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徐德顺 本文编辑:毛国兵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破坏了国人的正常生活秩序,给武汉、湖北、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基于中国经济二季度回归正常的假设,预测全球经济2020年增速下调0.1个百分点至3.2%。由于世卫组织(WHO)、中国和各国政府对本次疫情防控十分重视、措施有力,疫情总体呈现积极向好的态势。疫情终将过去,疫后经济复苏已成为中国政府、企业和百姓等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话题。
千百年来,人类经历了无数次无情的疫情。由此上溯到公元14世纪,有记载的重要疫情包括:1346年盛行于乌克兰,后通过传播席卷欧洲的黑死病(鼠疫);1817年首发于印度,后流行于阿富汗、波斯(今伊朗)、俄罗斯并于1832年在英国大爆发的霍乱;1918年给美国社会带来重创的大流感,俗称西班牙流感;2003年首现于中国广东,后迅速扩散到全国的“非典”;2009年美国H1N1流感、2012年和2015年中东呼吸综合征、2015-2016年巴西寨卡病毒、2016-2017年中国H7N9禽流感、2014年和2018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等。
1346年黑死病给欧洲造成悲惨后果,成为中世纪黑暗的另一个写照,疫后经济恢复主要依靠市场自发性调节,并没有掉入马尔萨斯模型陷阱,人均可支配收入出现持续增长,形成了著名的欧亚“大分流”,助推了文艺复兴。1832年英国爆发的全国性霍乱,上层阶级主要选择逃离,中产阶级表现复杂,下层穷人为主要受害者。英国政府较为从容地应对与预防疫情,启用了1825年的隔离法案,疫时(1832年)颁布了体现现代立法与传统兼容的《霍乱法案》,较好地保护了社会和经济秩序的稳定性。
1918年大流感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几乎掩盖了70多万美国人死于流感的悲惨事件,人们对待疫情从恐惧到勇敢地面对,公共卫生部门在疫情洗礼中成长,服务业受到严重影响,生产出现暂时短缺,但流行病经济悄然诞生,疫情对美国经济没有产生长期影响。
2003年受“非典”影响,中国二季度经济增长短时间内下跌,但随着疫情解除,经济增长反弹,网络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得到长足发展,医药、科技、健康等产业得到政策扶持。同时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信息透明成为公共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放眼世界,回首过去,是为了立足中国当下。当前,全国上下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防控工作,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与此同时,笔者建议制定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促进中国疫后经济迅速恢复与高质量发展,确保今年经济增长稳定在合理区间。
国内方面,借此次经济“准休眠”期间,加快落后产能淘汰与僵尸企业市场出清,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发展;国际方面,以共同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为契机,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构建新型国际经贸关系,加快推进经贸强国建设。
宏观方面,稳增长,稳工资,稳物价,稳就业,实施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把降低企业税费落实到位,扩大中央国债和地方债券发行规模,实施稳中有松的货币政策,稳定人民币汇率,定向降准,降低基础利率,减少中小银行流动性不足,缓解受疫情影响行业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矛盾;微观方面,加大公共卫生健康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疫区经济重建力度,加大对受疫影响严重的餐饮、住宿和旅游等行业的复苏力度,加大对电子政务、在线零售、在线医疗、在线游戏、快递物流等行业的扶持力度。
供给方面,减少对第三产业的冲击,增加服务业的有效供给,拓展数字经济,发展国内自给自足的循环经济,减少制造业外流,提高产品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力,改善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需求方面,促个人消费,促企业投资,挖掘拥有14亿人口和近亿家中小企业的庞大内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