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自治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就业扶贫车间效益凸显
为彻底改变农村贫困劳动力单纯依靠土地获得收入的生产生活方式,激发贫困群众依靠辛勤劳动增收脱贫的内生动力,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工作顾家两不误。特别是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心村的就业问题,关岭自治县积极探索,创出了一条以扶贫车间为载体、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造血式”扶贫路子。创办就业扶贫车间,积极寻找订单,引进劳动密集型项目到村布局,将就业培训与订单生产、来料加工衔接,推动建档立卡户向产业工人转变,通过扶贫车间的建设,使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切实解决贫困户就业难、脱贫难问题。
2018年关岭自治县建成与在建扶贫车间项目共计27个,投入各类扶贫资542.82万元,带动贫困人口10666人增收,实现贫困人口脱贫1293人,带动残疾人就业30人,带动残疾人脱贫11人。其中,投入青岛对口协作资金340万元,创办青岛市对口协作扶贫车间8个,覆盖贫困人口3200人,带动贫困人口310人脱贫,覆盖残疾人14人,带动残疾人6人脱贫。
一是合理布局就业扶贫车间。在全县范围内对各乡镇(街道)按照管理方便,布局合理的前提下,摸清农村贫困劳动力,特别是农村留守妇女的状况,充分结合并村、并校后村资产实际,摸清闲置的村委、村级学校的情况,将闲置场所加工改造成扶贫车间;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强化对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创业服务,
二是走出去、引进来,切实搭建就业平台。在收集、调研、走访、座谈基础上,结合全县劳动力外出务工实际,在义乌市设立了“贵州省关岭自治县驻义乌市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中心”,安排专门工作人员在服务中心上班,专职做好服务联络,依托贵州驻义乌的商会,加强与贵州在义乌创业成功人士沟通、对接、协商和洽谈,成功引进义乌桢颖公司在下良寨安置点产业设立就业扶贫车间,用稳定的订单搭建稳定就业平台。
三是重培训,转意识,强化综合素质提升。为转变贫困劳动力“等靠要”思想和自由散漫生活习惯,对在扶贫车间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开展岗前培训,建成一个,培训一批,采取“培训+就业+培训”的方式稳步推进。
四是筹资金,保生产,强化资金保障。根据扶贫车间建设的需要和订单情况,因地制宜,因车间施策,为扶贫车间基础性建设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支持,充分发挥青岛对口协作帮扶资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把与青岛共建扶贫车间作为主要载体,将投入的青岛扶贫资金用于扶贫车间的基础建设,修缮扶贫车间厂房,购买平车、胶枪、操作平台等生产设备,确保就业扶贫车间按期组织生产。发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作用,组织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确保车间各类保障到位,生产有序推进。
五是建制度,重管理,推进扶贫车间的标准化。在盘活村级闲置资源、资产的基础上,建立股份合作模式,在收益分配上,引导车间收益让利贫困人口,助推精准扶贫工作。同时,村集体通过租赁、入股或直接参与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在保证贫困人口按劳获得工资性收入基础上,更多地为贫困劳动力争取利益,帮助早日脱贫。建立有效的合同协议,实行三权分置,规范就业扶贫车间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经营权归合作社(企业、能人)、收益权归贫困农户,推进扶贫车间标准化管理;鼓励条件好、扶贫任务重的乡镇多设立就业扶贫车间,最大限度地调动就业扶贫车间建设者积极性,利用奖补资金用于就业扶贫车间的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强化管理制度建设,把制度管理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推进扶贫车间标准化管理,车间生产逐步走上制度化、正规化;突出引导服务。在2018年6月由县人民政府出资80万元成立了关岭自治县关馨就业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统筹全县的劳动就业和订单分配,采取“公司+扶贫车间+贫困户”运行模式,有效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户和贫困户照顾家庭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建立微信群进行管理。每单货生产流程不一样,为防止生产出现次品,建立了生产微信群,厂方将生产原材料发货单、生产加工视频发在群里,收到货单后与发货单进行比对,组织1名熟练工人进行试生产,录制生产过程视频和生产样品在群里,厂方认为合格后方可组织生产。
六是找市场,签订单,确保产品有销路。成立了扶贫车间产销工作专班,发挥青岛市对口协作优势,到对口帮扶城市、东部地区找市场,签订单,车间收取加工费用,减少市场风险。率先在顶云下良寨创办了青岛对口协作扶贫车间,采取由义乌桢颖公司负责提供原材料,就业扶贫车间负责组织工人生产,生产产品直接交给义乌桢颖公司销售,确保车间有序生产。充分调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热情,发挥部分长期在东部地区承包生产加工厂的市场优势,建立扶贫车间,将在东部地区的订单市场带回本地,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发展。七是重服务,强保障,最大限度释放劳动力。(苟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