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花敏,女,汉族,现年50岁,家住南召县皇后乡娘娘庙村葛花组,全家三口人,其中女儿陶延华已于2017年婚嫁南阳市,现与上大学的儿子陶崇相依生活。
家遇变故挑重担
2000年前,刘花敏的丈夫陶保成,在上海一家园林绿化公司打工,每月千元的工资,家里小日子过得滋润幸福,不愁吃、不愁穿,逍遥自在。
2000年11月的一天,在打工工地上吃饭的时候,工友发现陶保成嘴有点歪,吃饭不利索,感觉不对劲,赶紧送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脑溢血,立即住院治疗,半个月后,家人去上海把他接回来,中药、西药一齐上,进行休养治疗,病情逐步稳定并趋于好转,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2002年8月的一天,陶保成突发病重,紧急送往当地红阳厂职工医院救治,于第二天经抢救无效,撒手而去,留下了30多岁的妻子和一双儿女,大女儿11岁,小儿子二岁。
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犹如晴天霹雳、乌云压顶,笼罩在刘花敏的心头,几乎令她窒息……
自力更生撑起家
“千难万难也得挺住,也得活下去”,当刘花敏看到自己的一双年幼儿女,容不得她多想,也由不得她逃避,必须得咬紧牙关站起来,把泪水咽在肚子里。
为了撑起家庭,养活儿女,刘花敏只好把二岁的儿子托付给婆婆或邻居照看,自己就像大男人一样到邻村的苗木种植基地干活,从事锄草、浇地、起苗、栽树等工作,每天是汗流浃背、灰头土脸,从起初的每天8块钱,到2008年的时候工钱才涨到30元一天。
“为了挣钱养家,我带着儿子去干活,看到年幼的儿子在地头路边玩着玩着睡着了,心里倍感难受”,刘花敏回想当年的艰难情形,禁不住泪流而下。2005年8月,初中毕业的女儿陶延华考上了医专“3+2”,每年学费、生活费需要上万元,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懂事的女儿心疼母亲,有意放弃读书,减轻家里负担,但为了女儿的前程和出息,“就是砸锅卖铁、再苦再累也要让女儿上学读书”,刘花敏说起这些,毫不含糊,意志坚定。此后,刘花敏干活更加下劲和卖力,一方面打理好家里的土地庄稼顾着吃饭,另一方面又不时到周边打工,尽量多挣钱。
人穿志不短。就这样,刘花敏靠着自己的勤劳双手和坚强毅力,用并不宽广的肩膀、并不高大的身躯,稳稳地撑起了家,撑起了孩子们的未来。2010年7月,大女儿陶延华顺利毕业,后被选聘到南阳市一家医院工作,小儿子陶崇也于2018年8月考取平顶山工业职业学院,踏入了大学校门。
扶贫政策迎曙光
2015年11月,党中央召开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脱贫攻坚的号角在全国吹响,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给刘花敏家带来了福音。2015年底,通过帮扶干部进村入户走访,考虑到刘花敏由于前些年辛劳过度,经常头痛头晕,又有学生上学开支大,后经“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程序,刘花敏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了尽快摆脱贫困,帮扶干部与刘花敏进行了深入沟通和反复酝酿讨论,最后敲定发展适销对路的花卉苗木。2016年春上,刘花敏筹措资金2万元,流转邻居土地5亩,栽种3公分以上大规格玉兰1500多棵,上级补助到户增收5000元,2017年,刘花敏以前栽种的4亩多辛夷、玉兰树进入了成品树销售期,一下子卖了5万多元,成功实现脱贫。2018年8月,刘花敏的4万元金融扶贫贷款到位后,她又筹措资金6万元,加上家中的积蓄,于2018年12月在方城县广店镇以每亩每年700元的价格租地30亩,期限10年,全部栽种成冬青、玉兰、五角枫等绿化苗木树种,预计三年后年收入能突破10万元。
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刘花敏,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子,靠着自己的执着、坚韧,历经十余载辛勤劳作,让二个孩子实现了成材,让家庭重现了富裕,令左邻右舍刮目相看,被称为女中“大丈夫”,可谓是脱贫路上巾帼不让须眉。(李祖全 马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