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民生 » 正文

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事迹系列报道之二十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2-16  浏览次数:97022
核心提示:贵州赫章县海雀村:中国反贫困的典范  海雀村是河镇彝族苗族乡十五个一类贫困村之一,位于河镇乡东北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国土总面积11.8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780亩,林地面积13400亩,平均海拔2300米,无霜
 贵州赫章县海雀村:中国反贫困的典范

 

  海雀村是河镇彝族苗族乡十五个一类贫困村之一,位于河镇乡东北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国土总面积11.8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780亩,林地面积13400亩,平均海拔2300米,无霜期210天,年降雨量923毫米,年均气温11℃,森林覆盖率达70.4%。全村辖5个村民组共260户995人;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611元。2014年初有贫困人口50户221人,2016年贫困村出列,现有贫困人口3户6人,贫困发生率为0.6%。

  海雀是当代中国拉开扶贫攻坚序幕的地方,是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

  近年来,海雀村党支部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方针政策,按照省、市、县、乡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新“三大主题”,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事业、精神文明等建设,全力推进产业化精准扶贫,实现海雀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3元增加到了2018年底的10611元,增长了322倍;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不足5%增加到了2018年的70.4%。30年的扶贫攻坚历程,海雀人民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从“不具备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乌蒙贫困山区,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相协调的和谐发展新路子,创造了“党政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科学发展”的“海雀扶贫模式”,铸就了“中国反贫困的典范”。
 

  一、坚持将发动群众参与作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推手。
 

  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扩大群众话语权贯穿于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全过程。在推进产业发展和开展各项民生实事中,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积极听取、征求、采纳群众意见,所制定的项目实施方案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群众意愿,不断提高群众话语权,群众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性日益提高,群众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活力不断激发,主观能动性不断发挥,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发展的局面日渐形成。
 

  二、坚持将产业化扶贫作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抓手。
 

  深入实施产业化扶贫,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按照“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原则,坚持以“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大安全、大发展”,海雀村党支部引进公司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提高群众经营土地理念。采取“公司+合作社+党支部(基地)+农户”的方式发展特色种产业,其中,种植苹果500亩,新建食用香菌大棚100个,已建成100亩的绿化苗木基地一个。建成20万羽的蛋鸡养殖场1个,争取扶贫资金600万元代贫困户入股到养殖场,每年分30万元的红利给贫困户,由公司五年后归还本金给村集体实行滚动发展。投资450万元的海雀民族服饰加工厂已投产,解决100余人的就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切实提高群众收入,逐步实现整村脱贫,着力构建“富裕海雀”。
 

  三、坚持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支撑。
 

  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破解扶贫开发的主要障碍。修复通组路2公里,新建通组路4公里;完成联户路硬化7公里,农户院坝硬化1万多平方米;完成149户农户房屋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实施了35户住房困难户房屋建设;修建垃圾池215个;修建完成海雀寄宿制学校15000平方米,修建海雀小学教师公租房195平方米;投资5000万元建设海雀小二型水库项目,完成人畜饮水水源点建设3个,安装水管4000米;安装海雀组、长海组400伏线路1180米、220伏线路39米、新增200千伏安变电器2台。新建了海雀廉政教育基地、海雀生态博物馆。
 

  四、坚持将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作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原则。
 

  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森林抚育等工程,努力实现生态效应与经济发展“双赢”。对全村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规划实施退耕还林,完成红豆杉种植、北海岛黄杨2600亩,抚育森林3100亩,森林覆盖率预计三年以后达到81.2%。实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实施改灶123户,购买垃圾清收车1辆、垃圾斗20个、垃圾箱10个,投资55万元修建农户生活排污水收集排放处理系统,进一步实现庭院美、生态美。
 

  五、坚持将社会事业全面建设作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目标。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配齐了海雀小学六个班“班班通”设备,组建了海雀小学图书室,存储借阅图书3500余册。实施贫困学生资助工程,对高中(中职)以上的贫困家庭学生,每学期每生资助500—3000元。引导农户进行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授予30户农户文明卫生家庭称号,授予10户农户“文明卫生流动红旗”。配齐了村卫生室所需医疗设施。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全部达100%。深入推进“文朝荣群众工作六法”,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实现了零上访。
 

  六、坚持将夯实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保障。
 

  积极践行文朝荣同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的精神,组建了文朝荣精神绿化队、文朝荣精神服务队等,充分发挥党员在推进扶贫开发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建立完善基层组织“五大服务体系”,为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全力打造文朝荣精神干部教育实践基地,建成“文朝荣干部学院”。整合投入棚户区改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资金120余万元,对50户农户居住环境进行改造,用于教育实践基地学员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实践体验,住宿房间144间,安置200个床位,可入住学员200人左右,海雀村逐步形成“家家是文朝荣精神实训地、人人是文朝荣精神宣讲者”的局面。
 

  七、坚持将争取上级支持作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动力。
 

  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我们积极联引中央统战部、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台盟中央等11个国家部委和民主党派、8位省级领导和25个省直厅局深入海雀调研指导,争取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扶,帮扶资金达1.0668亿元,为海雀村获得“全省生态文化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贵州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贵州省森林村寨”等荣誉称号打下坚实基础,不断推动海雀经济社会大发展。
 

  八、坚持将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源泉。
 

  采取引进企业合作、组建建筑公司、建苗木基地、争取扶贫资金入股等方式,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流转土地、争取扶贫资金与养鸡场合作,每年可分红20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扶持返乡农民工在海雀建立服装加工厂,村委会用厂房及用地参与入股,占10%的股份。引进企业建成500亩的苹果基地,由村委会组织种植,企业负责保底回收。组建海雀建筑公司,每年将经营总额的5%作为村集体经济。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以上,为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注入不竭动力。(龚超)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