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男,汉族,中共党员,1976年9月出生,浙江杭州人,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教及后勤保障科科长,全科副主任医师。2018年,与黔东南州丹寨县结缘,2019年5月经组织选派,挂任丹寨县兴仁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
张超同志
一路走好
让我们追随张超同志的帮扶足迹,来到他生前工作过的丹寨县,听同事、乡亲含泪讲述他的故事。他们用一段段深情回忆,勾勒出一名扶贫干部的本色与为民初心。
张超,一名普通的援黔干部,先后有两次返回杭州的机会,但他每一次都选择了“放弃”,义无反顾地“留下”。“留下”的底气是家人和单位的支持。张超有两个孩子,小女儿才仅仅5岁。妻子和父母给了他最大的支持,义无反顾地将家务和带娃的重责揽在了自己身上,帮他解决了“后顾之忧”。“留下”更大的动力是热爱。因为他知道,山区的群众需要他、离不开他。他已把丹寨当成第二故乡,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将生命奉献给了自己最挚爱的医疗扶贫事业。他似苗岭山乡上的一颗明珠,把炽热的光和热无私地奉献给了他心心相系的山区群众。
时间说:“他三进丹寨,践行为民情怀”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行医几十年来,张超始终把解除患者的痛苦看作是自己最高的追求。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白天黑夜,只要是患者的需要,他都随叫随到,有求必应,凭着优良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无数患者得到医治。
随着滨江区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院迫切需要强大的人才梯队来做好医疗卫生服务,在兼任中心医教科长、后勤科长的这两年,除了雷打不动的门诊之外,张超又一心把精力扑在了中心“全科医师基层实践基地”的建设上,揽下了“培养人才”的艰巨任务。联系上级医院,搭建教学框架,门诊带徒教授。事无巨细,井井有条,张超成为了年轻医生们口中的“慈兄严师”。
2018年10月,张超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主动请缨投入东部支持西部的扶贫战略,揣着为民情怀,他第一次踏入丹寨,开始为期30天的援丹工作。他下基层、访群众、走患者,与丹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019年5月,怀着朴素的愿望,他再次请缨踏入丹寨这片土地,圆他的医疗扶贫之梦。进入丹寨后,谢绝组织为他安排条件较好的县人民医院,主动申请到条件较为艰苦的兴仁镇中心卫生院。
张超所在的兴仁镇中心卫生院
2019年10月底,挂职帮扶期满。本来,张超可以回到杭州,与家人团聚。但他又一次选择留在丹寨,因为他心里想,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好,他放不下患者,也放不下挂念着他的群众,他想继续践行医疗扶贫的初心和使命。
2020年1月,张超已买好车票,凯里南至杭州东的动车票,打好了背包,打算春节回家与家人短暂团聚。遗憾的是,他却没有赶上这趟回家的列车……
同事说:“他带来了先进医疗水平和理念”
在张超挂任兴仁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前,基层卫生院因为技术水平有限,不能接收常见的心衰、糖尿病、高血压等病人。
张超看到后心里很难受,他说:“我到兴仁镇,最关心的是如何提升卫生院的医疗水平,解决老百姓就近就医问题。”
张超的白大褂
改变现状,培训医师是关键。卫生院,张超是学科带头人,他对临床医师进行教学查房、规范病历、诊断病情、传授医疗技术等“手把手”的传帮带,有效传输了东部先进的医疗水平和理念。
说到张超“传帮带”给医院带来的变化,兴仁镇中心卫生院医师们有深切感受。
陈培江医师说:“张超副院长来了之后,我们跟他学到了很多糖尿病和急诊急救等医疗知识和技术。有一次兴仁镇乌地村一村民从高楼摔下造成双下肢骨折,张超副院长现场教会了我们如何先固定双下肢后,再送医院治疗的方法。而之前,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往往都是束手无策。”
张超在给病人做固定术
卫生院李有春说:“原先我们对糖尿病人,指导注射胰岛素时,往往局限在一个范围。张超副院长到来后,指导扩大注射区域,并有序渐进,避免了肿块的形成,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临床副院长龙昌伟感慨道:“以前糖尿病、高血压等危重病人,我们不敢收,自从张超副院长来了之后,技术力量得到加强,这种现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
到兴仁镇医院半年多的时间里,张超对如何有效提高当地健康扶贫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索。
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之本。为提高医疗质量,把治院兴院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全面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张超积极为医院建设出谋划策,建立健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尤其可贵的是,只要有一点点空闲,他便跋山涉水,深入各村寨调研。在他第一次来丹寨的时候,他走村入户,敲开一家家村民的大门,了解村里百姓的身体情况和医疗状况,仅1个月时间就走访了16个村,平均每2天就走过一个村。在他第二次来丹寨时,他继续了这项未完成工作,同样1个月完成了剩下16个村的走访。
在与卫生院职工入村入组入户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时,他发现部分村医工作业务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工作打不开局面,他将滨江卫健工作的经验做法带到了丹寨,结合当地实际,经过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和同事一起创造性提出了“三联一体”管理模式(即:由相邻的3-5个村联为一体,组成一个工作组,每个小组选派业务能力强的村医为组长,由各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完成各组各项常规工作),并制定印发《兴仁镇中心卫生院“三联一体”工作实施方案》。同时,张超积极组织“三联一体”村医培训,由他亲自开展的培训多达10场,受培训人数达到400人以上。
张超在给卫生院医师分析患者病情
“三联一体”工作的推动和实施,有效提升了村级医疗服务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大大提高了村医的工作积极性,有力助推全镇医疗健康扶贫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如今,兴仁镇中心卫生院整体医技水平有了新的飞跃和大的提升,当地老百姓纷纷选择就近就地看病治疗,有效解决了群众就医难的问题,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据统计,2019年度,兴仁镇中心卫生院门诊病人16979人次,较上年度增长16.06%;住院病人1652人次,较上年度增长30.7%;业务收入较上年度增长55.26%。
乡亲们说:“他是杭州滨江来的‘张神医’”
业务上,张超精益求精,医疗技术过硬,是一名威望较高的医疗技术带头人;工作上,他一丝不苟、关心群众,是一位救死扶伤,病员称赞的好医生。
张超医治过的病患,从左到右:杨再和,周群标,文凤菊
张超常说,要当一名好医生,除了扎实的临床学科基础、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自到兴仁镇中心卫生院以来,他扎根基层,无论白天夜晚,几乎把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治病救人和业务指导上,且一直保持一种有序高效的工作状态。正是凭着良好的技术和对病人极端负责的精神,赢得了病人赞誉。
兴仁村二组杨再和老人,现年65岁,患膝关节慢性皮肤溃疡,长期反复发作,多次到上级医院治疗但始终未能治愈。得知情况后,张超动员老人到镇医院来“试试看”。老人来了后,他悉心为其诊断病情,分析病因,精心制定治疗方案。治疗期间,他每天为老人清创换药,嘘寒问暖,鼓励病人树立信心。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管护,基本痊愈了,老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脸,他逢人便夸遇到了杭州来的“张神医”。
2019年12月,翻仰村一组21岁女孩李通银,因外伤致淋巴管破裂入院。根据以往经验,当地医院对此类病情往往通过“切开引流”方式,进行创伤性手术治疗。但张超在仔细研判病情后,提出了“抽液减压包扎”的思路,避免了开刀手术带来的创伤,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淋巴管漏道的愈合。两周内,张超亲自为其手术5次,既治愈了女孩,又大大减轻了她的痛苦。
张超这种“医者仁心”的精神深深触动了全院的医生。
一张椅子,就是张超的办公地
“临床是医生最好的办公地。”
兴仁卫生院二楼,医生办公室。两张办公桌的旁边,角落里静静地摆放着一张普遍的方木椅,没有坐垫。而这里,就是张超最常出现的地点。
张超常坐的椅子
作为挂职副院长,卫生院给他配备了办公室,但是张超使用寥寥,他最常出现的地方,就是临床的问诊科室。“张老师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去接触病人,才能了解层出不穷的病症,才能提高自己的医术,更好地帮助病患。”兴仁卫生院院长陈章见说,张超最常挂在口头的话就是“临床是医生最好的办公地。”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平时只要有空,就一头扎进问诊室,坐在这张椅子上,不光自己为病人看病,还耐心地指导卫生院的医生,将自己的心得倾囊相授。
椅子拉近的是他与当地医生的距离。在兴仁卫生院,从院长到医生,张超是所有人口中的“张老师”。椅子拉近的是他与病患的距离。就是在这张椅子上,张超问诊了一位又一位病人,帮助他们得到康复。
把每一个患者当成亲人
“大爷,今天感觉怎么样了,按时吃药了吧?”现在,这样的关切每天都发生在兴仁卫生院里。
之前,院里并没有巡房的先例,每天,医生们通过短会,口头汇报今天入院治疗病人的病情。
张超正在巡查病房
张超来了之后,从自身做起,每天巡查所有病房,和每一位入院治疗的病患面对面地交流病情,给予自己的专业解答和鼓励。同时,在和病患的交流中,他还对随行的医生进行耐心的指点,传授自己在医术上的心得体会。久而久之,巡房便成了卫生院的惯例,作为一项制度每天雷打不动执行了下来。而且,没有人对此有任何抱怨,反而积极主动地承揽任务。“通过巡房,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又提高了自己的医术。”卫生院医生石泽兵说。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总结之年,对于兴仁卫生院来说,要把更多的人派到村里摸底统计。人出去了,入院的患者并没有减少。不推托每一个前来看病的患者,这是张超的原则。
作为留院的医生,张超从不拒绝每一个找他看病的患者,哪怕过了下班时间。从去年年底以来,张超的接诊量增长了3成以上。加班加点,主动承揽任务,为的就是让同事放心,让患者安心。
他总是说,总结就是为了更好的进步。为此,张超和同事们一起研究档案,分析数据,寻找问题,为了完成重点工作,连续一个月主动放弃了双休。“遇到我们加班,哪怕不是他的事情,他也会留下来指导我们工作方法,帮助我们提高效率。”卫生院副院长李泽梅说。
张医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