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帮扶 两区协作促脱贫
增城区是全国著名的荔枝之乡、牛仔服装名城、新兴的汽车产业基地和生态旅游示范区,有着先进的现代产业基础。金海湖新区是毕节一城三区规划建设的新兴城市核心区,城市建设及现代产业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有着大量闲散劳动力,急需借鉴成功经验发展现代产业保民生促就业,与全国一道实现同步小康。2016年9月3日,毕节•广州扶贫协作工作座谈会明确增城区对口帮扶金海湖新区,使相隔千里两个区结成了“山海同盟”,各自有了自己贴心的“远房亲戚”。
自结对帮扶以来,两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社会广泛参与,精准聚焦、提高帮扶实效,优势互补、鼓励改革创新,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的帮扶原则,立足金海湖实际需求,依托增城区的资源和优势,精心谋划、长远打算,紧紧抓住“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个牛鼻子,按照金海湖所需、增城所能的要求,集中力量,千方百计促进金海湖新区各类群体就业,帮助5000多人就业实现了梦想,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有力推动了金海湖新区脱贫攻坚工作。
聚焦外出务工群体,“春风行动”送就业。为了给春节后大量需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提供直接与珠三角用工企业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减少了盲目外出找工作时间和费用支出,两区劳动部门联合邀请广州用工企业连续三年赴金海湖开展“春风行动”,举办送就业上门大型招聘会。共有100多家广州用工企业先后赴金海湖参加招聘会,提供岗位数5000多个。单是2019年“春风行动”就有25家广州企业到场提供2525个岗位供外出务工群众选择,平均薪酬5500元以上,327人现场达成就业意向。
聚焦务工返乡群体,依托工业促就业。两区谋划的抓产业促就业保民生的扶贫协作工作思路一开始就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毕节市常务副市长的丁雄军同志针对珠三角产业转移情况,亲自指导金海湖新区规划发展用工需求量大、产值高的锂电池产业,整合金海湖新区第一产业园各类资源,出台了《锂电池产业招商优惠政策黄金十四条》,由招商部门与增城区对口部门结对,实行招商资源共享,面向珠三角承接锂电产业转移,共同打造锂电产业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广州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金海湖新区先后到珠三角举办以锂电池为主导产业大型招商推介活动4场,在2018年贵洽会上成功举办了“毕节锂电池产业发展研讨会”,邀请全国锂电专家及企业参会,成立了毕节市锂电池产业发展专家顾问委员会。过去的两年,金海湖新区从珠三角地区成功引进14家锂电池生产企业及部分上下游企业,基本建立了完整了锂电池产业链。同时还从增城区引进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起源服饰和壹缆电缆,引进了面向珠三角市场销售农特产品的宝均跨境电商和江楠果蔬。目前,从珠三角引进入驻金海湖新区第一产业园的18家企业让1200多名返乡年轻人实现了就近就业(其中贫困户206人),平均月薪2800元以上,保障了这一群体照顾家庭孩子和增收。特别是起源服饰入驻后,专门拿出了一定岗位解决了5名残疾人的就业。
聚焦山区“半劳动力”,微工厂内送就业。戈乐村、海坝村、中寨村、海马宫村是金海湖新区地理位置最边远、基础设施最薄弱、生存环境最恶劣、贫困人口最集中的深度贫困村,这些村的现状是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承担照顾老人孩子任务的40-60岁群体成了半日劳作半日闲的“半劳动力”。针对这一群体,两区劳动部门积极借鉴其他地区成功做法,出台了《利用广州市增城区帮扶资金创办微工厂的实施方案》,从增城区帮扶资金中划出80万元,支持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和返乡创业人员开设微工厂。目前这些贫困村每村都开设了1-2个微工厂,共吸纳了200多名“半劳动力”就业,10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竹园乡海马宫村李天林就是利用自己在外务期间工建立的资源和学会的技术在家里办起了微型电子加工厂,吸纳了32人就业,其中生活困难人员8人,他们守着家门口边照顾家庭边务工,每月能增加收入1800元以上;文阁乡海坝村引进企业办起了七星平步微工厂,4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通过在微工厂务工实现了每月1500元以上的增收。
聚焦易地扶贫搬迁,扶贫车间增就业。由于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金海湖新区累计建成安置房1377套,5220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进行了集中安置。如何保证这一群体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两区劳动部门整合增城区帮扶资金,以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人数为考核导向给予举办方扶持和奖励,引导企业和返乡创业人员把车间办到了安置点内,在家门口为易地扶贫搬迁户提供就业。在易地搬迁安置较集中的恒大锦绣社区和谢叶山安置点,包括4名残疾人在内的66名搬迁群众通过参加由金海湖就业扶贫劳务公司与毕节市英特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联合举办的服装加工、电工等技能培训后,将在搬迁后的新家门口成为产业工人。因一场意外导致下肢瘫痪、妻子离家出走的海坝村残疾人石朝香就在锦绣安置小区的新家门口找到了自信。截止2019年3月底,金海湖新区扶贫车间共解决了375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家门口就业问题。
聚焦少数民族妇女,传承文化抓就业。金海湖新区竹园乡、双山镇、响水乡的山区是彝、苗、白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贫困人口集中乡镇。许多少数民族同胞长期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深山,绝大多数妇女受教育程度极低,自主发展的意识不强,安于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何转变他们的传统观念,激发他们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工作遇到最难的问题。2018年1月,社事部门利用扶贫协作培训项目,首次组织10名少数民族贫困女孩参加广东色妆学院美容美发培训,9人成功就业;12月,增城区妇联邀请了金海湖新区5名少数民族绣娘赴广州参加穗毕节两市举办的锦绣协作计划,金海湖苗家歌舞和蜡染刺绣第一次亮相广州,第一次走出家门并在广州舞台上感受到自己存在的苗族妇女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今年初,妇联再次利用增城区帮扶资金组织23名少数民族妇女参加为期20天的传承传统文化专业培训,竹园乡苗族致富带头人李建萍创办的中汇民族文化有限公司吸纳12名绣娘加入,纯天然的蜡染和刺绣作品已初步进入广州市场,尖山村因此还发展了200亩的原生纺织麻种植。以苗族为主聚居的双山镇小坝社区裕康服饰车间内,22名妇女正探索在现代流行服饰中置入苗族传统文化元素,这份工作为她们带来了每月2000元以上的收入。
聚焦留守弱势群体,公益岗位保就业。还有一部分留守在农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区决定将增城区帮扶资金中的300万元整合进新区扶贫资金,支持行业部门开发护林员、护路员、护寨员、护校员等“十大员”公益性岗位,发动这部分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在2018年度,2000人实现增收1500元以上。
聚焦特色生态优势,农业产业促就业。金海湖新区东部的将军山和南部的龙昌坪大山是金海湖新区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很高,也是生态有机茶、优质天麻和冬荪的传统种植区。山下是金海湖为数不多的3个500亩坝区,主要从事传统农业耕作。
2018年初,两区确定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扶贫协作重点之一,利用增城区的帮扶资金和先进农业技术尝试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将军山麓的海马宫得用增城区帮扶资金发展优质生态有机茶,种植示范茶园200亩,如今已发展到3000亩。南部的龙昌坪大山中,则优先支持海坝村、中寨村300亩天麻、冬荪种植,做起了发展林下经济的文章;增城区专营优质蜂蜜的滋蜜堂则到海坝村指导发展壮大传统养蜂产业,这个项目得到了增城区帮扶资金15万元的支持。岔河镇浅寨村利用广州永辉纸业捐赠的150万帮扶资金,引入贵州绿萃然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度贫困村建立50亩食用菌基地;这些项目既发展了传统优势产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通过创业和季节性劳作实现增收。
2019年,两区把扶贫协作目光再次聚焦到两山之下的3个坝区,决定将增城区帮扶资金384万元投入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岔河镇双华社区、大寨社区和双山镇普陆社区3个坝区共1100亩农田机耕、喷灌系统供水工程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有实力、有技术、有经验和现代经营理念的龙头企业,发展冷凉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以投入帮扶资金作为贫困户股金入股份作为作为利益链接机制,吸引大量农村闲散劳动力务工作为增收方式,千方百计调动老百姓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使他们实现由世代农民到现代产业工人的华丽转身。目前的坝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引进和培育经营主体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预计坝区正常投入运营后每年将长年提供1000个稳定工作岗位。(苟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