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五类岗位 筑牢就业扶贫保障
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黔西南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就业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以促进全州贫困劳动力充分就业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扎实推进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就业创业服务等重点工作,累计开展121154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创业及脱贫人数72093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累计实现就业139477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累计实现就业120104人,就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2月,获黔西南州委表彰为“全州2017年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一、建好两本台账,精准就业扶贫对象
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依托“贵州省劳动力信息平台”、“智慧金州”建立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数据库,精准识别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提供精准服务;同时,按照“一户一册、一人一档”的工作要求,建立贫困和搬迁劳动力家庭培训就业档案、全程服务卡,动态更新、准确掌握贫困和搬迁劳动力技能状况、培训需求等信息,为就业扶贫工作奠定见识基础。
二、开展三大行动,集中就业扶贫攻坚力量
一是大力实施黔西南州脱贫攻坚劳动力全员培训促进家庭就业全覆盖行动,聚焦脱贫攻坚,以36个新市民居住区、4个极贫乡镇为主要对象,对年满16岁以上的劳动力实现培训全覆盖。探索建立“八个保障机制”,在全省率先开展“人社+教育+行业” 培训就业新模式,集合人社、技工院校、行业多方力量,打造“培训-就业-服务”一体化服务模式,逐步破解培训就业难题。根据岗位需求和参训人员的就业意愿,精准确定培训内容。科学整合培训师资,突出知识性、专业性、针对性、实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培训的质量。以州人力资源社会部门管理的培训资金为主,协调整合教育、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用工企业资金,保障培训各项经费。与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合作,统一提供培训内容所需就业岗位,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颁发结业证书和技能坚定证书,保障培训人员充分就业。2019年以来,开展“人社+教育+行业”示范班培训35期,共培训5709人;二是开展黔西南州促进充分就业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聚焦全州为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46843户158636人中有劳动能力的22927户66875人,将就业扶贫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坚持以为脱贫贫困劳动力为重点,完善促进充分就业工作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力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拓宽就近就业渠道,整合政策力度开发公共服务就业岗位,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致富。已促进全州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未就业贫困劳动力23675人实现就业;三是深入推进新市民就业创业计划。精准实施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确保每户至少1人以上熟练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组建劳务公司,确保就业服务平台全覆盖,消除“零就业”家庭,确保“一户一人”以上就业。2019年以来全州共开展新市民培训40016人次,培训后就业24984人,建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46个,易地扶贫搬迁已搬迁劳动力家庭55188户,劳动力144188人,累计实现就业120104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三、倾力四项服务,提升就业扶贫水平
一是倾力建好岗位数据库。立足于州内外企业,根据我州贫困劳动力技能文化水平,广泛收集就业岗位,以县为单位建立岗位信息数据库,并通过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人力资源市场、新市民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及时向贫困和搬迁劳动力进行发布。2019年以来收集就业岗位信息9.76万个,为贫困和搬迁劳动力就业增收夯实了岗位基础;二是做好招聘服务。以“大型招聘”与“小型供需见面会”相结合,专项招聘与精准推荐相结合,深入安置点举办招聘活动,为求职者提供全力搭建好用工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沟通桥梁,2019年以来累计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专场招聘活动41场次,组织企业804家,达成就业意向3049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078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1587人;三是做好输出服务。紧扣劳务协作促进就业工作路径,在对口帮扶城市以及黔西南籍无工人士较为集中的地区建立劳动协作站,并派驻专人开展输出后的服务工作,将就业服务进一步靠前,为外出务工人员找岗位助创业,帮助解决了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保障了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提升了就业服务工作水平。在黔西南州就业局的下,全州有组织劳务取得了新的突破,2019年以来,有组织输出就业6376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674人;四是创新设立“就业险”。为促进搬迁群众顺利搬迁,提高搬迁群众培训就业积极性,精准分析易地搬迁新市民劳动力生活和就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眼于消除新市民搬迁后的“后顾之忧”,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量身设计开发新市民“就业险”保险产品,把设立新市民“就业险”作为对新市民就业扶贫的一项创新举措,按30元/人标准向商业保险机构为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劳动力购买“就业险”,新市民中的劳动力享有就业保障、培训期间的意外身故、意外伤残、意外医疗等多重风险保障,保额达11.135万元。已为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劳动力购买“就业险”163147人。
四、统筹五类岗位,筑牢就业扶贫保障
一是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按照控制总量,有序开发的原则,优先安置贫困劳动力以及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目前全州公益性岗位指标6000个,目前在岗5540个,其中贫困劳动力1300个,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1372个;二是大力开发公共服务就业岗位。为切实解决农村建档立卡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及低收入就业困难劳动力的就业脱贫问题,结合农村产业革命、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整合水务、交通、林业、农业农村、公安、文化旅游、住房城乡建设、民政等部门社会服务岗位力量,统筹开发“十大员”岗位,帮助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及低收入就业困难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全州计划开发公共服务就业岗位14650个,实际开发17219个,其中贫困劳动力在岗14479人,低收入就业困难劳动力2740人;三是用好就业扶贫援助补贴。确确实实帮助贫困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对有劳动力且通过市场难以实现就业的劳动者提供就业扶贫援助补贴,最终实现脱贫增收。在全州就业扶贫援助补贴指标分配中,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充分考虑望谟县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重以及就业容量小的实际条件,帮助向省厅额外争取就业扶贫援助指标1000个。目前全州发放就业扶贫援助补贴3274人,发放补贴金额339.24万元;四是落实“爱心岗位”。积极对接宁波市争取“爱心岗位”扶持,确保通过“爱心岗位”输出的劳动力月薪不低于5000元,进一步激发贫困和搬迁劳动力的劳务输出就业积极性和输出后就业稳定性。2018年争取“爱心岗位”500个,通过“爱心岗位”辐射带动,最终输出899人到宁波就业。2019年争取宁波加大扶持力度,提供“爱心岗位”1000个,目前已输出891人;五是开发扶贫车间岗位。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等经营主体,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双创+车间+贫困户”、“招商+企业+贫困户”等方式,到乡(镇、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贫困地区布局设点,创建扶贫车间,吸纳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和搬迁劳动力就业。全州共建成就业扶贫车间43个,吸纳就业4425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370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1111人。(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