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
——广州·黔南产业合作成效
思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理念上的引导、方法上的创新,从根本上帮助解决问题,固本强基、舒经活血,为脱贫攻坚提供支撑、提供思路、提供方法等。
产业扶贫是以帮助地方发展经济为目的,以就业和利益连结带动贫困户精准脱贫为突破口,是让受益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的最有效方法。自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广州市坚持大扶贫格局开展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强力推动两地产业合作,助推黔南逐步构建产业体系,成效显著。三年来,共引导75家广东企业投资落户黔南,实际投资额达43.22亿元,直接带动6500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在推动过程中,广州并不是盲目简单地将东部的优势产业引进黔南,而是经过深入调研,全面掌握黔南的产业状况后,通盘考虑了东部产业优势和西部的资源禀赋,结合黔南的产业基础,因势利导,引入能与黔南契合的产业,整合黔南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既帮助黔南做大经济总量,又发挥了当地的资源优势,实现低碳扶贫和可持续扶贫的结合,是通过产业合作实现精准扶贫的生动实践。
一、做好“石头”文章,建设石塑产业工业园
问题:当地缺乏支柱产业,扶贫缺乏经济支撑。
思路:从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石头”上做文章,反向思维,引导全球领先的石塑环保包装材料生产企业--—广州石头造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资黔南,将当地人眼中不值钱的“石头”,作为石塑企业生产的重要原材料,打造出一个技术全球领先、生产规模世界第一的石塑产业生产基地。
贵州省内多山,且多为石头山,平整开发不易,导致产业建设成本高企, 一定程度上成为拖累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的瓶颈环节。
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经过一番深入调研思考后,得出一个令当地人相当惊讶的结论:随手可见的石头山,不仅不是拖累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的累贅,反而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生产性资源。今后黔南要想富,就靠山上这些“石头”。
工作组大力推动全球领先的新型环保节能包装材料企业—广州石头造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落户黔南都匀经济开发区黔南·广州产业园,投资建设匀上石塑产业工业园。该项目将当地丰富的碳酸钙岩矿资源,作为石塑母粒的基础性原材料,建设就地取材的石塑产业园。项目从引进到2018年10月项目一期启动区顺利投试产,只用了一年多时间,目前一期起步区176亩,已建成膜袋、石塑母粒、中空板三栋共5万平米的生产厂房,月产值约1000万,部分产品已实现出口。该项目分二期建设,预计2020年10月年二期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形成400条自动生产线及15条原料生产线,为当地创造2000个就业岗位,就地就近解决近千名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
2018年广东省党政代表团考察了该项目,给予高度评价。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同志指出,要充分依托当地优势资源,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多发展像“石头造”这样既开发当地资源又引领绿色发展的好企业、好产业,为当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脱贫攻坚实效。
二、唱响“好花红”红歌,打造地标性刺梨产业
问题:贵州盛产刺梨,营养价值极高,维C 含量是苹果的200倍、弥猴桃的10倍,是珍贵的天然营养物。目前贵州全省约有108.3万农民种植155万亩刺梨,但当地人按传统思维加工出来的主打产品高度浓缩刺梨汁,因其味苦涩难咽,普通人难以接受,从而导致销售市场狭窄,丰产不丰收,带动当地脱贫增收效益不明显,刺梨产业发展积极性受挫。
思路:刺梨是个好东西,发展刺梨产业也没有错,错就错在加工生产的落后理念上。以往习惯性将刺梨汁做浓缩,认为浓缩就是精华,结果越浓缩口感体验度越差,市场投了反对票。工作组积极推动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广药王老吉落户黔南惠水。王老吉专家团队一改刺梨传统浓缩的做法,逆向操作,将刺梨原汁稀释5倍,用全新理念打造出一款新潮时尚的健康果汁饮品“刺柠吉”,新品发布上市即受到普通消费者的青睐。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生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这首红遍大江南北的布依民歌发源于黔南惠水县,所哥颂的主角,正是贵州名特产—刺梨果的花。刺梨全国产区主要集中在贵州黔南和六盘水,黔南龙里县被国家林业局认定为“中国刺梨之乡”,全黔南种植刺梨的面积约60万亩,涉及农民29.6万。刺梨营养价值极高,但由于口感酸涩,导致刺梨在全国认知度低,经济价值一直未能开发出来。
广药集团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发现贵州黔南是刺梨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刺梨维生素C含量远高于其他蔬果,并曾作为女排健康营养品,前景广阔,这与广药集团大健康产业发展也十分契合,于是广药集团结合自身优势,制定了《贵州刺梨时尚生态产业“136”发展方案》,仅用了98天时间就生产出首款“刺柠吉”刺梨饮料和“刺柠吉”润喉糖,至6月底,“刺柠吉”饮料已经销售20万箱,润喉糖销售3万箱,刺梨龟苓膏销售2万箱,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为配合广药集团把刺梨产业发展为百亿级的时尚生态产业,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2019年专门安排帮扶资金650万元用于实施黔南刺梨基地建设,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企业+农户、农户+基地等多种方式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增加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增加务工收入,预计可带动2238名贫困户脱贫增收,形成产品带动产业带贫模式。
国务院扶贫办刘永富主任对广药集团的扶贫工作高度肯定,并亲作批示:“广药王老吉对贵州刺梨的产业帮扶做法值得宣传推广,对有一定发展基础和发展前景的特色优势产业,通过纳入脱贫攻坚项目和东西扶贫协作范围,形成科技创新、市场开发、龙头企业带动等措施做大做强,促进脱贫乃至致富,是一条好路子。”
三、依托“产业革命”,打造绿色健康山地种养业
问题:市场认知度不高,有品质无品牌,深加工少,生产运输成本高,“黔货”出山难度大。
思路: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利用粤黔两地产业协作契机,将黔南绿色健康食材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以湾区庞大的消费市场终端驱动黔南绿色健康蔬果产业优质高效发展,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黔南农业大州,当地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着力规划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种植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养殖业,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结合黔南的茶叶、蔬菜、水果、猪肉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的的优势,大力引进种养业龙头企业。三年来,共建设32个大型农业产业合作项目,因地制宜采取“土地流转+务工收益+利润分红”、“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不同模式,助推黔南种养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帮助当地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增收。一是引进果蔬龙头企业。分别引进了江南批发市场、粤旺集团、新农人等“产、采、供、销”一体的蔬菜龙头企业,其中江南批发市场在黔南长顺县建设“多品类蔬菜核心种植示范基地综合项目”一期投资5300万元,预计年产规模达1.3万吨,产值6000余万元。二是引进肉猪养殖龙头企业。引进了温氏、海大、天农等龙头养殖企业,采用“公司+家庭牧场”模式,实行产业链全程管理的一条龙生产经营模式,公司以保证合作户养猪有适当利润的价格回收肉猪后销售,带领农民实现增收致富。其中,仅福泉温氏种猪养殖项目覆盖8个乡镇27个村,共85个养殖场(其中已建成37个,在建85个),带动贫困户312户756人。三是引进深加工农产品企业。包括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广东德庆县腾龙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州大瑭本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中腾龙果品合作社落户黔南州荔波县,利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精准扶贫模式,将蚕桑养殖、桑芽菜、桑叶茶深加工产业建设和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在荔波发展桑园基地2600亩,覆盖5个乡镇(街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155户614人,提供174个岗位,通过吸纳贫困户就业95人,带动脱贫家庭人口总数407人。大瑭本草公司则以创新技术手段、创新商业模式,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和技改,全球首创将即溶茶萃(即溶植物精萃)植入矿泉水瓶盖中,使其具有茶水分离、一拍即喝、3秒即溶的纯天然无添加的健康饮品,现已获全国铁路车销、传统经销、订制渠道等订单26亿元,产品将于9月底开始在平塘县塘边镇批量生产,预计通过采购当地茶叶、玫瑰花,金丝皇菊等以及纯净水生产环节带动贫困人员超过100人。
四、牵手“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扩大消费扶贫规模
问题:产业碎片化,链条短,品牌效应不佳,附加值不高,市场
占有率低,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当地产业发展难以走出低效循环的怪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脱贫攻坚的步伐。
思路:一手抓生产源头,一手抓市场终端。以规模促效应,以标准促品质,以优秀品质打造知名品牌,扩大“黔货”在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提升黔南产品的附加值和高溢出效应,让企业得到实惠,从而增强进一步发展的信心。
自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以来,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紧紧抓住国家大力鼓励消费扶贫的政策,一手抓市场对接,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手抓源头种养规模,出台政策鼓励生产企业标准化、规模化种养附加值高的农特产品,2018年以来,黔货出山规模达9.1亿元,受益贫困人员5.4万人次。一是以拳头产品作牵引。作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都匀毛尖茶”成为敲响华南市场的敲门砖,推动黔南州“都匀毛尖茶”在广州南方茶叶市场设立运营中心,在广州策划举办了 “中国十大名茶都匀毛尖品茗活动”、“黔茶出山,风行天下”之毛尖飘香贵州茶产业推介活动,通过广交会,农博会等平台,让黔南农特产品畅销粤港澳,扬名海内外成效显著。2019年上半年,仅销往广州的茶叶货值1.59亿元,直接带动2.28万贫困人员脱贫增收,其中黄金芽茶通过广博会以500克758美金高价出口迪拜,远销欧美。二是畅通渠道和加强销售网点建设。设立“黔货出山”广州分销中心,在广州各区设立展销窗口22个,其中,白云区在江南果蔬批发市场为荔波县和平塘县提供了2个免费的批发档口。海珠区为瓮安县、福泉市设立了农产品直销点。南沙区为龙里县、惠水县和贵定县设立了近千平米的展销中心。越秀区在北京路步行街设点,宣传销售长顺县、罗甸县的绿壳鸡蛋、菜籽油、酸辣椒、番茄酱等农特产品。黄埔区积极利用节庆活动,为都匀市、独山县、三都县举办绿色农副产品展提供免费销售摊位。三是打通辐射粤港澳大湾区通道。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黔南州配送分中心在都匀建设,促成黔南州农业农村局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签订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广州市农业主管部门协助黔南蔬菜生产企业申报海关备案认证、培育辖区内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四是发展线上线下新兴零售模式。组织黔南农特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上线中国扶贫网广东馆、唯品会贵州馆的同时,计划与大型农特产品垂直平台易网购在琶州举办展销中心。五是政策推动。推动了黔南农业主管部门出台支持消费扶贫政策,发挥广州市消费扶贫财政专项援助资金1000万的撬动作用,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奖励生产加工、消费、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做大消费扶贫的规模。
五、擦亮“生态之州”招牌,推动粤客入黔
问题:解决一个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问题。
思路:三送:送人才、送游客、送保障。
黔南作为生态之州,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总量居全省第二,三年来,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通过送人才、送游客、送保障的“三送”手段,加强两地旅游合作,协助当地逐步构建起全域旅游新格局,旅游经济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2018年黔南州接待广东过夜游客25.4513 万人次,同比增长40.54%,2019年1-8月接待广东籍过夜游客23.47万人次,同比增长39.34%。一是大力宣传黔南旅游资源。广州市旅游管理部门主动作为,组织院校专家、媒体记者、相关旅游协会以及企业代表等赴黔南开展对口帮扶旅游开发业界和媒体踩线活动,全面提升旅行社负责人对世界遗产——“大小七孔”以及国之重器——“天眼”等品牌的形象认识,多家企业表示要将两地旅游纳入常规线路;参加踩线的中国旅游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媒体在显著版面和黄金时段进行深度宣传报道,进一步提升了两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加强对黔南人才培训。实施“青年人才交流计划”,3年来,依托中山大学举办了5期培训班,培训黔南州旅游行业干部200余名。邀请专家和金牌导游为当地送教上门,累计培训旅游部门、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等管理人员、导游员、讲解员1000多人。三是积极推动“粤客入黔”旅游扶贫系列活动。实施“百企千团十万老广游贵州”活动,启动“千团万人游黔南”10趟旅游专列扶贫活动,推动广州塔与“中国天眼”景区结成帮扶对子。四是促成了广州黔南两地旅游部门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和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东部要充分利用广东旅游客源强大的输出地优势,强化两地旅游协作,积极培育旅游产业,助力黔南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六、搭好“援黔”服务平台,力促援黔企业做大做强
问题:着力解决产业带动企业,企业带动脱贫的问题
思路:树立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就是管理的理念。贴身为企业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促使两地产业优势互补的迭加效应出现,为推动粤黔东西部产业扶贫协作深入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粤黔两地产业扶贫协作在不断深化过程中,广东企业家充分发挥着“敢闯、敢拼、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在黔南创业,但由于粤黔两地在文化、产业环境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援黔企业“水土不服”等现象时有发生。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积极主动作好企业服务。一是建立服务机制。对援黔项目企业全覆盖走访调研,收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列清存在问题清单,对问题分类限期解决,多渠道支持企业发展。二是搞好资源整合。推动成立广东援企业家联合会,发动40多家广东援黔企业多方筹备,成立了广东援黔企业家联合会,该联合会是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国内首家由对口帮扶企业联合成立的团体性组织,联合会成为广大援黔企业搭建一个交流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平台。三是协助企业稳定就业的贫困人员。为了支持企业聘用贫困劳动力,工作组安排帮扶资金400万并推动黔南州人社部门出台了稳岗补贴政策,以补贴形式鼓励产业合作项目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并让贫困人员安心在企业就业。四是解决企业融资需求。系统地收集援黔企业融资需求清单,由工作组与贵阳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都匀分行签订框架合作协议,为在黔南开展产业合作的东部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目前为援黔企业争取到贵阳银行授信7.6亿元,已经发放贷款1.83亿元。
自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能坚定不移地落实两地政府关于产业合作的政策,帮助黔南州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因地制宜,结合两地产业基础和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黔南导入石塑产业、培育刺梨产业、壮大种养业、兴旺旅游业不遗余力,并聚焦贫困,多措并举开展消费扶贫,为黔南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的基础。最近,国务院扶贫办刘永富主任对广东帮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当了排头兵,啃了硬骨头,作了大贡献”,这正是粤黔两地产业合作的真实写照。(苟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