线就响起来了。寂静了两个多月的办公电话突然“复工”,让我们觉得惊喜又亲切。
对我们来说,疫情接近尾声时的这次开馆,压力非常大。我所在的部门直接服务读者,开馆后的阅览区域也由我们负责。如果有突发的情况怎么办?可能发生什么?如何应对?我一遍遍问自己。一旦新冠病毒被带进图书馆,那么前期所做的一切防疫措施都将前功尽弃,图书馆会再次闭馆。我的大脑一直紧绷着,连睡眠都受到了影响。家人告诉我要放松,可是开馆在即,我怎么也放松不下来。
 
开馆当天,我们早早到馆就位,开窗通风、对所有设施进行消毒,在入口处安排消毒、测温。一切准备妥当,就开始迎接首日首批读者。8点是读者进馆时间。虽然我不负责入口处检疫,但在办公室也坐不住,忍不住去入口处看看。看着读者前后间隔一米排着长队入馆,我稍微安心了些。馆长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走了出来,询问读者对防疫措施满不满意。
 
此次开馆只开放了阅览区域。为了提高服务的精准度,我们又将阅览区域分ABCD区,分别派专人值守,负责为每个区域的读者提供防疫等方面的帮助。戴口罩,这是对读者提出的最关键的要求之一。因为在馆时间长,有读者会不经意地摘下口罩。这时候,每个区域的负责人就会上前提醒。借阅完毕,书籍不能放回原处,而需要放到指定的地方,以备统一消毒,这也是与以往不同的措施。
 
开馆第一天就这样在忐忑中度过。那心情,如同小时候准备考试的心情一样。我和同事们都清楚,现阶段必须把防疫措施做到位,才是对读者负责,读者也才会相信我们。紧接着,第二天、第三天,我们每个人都是以战“疫”的状态来做好消杀、迎接读者,接受他们的检验。
 
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我们开放的区域扩大了。3月30日,7楼古籍地方文献区、黎明西路老年分馆一、二楼,汽车图书馆也向读者开放了。我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馆就能以更好的状态全面开放,迎来更多读者! 
 
“图书馆是我唯一不犹豫的选择”
讲述人:李志铭(残障人士、读者)
 
3月16日,我在网上看到了温州市图书馆开馆的通知。太好了!在手里搁了两个月的书终于可以还上了。
 
作为图书馆的“常客”,这么长时间没去,心里着实痒痒。可是看通知说,无障碍通道还未开放,这可怎么办?我自己嘟囔着,一旁的老伴听见了,说:“给他们打个电话问问呀。”随后,我就拨通了图书馆的电话,那边很快有人接听了。我把我的特殊情况和馆里讲了讲,他们态度非常好,记录下来后很快就给了回复:预约后到馆门口,会有工作人员帮我。
 
这天是个阴天,有些冷。女儿听说我要出门去图书馆,从杭州给我打来电话,嘱咐半天,戴口罩、眼镜、帽子,穿多点……我像个听话的孩子一一应允,坐上平日出门用的代步车。因为我家离图书馆不远,平日里我也是独立前往。2公里路程,没几分钟就到了。
到了图书馆门口,保安和一位工作人员看到我,非常热情地过来问候。我说,我是昨天预约过的读者,因为身体不方便,所以没法来还书。他们说,把书给他们就可以了。还问我,需不需要再借一本?
 
其实,隔了两个多月没来,还真想再借本电脑方面的书,可是无障碍通道没有开放,特殊时期,我也不再想麻烦工作人员,所以说:不借了,下次再来。
 
我60多岁了,年轻时就喜欢鼓捣电脑和各种电器,可上学时根本没学过和电脑有关的课程,只好自学。记得30年前温州市第一家数码广场开门时,我排队去买了一台奔腾2电脑。现在已经是老古董了,可在当时,那是代表潮流的新鲜东西啊。那时候,电脑的所有操作和原理,我都是从书上学来的,不会就去查,去琢磨,终有一天会弄明白。在图书馆,我借阅最多的书就是电脑类书籍了。我这个人比较乐观和执着,只要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学电脑、用手机都是这样,就连我女儿遇到一些技术问题都找我帮她解答。别看我人老了,但是不服输的劲头一直没有老。我还要学习,一定会再来借书的。
 
而且,对我们残障人士来说,在这种时候能得到图书馆这么周到的服务,心里感觉特别温暖。由于腿脚不方便,去哪里我都得多思量,只有家附近的这个图书馆是我唯一不需要犹豫的场所。就算我独自前往,家人也一点都不担心。再加上图书馆对我们残障人士有特别的照顾,我当然更愿意多多光顾了。
 
“就像看见久别重逢的亲人”
 
复工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文化馆
复工时间:2020年3月6日
讲述人:武平县文化馆馆长邹丽玲
 
恢复开馆那天,我顾不上被窝里两个孩子的哭闹,提前赶往综合活动中心。一路上,思绪万千,从事群文工作10多年来的春节假期情景历历在目。
 
以往,每年春节都是扎在排练场里度过,而今年,对于我和许多文艺爱好者来说,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春节前,县里各乡村紧锣密鼓地准备一年一度的“农家欢・村村乐”乡村春晚。我们每天早出晚归,指导爱好者排练节目。
 
可疫情来了,1月24日闭馆,所有活动取消。乡亲们的心立刻凉了下来,有些文艺团队的服装道具也只好锁在了活动中心。
 
唉!白白准备那么多节目。无奈、失落、沮丧、烦闷,每每接到群众的来电或微信,我心里都很不是滋味。
 
怎么办?经过策划,我们通过网络平台发出倡议,号召爱好者们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作防控疫情文艺作品,制作成小节目、短视频,通过广播、自媒体,开展“非接触式”群众宣传,助力疫情阻击战;动员各家各户将准备上村晚的节目录制成小视频,通过网络互动分享,以别开生面的形式“闹”村晚;发动群众开展普及防疫知识线上问答;开通“文化慕课”,上线400门课程,涵盖绘画、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建筑等多个门类。
 
一时间,许多家庭的锅碗瓢盆都成了乐器道具,大家跃跃欲试,微信群、朋友圈几乎天天都有新作品,诙谐逗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表演,推开了人们的一扇心门,扫去了疫情带来的阴霾。
 
想起这儿,我心里热腾腾的,更加快了脚步。大老远,我就看见酷爱文艺的兰阿姨等在门口,连口罩也没戴。她看到我,就像看见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迎上前来。
 
“馆长,好久不见,听说要开馆,我昨晚一晚上都没睡好呢。”
 
“兰阿姨,别急,先把口罩戴好。来,我帮你测体温,做个登记。”
 
“哎呀,激动起来什么都忘了。”
 
兰阿姨是个有名的“船艄婆”,每年春节都要走村串户去表演非遗项目客家船灯。今年可把她给憋坏了!今天她早早地来到活动中心,就是想摸摸看看放在这里的船灯,拿起船桨摇一摇。
 
开馆第一天,综合活动中心就迎来了28位文艺爱好者。在馆员的组织下,大家分批来到排练厅,有的用客家船灯表演形式,自编防疫船灯曲,有的排练防疫主题歌舞节目。
热情有序的服务,看来大家是满意的。有人特别点赞说:“文化人就是不一样!”复工以后马上就得到了来自群众的认可,我心里乐滋滋的。
 
“出门前还是精心打扮了一番”
讲述人:朱丽萍
 
农民、文艺志愿者终于可以见面了,终于可以排练了,终于可以摸摸船灯了……宅了这么久之后,过年的心情居然回来了!因为文化馆开馆了,通知我们可以排练了。
我赶紧约好兰姐、曾叔。虽然要戴口罩,我出门前还是精心打扮了一番,感觉就像要参加一场很重要的演出似的。
我蹬着车,向文化馆冲去。远远地,望见邹馆长和兰姐在聊天。那一瞬间,眼前闪过好多画面。我仿佛回到了7年前,与邹馆长第一次见面;仿佛回到13年前,第一次上台演“船艄婆”;仿佛回到小时候,在村里追着客家船灯跑……
 
如果没有客家船灯、没有邹馆长、没有文化馆,现在我也许依然是个普普通通的农妇。
 
客家船灯是我们客家传统民俗表演,在正月和节庆的时候演出。小时候,每次村里闹船灯时,我都在后面跟着船跑,优美的旋律、清脆的唱腔、诙谐幽默的艄公,特别是俊俏的稍婆,我真是羡慕。时常在嘴里哼着那小调,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表演。
 
2007年的元宵节,娘家万安镇下镇村在闹船灯时,演稍婆的人却跑去打工了,演出负责人是我哥,他知道我喜欢船灯,叫我去救急。我和艄公匆忙排练,上台却配合很好,演出很成功,儿时的梦想再次发了芽。第二年我和一些爱好者组成了民间文艺队,虽然只能在乡村演,也很满足。
 
2013年的一天,镇上的宣传委员带着两个女同志来看我们排练,介绍说是县文化馆的老师,其中一位年轻的是邹馆长,来看我们的节目,如果表演好,就可以到县城表演。
 
“老腔老调要唱出新意,舞姿、唱词也要有时代感,欢迎来我们馆多参加培训。”那天邹馆长提的建议至今言犹在耳,让我们茅塞顿开,感觉进入了表演的新世界。在文化馆的精心指导提高下,节目被选上了。随着演出水平提高,演出机会越来越多,后来,我和小伙伴成立了武平侃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表演客家船灯、客家山歌、龙灯、舞狮、客家锣鼓等非遗项目。
 
今年春节前,我和伙伴们排了不少节目,筹备去各乡镇展演,时间地点都已经安排好。我们准备初一一大早就龙灯出门拜年。这是客家习俗,年头龙灯拜年能带来好兆头,“龙灯入屋,买田买屋”。为了方便,除夕前一天上午,我们就把音响道具后幕等装好车。可是,很快就接到了通知,因疫情,全部活动取消。把道具从车上卸下来那一刻,我们的激情、快乐也一起被卸了下来。
 
但也不能闲着。疫情发生后,看到很多群众意识淡薄,不戴口罩乱跑,我心里很着急,就编创了客家竹板歌《科学预防保安康》、快板《我们一定会胜利》,做些防控宣传。但由于没办法和伙伴们排练,只能独自在家里用手机录视频,发到朋友圈和各个群里宣传。那时候我就在想,如果能够得到文化馆老师的指导,效果肯定更好。
 
演员一定要经常共同排练,需要舞台锻炼。文化馆闭馆的这段时间,我们感觉失去了依靠,没有文化馆老师的指导,没有了主心骨,心里慌得很。如果一直不开馆,无法排练,整个公司的演出水平肯定会下降。我更担心的是,如果大家一直宅家不排练,就会产生惰性,会对演出会失去热情。
可算是把开馆给盼来了!终于可以去排练厅了。兰姐、曾叔,大家都特别急切,都想看看这么久没练,手脚有没有生疏。这不,我们如约都到了馆门口,邹馆长早就在这边等着大家啦。
 
按安全防控要求,测体温、登记,每人间隔一米以上,有序进入排练厅。
 
把船灯抬出来。我演稍公,兰姐演稍婆,拿起船桨。熟悉的旋律,轻快的步子。编唱的是防疫歌,兰姐还故意做了几个风骚动作,惹得老师大笑起来,现场乐开了花。
 
排练结束,我和兰姐意犹未尽,商量着队员们要怎样合理安排排练,把准备的节目再雕琢雕琢,特别是要一起策划脱贫攻坚下乡巡演了,等着疫情结束,我们就要把精彩的节目拿出来,奉献给大家了。
 
记者手记
 
短暂的离别之后是更好的重逢。生机盎然的春天里,全国文化场所复工开馆的大幕正在拉开。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部分场所有序开放,观众、读者的到馆率逐步上升。只不过,在疫情还未结束的此刻,疫情防控仍是摆在公共场馆面前的首要任务。消毒、测温、限制人数、确保间距……现阶段,这就是每个文化机构、文博场馆必须做足的功课和最重要的服务。
 
对观众和读者来说,经历了这场令人心惊胆寒的疫情,可以重新走出家门,走进文化场馆,是对正常生活的回归、对自由的拥抱。在排练厅跳一段许久没跳的舞蹈、在图书馆读一本心仪已久的书,这些大家曾经拥有过的小幸福,很快就能再拥有。只要每个人都继续做好防护,并提醒身边的人别放松,一起珍惜和巩固战“疫”成果,就是将生活调回原先模式的最快方式。
 
对文旅人来说,疫情好转,文化场馆和景区逐渐开放,静好岁月也正在回归。但是,我们不能坦然地回到以往,这次疫情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检验了我们工作的优劣。病毒远离,问题仍存,如何建构公共文化服务的大数据体系,如何即时掌握大众文旅需求并提供精细化云服务……我们复工了,我们任重而道远。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