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文旅中国”客户端 作者:杜洁芳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
在武汉武昌区方舱医院,下午4点,“娱乐区”响起了耳熟能详、激荡人心的红歌。
当歌曲《驼铃》响起,一位年纪较大的病友也靠近了放声歌唱的我们。
他的双腿弯曲已经不能完全合拢,但威武严肃的神态、努力挺拔的身姿令人动容。
了解他的人知道,他是一位参过军、打过仗、亲历过烽火连天的老军人。
他嘴唇微颤、表情凝重,眼中泛着泪光,以军人习惯的“喊歌”方式与所有病友齐声合唱,沉浸在“红歌”激荡的动人旋律中。
他仿佛回到了血雨腥风、炮火连天的战场,肯定想起了用生命换来和平的战友。
而在方舱,在面对着凶猛敌人——“新冠”疫情的战场,一群为我们守护健康、保卫平安的战士正在战斗,他们就是被誉为“白衣天使”的医生护士们。
这是武汉武昌区方舱医院东区“区长”付丹眼中的方舱生活。
付丹是这所方舱医院的首批患者,打第一天入住起,她便开始用心地捕捉方舱里发生的小故事,因为她为人热情,愿意为大家服务,被患者们自发选为东区“区长”。
在付丹看来,方舱里的一个个温情的瞬间,让大家暂时忘记了病痛和不安。
由于尚在隔离,付丹没法用文字记录,我们只能通过她的讲述与手机捕捉的镜头,聆听方舱里的歌声,看到口罩背后战胜病毒的勇气。
娱乐区
2月19日,武汉的天气还不错,住进方舱以来的隔离日子,确定时间不用看表。
一天三餐护士的招呼、四五次的查房,还有老张(东区临时党支部书记)的喊话:“都起来活动活动啊,开始唱歌啦!”……
只要老张的声音响起,一定到了下午4点整。
我穿上外套,整理下被褥,和老张一起招呼大家唱歌了。
病区外的公共空间,电视机周边几米,是我们公认的娱乐区。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
病友们陆陆续续向“娱乐区”集合,《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已经响起。
我赶忙过去,人圈中央,站着一位穿着红色羽绒马甲的老爷子,黑色棒球帽下,眼镜片已经被口罩里的呼气整得一片朦胧。
这丝毫不影响老爷子的发挥,他舞动两手,随着旋律在空中比划着。
在他的带动下,大家跟着放声歌唱。唱到高潮处,旁边的另一位老哥忘乎所以地舞动起来。
手机放出的伴奏声音不大,每个人的音律也是高低不一,夹杂着几个跑调,或高亢或低沉,但每个人都深含情感,全心投入。
“哦——哦——”一首歌唱完,大家都发自内心地鼓掌叫好。方舱里洋溢出高温的正能量,那是一种叫作信心的力量。
在住进这里时,我们都曾惊慌害怕过、担心不安过,这么严重的疫情席卷了武汉,谁能坦然处之?
我的脑海里闪现出收到确诊通知那天的一幕幕:收拾东西、和家人告别、在小区业主群发布行踪轨迹、群里留下了满屏的加油鼓劲信息……
选择住进方舱,我不想因为自己的感染,给其他人造成困扰。
后来看到的视频中,钟南山院士流着泪说,“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我想,就是这种精神流淌于大家激情哼唱的歌声里,感念于并不相识的真诚鼓励中。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歌声中,我们纾解了情绪,找到了共鸣,树立起共同抗击病魔的决心。每一个置身此地的人,都显得精神振奋。
唱红歌
有人问,你们K歌唱什么?答:红色歌曲。
又有人问了,这是老年人喜欢的,年轻人爱唱吗?答:爱呀。
这些问题,我和病友、武汉理工大学教师“老耿”——耿途明交流过。
老耿说,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每个人的内心都比较脆弱。歌颂不屈不挠精神的红歌,此时十分契合大家的心理需要。这是一种正能量的抒发、相互打气的鼓舞。
前段时间,紧张的国际形势让很多网友感慨:“我们的年代不和平,但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家。”
如今,如山崩般的疫情让我们痛彻心扉地感受到,看不见的硝烟下,与死神抢时间的激烈与惨痛!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青天响雷敲金鼓……”
唱起这些激荡人心的歌曲,我们不仅是在缅怀先烈,更是歌颂救民于水火的医生护士们。
“她们那么年轻,正值美好年华啊。”老耿说,每次看到照顾我们的医生护士们住在方舱外的帐篷里,真的心疼。
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歌唱,虽然口罩下的呼吸并不均匀,新冠肺炎的病情不允许我们过度发力,但我们需要用歌声传递勇气。
那天,如往常一样,不少人围在一起开心地哼唱着,几个活跃的病友还时不时舞动起来。
当《驼铃》的旋律响起时,这个军人老病友走到了我们中间。他平时都是安静地坐在床上听,从来没有加入过我们的歌唱队伍。
他面色凝重,微驼的背影把我看哭了。在那一刻,我知道他内心想的是什么,他曾给我讲起过,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亲身经历的故事,他知道是谁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
而今,面对同样凶猛的敌人——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应该向它发起攻击,用歌声筑起精神的防线,击溃它!
破谣言
老耿和我都是唱歌队和广场舞队中的积极分子。我问他,为什么这么热心?他说,这个病目前没有特效药,对我们轻症患者来说,一份好的心态很重要。“用歌声、用舞步感染别人、打动自己,这何尝不是与疫情斗争的一种方式?”
前些天,老耿接到了朋友从大洋彼岸发来的慰问。
朋友告知的信息却让他恼火,某些不怀好意的外媒,把方舱医院形容得非常不堪。
他坐不住了。发微博,拍照片,给朋友视频直播。
虽然仓促之下搭建的方舱略显简陋,但生活用品基本的都有,连内衣都给发;一日三餐荤素搭配,还有牛奶、水果;图书角、电视机俱全、Wifi也已经全覆盖……在家也不过如此。
对于这点,我特别赞同老耿。爱晒圈的我,早就向朋友们展示过舱内的生活,朋友表示出难以置信的惊讶,他们原以为我们只能躺在冰冷的病榻上,煎熬度日,想不到居然还能K歌、跳广场舞,比在家封闭的他们看上去还要快乐!
希望我们真实的表露,会让更多人看到人性的美好。
后记
2月21日,付丹就要出舱了。两次核酸检测,她都显示阴性,符合出院标准。
从第一批入住到今天,她在方舱医院中度过了13天。这十多天来发生在病友身上的每一处变化,她都用心记录下来。
付丹非常赞同耿途明说的:“积极变化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力量,它不仅来自于医护人员专业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也源自于丰富的文化生活提供的巨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