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时政头条 » 正文

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事迹系列报道之六十五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15  浏览次数:168018
核心提示:中共贵阳市政协机关党组突出四轮驱动,有效助力助推脱贫攻坚近年来,贵阳市政协机关党组在市政协党组的领导下,认真践行省委对贵阳提出的高一格脱贫、快一步致富要求,积极响应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的倡议,充分发挥政
 

中共贵阳市政协机关党组

突出“四轮驱动”,有效助力助推脱贫攻坚

近年来,贵阳市政协机关党组在市政协党组的领导下,认真践行省委对贵阳提出的“高一格脱贫、快一步致富”要求,积极响应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的倡议,充分发挥政协机关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动作为、创新作为,突出“四轮驱动”,有效助力助推脱贫攻坚,在全市打赢大扶贫攻坚战中贡献了力量、树好了形象。

一、突出组织推动,科学统筹谋划

始终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政协机关的重要工作,科学谋划、精心部署、统筹推进,用心用情用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落实。一是建强指挥部。成立以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王保建任指挥长,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石洪、殷勤为副指挥长,办公厅班子成员、各专委会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解困工作指挥部,强化组织领导,组建工作专班,定期听取汇报、研究问题、统筹调度,特别是保建主席近两年来,先后20余次带队实地调研、指导帮扶,有力地推动了政协机关的扶贫工作。同时,选派4名机关党员干部蹲点帮扶,充实一线力量,2018年又选派了1名副县级党员干部和1名正科级党员干部分赴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修文县六桶镇驻村挂职2年,进一步充实了驻村工作力量。二是绘制作战图。紧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根据市委《关于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的实施意见》等“1+10”文件,以及《贵阳市扶贫攻坚“大比武”行动方案》和特别困难村扶贫解困定点包干的系列部署要求,结合实际制定《贵阳市政协机关开展“四帮四促”工作实施方案》《市政协领导联系扶贫开发乡(镇)、遍访帮扶贫困村贫困户、推进“7+2”同心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市政协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7+2同心扶贫工程”工作方案》《贵阳市政协办公厅开展党员直接联系群众“三访四查五看六保”工作安排》等,明确扶贫工作重点、目标、措施和要求,落实责任清单,层层传导压力。三是发出动员令。通过政协党组(扩大)会、主席会议、常委会议、机关干部会议、委员界别活动等,加大中央、省、市关于扶贫攻坚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的学习和宣传,动员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和广大政协委员主动投身精准脱贫,配合镇、村干部走村串户、摸清家底,把准“贫脉”、开好药方、热情参与,身体力行当好大扶贫战略行动的宣传者、助推者和践行者。

二、突出多方联动,汇聚各方力量

在聚力精准脱贫中,特别注重发挥政协智力密集、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不断创新载体抓手,内引外联、形成合力。一是创新实施“7+2”同心扶贫。抢抓京筑区域合作有利契机,联合北京市朝阳区政协,整合我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市直部门资源,在花溪区高坡乡实施“7+2同心扶贫工程”,探索政协主导、党派协同、各方参与的集团扶贫新模式。累计协调落实各类项目资金3760余万元,通过教育、产业和智力扶贫等方式,使该乡累计实现农民人均增收4000元,贫困村人均收入已达9966元。目前,我们已将这一扶贫模式移植修文县六桶镇的扶贫中。二是创新开展智力支边扶贫。将市政协智力支边办扶贫经费从2014年的20万元,逐年递增至2019年的300万元,发挥支边经费“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在困难村采取“合作社+低收入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具体由村支“两委”负责人或致富带头人作为合作社法人,智力支边办为低收入农户注入资金作为股本,形成利益共同体,滚动“造血”发展。目前已在花溪、清镇、修文3个区(县)成立6个合作社,带动340户低收入家庭发展。三是积极引导社会扶贫。发挥政协机关党委的自身优势,通过强化与各区(市、县)对接,了解帮扶需求; 发挥港澳台侨外事与委员联络委作用,密切委员联络,加强对外联系,积极调动委员中的企业家、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境外慈善团体开展捐资助学、送医送药和扶贫挤困等活动。五年来,共开展各类送技术、送健康、献爱心等活动80余次,引进境外慈善团体捐款3279万元,扶助优秀贫困学生1.56万人,新建教学楼9栋、学生宿舍楼5栋、卫生院(室)11所。四是开展“一对一”直接帮扶。从市政协厅级领导、市政协办公厅、各专门委员会副县级以上党员干部、以及委员界别,机关各支部党员干部,对留守妇女儿童、五保户及特困家庭开展访贫问苦、“一对一”直接帮扶,帮助解决特困群众生产生活,着重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五是着重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解决行路难。筹资323.7万元,修建、改造道路10公里。其中,完成高坡乡石门村至高坡乡政府2.7公里道路改造以及路肩墙、边沟修复、路面铺油等工作,高坡连接龙里县的008县道改造、甲定集镇环线及高坡集镇环线项目建设; 13.7万元解决大洪村修建进寨道路500米及配套排洪沟等;投资81.86万元修建宝寨村教林至后槽2.55公里机耕道已完工。解决饮水难。筹资1293万元建设苦蒿冲提水工程,项目涉及生活用水提水站及村寨管网设施建设,解决了高坡乡北部片区10个村饮水难的问题;55.13万元建设六桶镇宝寨村后坝提灌站基本完成。帮助解决修文来鹤村和宝寨村水利设施建设资金12万元。打造“美丽乡村”建设。774万项目资金元,实施扰绕村、水塘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寨以及道路、停车场、排污沟渠等建设;800万元资金,实施对石门至高坡集镇公路沿线300户房屋立面整治;33万元完成高坡乡文化站(三层)和社保所(一层)样板房建设和石门村摄影基地改造;20万元完成大洪、克里、龙云村新建水冲式、砖混结构农村公厕3座等; 3300万元对六桶镇1300户房屋及配套设施进行改造。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条件。自开展京·筑联动以来,朝阳区政协累计捐资80万元帮扶高坡乡卫生院。其中,3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进行环境整治和绿化,20万元购买医疗设备,30万元开展业务培训,共有主治医生2名、护士8名到贵阳医学院、花溪区医院等医院强化“三基”训练,19名村级卫生员外出学习强化急救、轻微外伤处理等业务知识。现已基本达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的良好效果,卫生院服务群众的条件、能力和水平均得到很大的提高。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发挥政协联系广泛优势,市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加强与北京朝阳区、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联系,引进智力和资金支持。如民建市委捐赠高坡中学价值23.38万元8套多媒体教学设备、49套课桌椅、15套餐桌教学设施和用品。市政协港澳台侨委联系香港基金捐赠港币40万元为高坡中学新建教学楼一栋;其它民主党派也积极在花溪区各地农村学校开展捐资捐物助学活动。帮助困难村和困难群众解决燃眉之急。按照“7+2同心扶贫工程”工作组和市政协党组统筹安排,市智力支边办负责与市直有关部门协调项目报批,开展项目检查、促进项目落实。除以上工作外,还肩负帮助部分村完善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体经济、危房改造等帮扶任务。三年来,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帮助联系帮扶的村和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在大洪村、新安村支持23.7万元帮助修缮500米村道路建设和安装27盏太阳能路灯;支持高坡乡克里村路灯安装15万元;支持12.5万元帮助龙云村、克里村、扰绕村、批林村5户贫困户改造危房(办公厅驻村干部协调每户捐赠一套家具,共计价值8.5万元),支持宝寨村危房改造资金13.8万元;安排14万元资金助推摆龙村、克里村发展集体经济养殖项目;支持修文六桶镇宝寨村蛋鸡项目补助60余万元、贫困户猕猴桃入股资金40余万元,支持修文六屯镇独山村花椒种植项目建设资金20余万元。此外,慰问贫困户、帮助计生户、低保、五保户、购买化肥、修建堡坎、救急病危群众、购买电商办公器材等共计10余万元。

三、突出产业带动,促进稳定增收

培育壮大扶贫产业是推动贫困村持续发展、实现永久脱贫的根本,我们始终将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实抓好。一是依托资源禀赋选好产业。根据贫困村特色资源和生产实际,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旅则旅”的原则,用好政策、整合资源,帮助村一级确定猕猴桃、何首乌、黑毛猪、绿壳鸡蛋、红米等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带头实施,走出一条生态化、特色化、市场化的产业发展之路。二是坚持需求导向规划产业。通过与群众共同商议致富路径、产业项目,坚持长短结合、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科学编制产业规划、确立项目清单、建立项目库,确保产业发展切合实际、有的放矢。目前高坡乡、六桶镇产业发展正按“目标化、项目化、责任化、制度化”的要求组织实施。三是选好载体落实产业。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健全完善农户和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扶持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与农村致富带头人,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抱团发展。目前,已形成六桶镇宝寨村3000亩猕猴桃园区、1000亩其他果品园区、高坡冷凉蔬菜、黑毛猪等一批蔬菜基地、果品基地、养殖基地;高坡乡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已成为许多市民休闲旅游的热选。四是完善设施服务产业。坚持把为产业配套服务的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建设,完善水利、道路、供电等基础设施配套,为项目落地、产业集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综合统筹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收集与转运设施、农贸市场等公共设施的配建,努力打造有特色、有亮点、有风格的特色小镇。目前,投资1亿元的黔陶至高坡公路提升改造、投资1200余万元的高坡乡苦蒿冲提灌站、投资3000余万的六桶镇集镇升级改造等系列工程已完成。

四、突出机制促动,强化措施落实

良好的工作机制和高效运转的工作体系,是扶贫政策执行、措施到位、项目落地的根本保障。我们始终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激发动力、压实责任的有效抓手,确保扶贫各项举措落得实、早见效。一是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建立“市级主导、县级主推、乡级主责、村级主体”的工作机制,明晰各级职能定位、层层落实责任;建立“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帮扶机制,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创业热情,根据贫困户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实施“精准扶贫”,做到户户有致富门路,人人有增收路子。二是建立健全调度机制。市、县、乡严格落实季调度、月调度和周调度的工作机制,并适当加大密度,明确时间节点,加强反思和总结,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周落实、月调度、季检查、年总结已成常态。三是建立健全督促机制。围绕政策落地、项目推进、工作开展情况实地督促检查,客观反映问题,坦率提出批评和建设性意见;加强日常督促检查,由市、县指挥部会同督办督查局,定期到帮扶乡镇检查工作进度和效果,及时反馈情况,有效避免落实责任消极懈怠、扶贫政策“跑冒滴漏”,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等情况发生,确保扶贫工作政策给力、落实得力。(苟敬萍)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