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务川全国青少年研学旅行基地典型案例
由上海奉贤交通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出资援建的奉贤务川青少年研学旅行基地即将于9月20日开业,基地的开业标志着奉贤务川东西部协作进入高度融合发展阶段,从带贫脱贫到长效增收,从帮扶援助到携手共建,从问诊输血到强健体魄,奉贤和务川围绕“研学+”把东西部资源禀赋联结起来,共同创造了奉贤务川东西部协作的示范典型。
挖掘务川资源禀赋和奉贤优势所能
务川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境内多系喀斯特地貌,集山峻、谷险、洞奇、石美、园阔、泉特、水秀于一体,天煅地造,雨砺风磨,同时务川也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各个民族的繁衍生息,务川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仡佬族自治县之一,民族的融合形成了务川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但长久以来受交通、财力等影响,务川只有极少量的资源成功转化为旅游景点,且未形成高知名度的旅游产品。务川周边旅游资源同质化严重、竞争程度高,且重庆武隆、千户苗寨和遵义红色旅游在自然、人文和红色旅游知名度较高。
鉴于务川面临的现状,在奉贤和务川双方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以研学旅游作为务川旅游的切入口,建设投资奉贤务川青少年研学旅行基地,打造“务川研学旅游第一城”的品牌,快速抢占研学旅游市场风口,打造全景、全业、全民、全时的全域旅游格局。
上海援建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
奉贤务川青少年研学旅行基地于2018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2019年9月完工开业,基地位于务川自治县大坪街道九天大道与纵三路南北夹角处,总占地面积50亩,总建筑面积15750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基地主要分为三大功能区,分别为研学旅行区、生活配套区和室外拓展区,定位为综合性培训中心,是以仡佬族民俗文化学习交流、户外拓展训练等多功能的综合旅行服务中心,并依托当地资源,如中国仡佬民族文化博物馆、仡佬之源景区(AAAA)、龙潭古寨景区、仡佬大草原、石朝天坑景区等多类型的户外实践场所,为当地及外省市青少年研学及假期夏令营活动提供旅游研学项目(室外攀岩、探险、务川红色旅游文化、仡佬民族文化弘扬及非遗文化传承等)。
项目建筑主体为五层建筑,布局呈南北双弧形,意为“奉贤务川大手牵小手,携手共建一辈子”。南侧弧形区域为研学区,设有合班阶梯教室、非遗文化传承馆、报告厅、开放教育区以及大小教室和活动室。北侧弧形区域为生活区,空间相对独立。设有师学宿舍及配套起居室。同时基地配套有五人制标准足球场、篮球场、室外拓展空间等,可同时容纳300-350人在基地内学习生活。
为了使基地更快的发挥功能,基地与驴妈妈旅游集团公司合作,以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升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结合研学基地自身及周边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创造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深化产学旅研学高度融合发展机制
基地建成后面向的主要是重庆、贵阳、遵义三地超4000万常住人口,以及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至务川地区每年30万人次的机会客源,将成为务川地区8万多名中小学生的校外教育活动阵地,成为奉贤10万多名中小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及红色历史文化的窗口,并力争成为国家级青少年研学旅游目的地。目前基地正申报“全国青少年研学基地”称号。
基地运营体制按照“合资共建、三方托管、盈亏平衡、合作经营”的模式,上海奉贤交能集团和务川旅投公司设立合资公司,委托驴妈妈经营管理,在基地实现盈利后上海方逐步退出,按照“3+7”的发展规划,即三年的起步期+七年的发展期,从基地提供的研学课程、餐饮、住宿,向亲子拓展、公司团建、企业疗休养、场地租赁、会务会展、旅游购物、地接服务拓展,基地预计三年内实现盈利,并确保在十年内让务川成为以研学为核心的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示范。
有效带动贫困人口长效长期脱贫
奉贤务川青少年研学旅行基地是奉贤区落实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的援建项目之一,项目建设对进一步挖掘务川、奉贤两地所需所能,围绕务川的资源禀赋,打造面向奉贤、上海乃至全国青少年的具有当地地理与文化背景特色的第二课堂和研学营地,为“大美中国”旅游产业搭建平台,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扶贫理念。
基地建设过程中面向当地群众开展劳务用工招聘,并优先招录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已使用当地劳工近200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名。目前,务川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和成效巩固阶段,需要建立产业为导向的脱贫长效机制,以研学旅行基地为依托的务川“研学+”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周边餐饮娱乐、宾馆住宿、传统零售、文化体育、文化创意、现代农业、景区管理等产业发展,促进当地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和长效增收,推动短期扶持与稳定脱贫相结合,开发扶贫与保障扶贫相结合。
同时,务川当地政府一方面可以从基地的盈利中获得稳定的收益,另一方面产业的带动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研学+”产业链及营商环境改善带来的税收收入将大大补充当地财政收入,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户增收。(苟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