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头条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讯(张栋梁 苟敬萍):贵州三穗县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六个坚持”和“五个体系”的要求,按照产城融合的布局,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共完成搬迁4316户1832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48户17628人,占总搬迁人口的96.2%;县内搬迁4112户17465人,跨区域搬迁凯里市204户861人),初步建立了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目标。
——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2016年,制定《三穗县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在县城区划出寨坝、永灵、塘边等6个地理位置优越、出行便利的地段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同时,注重安置小区空间布局,确保小区周边2公里范围内有工业园区带动就业,1公里范围内有车站方便出行,0.5公里范围内有学校就学、医院就医和农贸市场购物等,最大限度的方便搬迁群众生产生活。二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2名县级领导长期坐镇指挥,明确17名干部组成专班负责日常事务,确保工作有序推进。三是精准锁定对象。聚焦“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和50户以下、贫困发生率50%以上的村寨及深度贫困村,通过召开村组会、院坝会、组织群众代表到安置点现场参观等方式宣传到户到人,帮助群众算好搬迁“经济账”,增强群众主动搬迁信心,确保符合搬迁条件的群众应搬尽搬。
——强化攻坚举措,确保搬迁群众“如期搬”
一是集中统一建设,减轻搬迁群众负担。按人均20㎡进行安置,建房成本控制在1500元/㎡左右,装修成本控制在300元/㎡以内。2016—2018年,共建房36万平方米,实现人均安置面积19.67平方米。二是加快项目推进,确保如期搬迁入住。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四制”要求,把易搬安置房建设列入县年度重点项目挂牌督办。实行倒排工期、周调度制度,按照机器设备晚上不停歇、工人白天“三班倒”模式施工,压茬推进,确保移民群众按时搬得出。三是规范资金管理,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帐核算、物理隔离、封闭运行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易地扶贫搬迁顺利推进。
——注重产城融合,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
一是产城互动融合发展。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经济开发区+就业”的模式,既让搬迁群众能够就近就业,又满足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实现互促互进。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带动了1.8万人进城居住,县城规模扩展到10.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增加到9.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约10个百分点。同时,依托经济开发区58家企业,吸纳搬迁群众1023人就近就业。二是城市资源共享红利。利用项目建设结余资金,投资5300余万元在经济开发区购买优质门面,产生的收益优先用于安置小区物业管理费;搬迁户利用“特惠贷”资金160万元入股加油站,累计分红24.6万元。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培育“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示范企业10家,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其中,从杭州引进的中国针织百强企业——鼎盛服饰有限公司,2018年实现产值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66个,累计解决290名贫困群众就业。
——抓好后续扶持,确保搬迁群众“能发展”
按照省州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意见,制定了《三穗县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实施方案》,保障移民群众生计发展。2019年4月,三穗县列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现场会现场观摩点之一。一是抓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搬迁群众生活上“过得顺心”。为移民群众办理市民证,保障其在迁出地迁入地享受政策能够“骑双头马”。在每个安置小区成立移民后续管理服务中心,设立综合服务窗口、警务室、卫生室等便民设施,实现便民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结。目前,搬迁户子女全部实现就近就学,参加医疗保险达100%,最低生活保障863户2237人。二是抓好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让搬迁群众对发展“充满信心”。通过“量身订制”和“送岗上门”的方式,设立就业服务办公室6个,培训劳动力1.63万人次,引导县外就业4803人,开发县内就业岗位5899个,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就业全覆盖。三是抓好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搬迁群众精神上“感到舒心”。每个小区建有文体活动中心、图书室、儿童活动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以及休闲健身场所等文化服务设施,并组织开展文艺进社区、儿童手拉手、山歌对唱等文艺活动和公益活动388场次,丰富移民群众文化生活。同时,通过举办市民常识培训、道德讲堂、张贴新旧住房对比照片等方式,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激发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强搬迁群众感恩意识。四是抓好社区治理体系建设,让搬迁群众在社区里“住得安心”。成立武笔社区、彩虹社区,将易搬移民就近纳入6个村(社区)管理,组建6支52人网格化社区服务队伍,推行“社区+网格+楼栋”的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引进专业物业管理公司,为小区群众提供安保、保洁、房屋保修等社会化服务。所有搬迁户明确干部一对一帮扶并每月定期回访,引导移民在新的生活环境里找到归宿感,快速融入城市新生活。五是抓好基层党建体系建设,让搬迁群众对未来“坚定决心”。采取安置小区建立党支部、楼宇建立党小组的方式,把340名搬迁党员纳入迁入地党组织统一管理。推行“社区+网格长+楼栋长+党员+志愿者+搬迁户”服务管理模式,每个楼栋同步配备1名联系党员和1名志愿者(共有76个楼栋,76名党员、76志愿者),通过开展“党员亮身份”、“党的声音进楼房”等活动,构建“党建联体、服务联体、公益联体”的抱团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