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好家风,传承好家训
家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它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家族认同,是每个家族成员成长的精神足印。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是每个家庭立身处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处世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家训或单独刊印,或附于宗谱。家训之外,其他名称还有:家诫、家诲、家约、遗命、家规、家教。每个家族家谱中记录了许多“家风”、“家训”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良好的作用。因此,传承和弘扬良好的家风家训意义十分重大,影响极为深远。
二、扶贫重认识,合力打攻坚
(一)贫困的基本含义。个人认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贫困落后现象的总称。但首先是指经济范畴的贫困和物质生活的贫困。贫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有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等等。这里主要指农村贫困的综合表现,农村贫困主要是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由于缺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受到损失较大,有的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又出现返贫现象,无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脱贫之路。
(二)脱贫攻坚的政策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农村七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光辉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高位强力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创了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讲话中指出: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务必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要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就贵州而言,贫困,不是我们永久的标签;无奈,更不是贵州人的本质常态,因此,我们一定会把深度贫困地区这个硬骨头啃下来,把这个短板补齐,实现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福泉市,虽然是中国西部百强县(市)、贵州省经济强县(市),但和全国一样,也有贫困短板,要实现全面同步小康,完成脱贫攻坚“清零”的目标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三)葛洞村贫困现状。葛洞村是我驻村帮扶的地方,我在这里工作已近两载。该村位于福泉市凤山镇东北面,与黔东南州凯里市炉山镇、福泉市陆坪镇相连,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福泉市区23公里,全村国土面积9.45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96.88亩,下辖7个村民小组,共445户1640人。少数民族(苗族)占全村总人口的85%。2014年以前年人均纯收入为2150元,年人均粮食收成215公斤。主要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和少量辣椒、烤烟为主。一条不足五米宽的村道由西至东穿村而过,是村里的主要交通要道,农村小学一所,共两个班十一个学生。通讯网络不能覆盖全村,是个典型的地处偏僻、物产匮乏、通讯不畅、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边远山村,环境卫生脏乱不堪。
2014年的时候,葛洞村属省级1类贫困村,当时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9户467人,贫困发生率为28.5%。经过几年来的努力,该村于2017年顺利脱贫出列。截止目前,已脱贫125户422人,未脱贫12户37人,贫困发生率为2.4%,剩余的12户37人今年全部脱贫,实现贫困人口“清零”的目标。
三、抓家风传承,促脱贫提质
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投入以外,引导有群众良好的习惯是必然因素,要切实从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生产习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风俗习惯、家庭教育习惯入手,鼓励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改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2018年3月,按照福泉市委的统一部署,福泉市委从市直机关抽调人员,派出脱贫攻坚集团帮扶驻村工作组,我们驻村入户帮扶后,走村入户与群众拉家常、话发展,着手抓好“三组两榜一规一训一场一所”(三组:党小组、村民自治小组、村务监督小组;两榜:红榜黑榜;一规:组规民约;一训:家训;一场:村民文化活动广场;一所:公共卫生厕所)建设,从组织上、制度上、传统文化传承上提高群众的精神士气。在家风家训传承上先从当地的吴姓、何姓、金姓三个大姓家族入手,帮助他们完善姓氏家训、祖训并通过各姓氏家族会议讨论后,由村脱贫攻坚作战室制作成牌子悬挂上墙。今年,我们又继续完善了全村其他的陈、李、黄、刘、龙、孙、潘、陶、王、文、张、杨、周、肖、田氏等十五个姓氏共567户家训、祖训的编纂和梳理工作,同时,全部制作上墙悬挂。今年6月28日,我们驻村工作组又组织开展了“行孝道、知感恩”活动,活动中组织八户双亲八十岁以上并健在的家庭,由儿子给父亲洗脚、儿媳给婆婆洗脚,孙子在旁边陪同,这样的一个活动,虽然场面不大,但是让很多群众感动流泪。当天,我们还为54个八十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派发长寿红包。10月11日,在葛洞村组织开展吴、何、金、黄、孙、陈、李、刘、杨、周、肖等十多个姓氏宗亲会会长、家族族长或家族中有较高威望的家族代表参加的“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训、争做脱贫攻坚先锋”座谈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帮助各姓氏把家风、家训传承好。在传承好家风、家训的同时,我们还开展“感恩”教育,引导群众要听党话、感党恩,用家风、家训的文化内涵解决脱贫中思想惰性问题,从而达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目的。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自身发展动力不够。所以,我们鼓励群众从家风家训的传承入手,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以志强智,实施“志智双扶”。在环境卫生管理上,给各村民小组制定了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评比办法,对公共区域划片包保和门前三包,建立红黑榜表彰惩戒制度,各村民小组内部每月进行一次评比,设前五名卫生标兵户,悬挂卫生标兵流动红旗。村级每个季度对小组进行一次评比,取前三名进行表彰奖励,以先进激励后进,村寨环境卫生得到了极大的改观,群众自治的目标成效凸显。
四、家风家训有活力,脱贫攻坚显成效
近两年来,我们通过用优秀传统文化家风、家训激励村民外,还极积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组织社会捐赠和群众集资,共投入脱贫攻坚980多万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农村村寨面貌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解决了所有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整个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群众才是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军,因此我们注重激发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目前,引导群众投工投劳1235个,集资16.3万元。在基础设施方面,建成村民小组文化活动广场7个共计8900平方米,村寨亮化安装路灯285盏,硬化通组道路4条3.1公里,联户道路43条3.4公里,建成产业路3条6.2公里,维修灌溉沟渠3条2.1公里2630立方米,完成“五改五化”(即:改厕、改圈、改灶、改水、改电,院坝硬化、屋檐沟硬化、村寨通道硬化、联户路硬化、村寨亮化)415户,93%的农户享受了五改五化的好政策。在住房保障方面,拆除老旧闲置危房28户58间,易地扶贫搬迁9户,帮建住房18户,维修透风漏雨住房49户。在产业发展方面,建成年产1200头生猪养殖场一个,年平均利润7.8万元,利益联结覆盖所有贫困户,刺梨产业种植1641亩,现已进入盛果期,覆盖了90%以上的农户。
通过两年的共同努力,群众自觉摒弃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村寨治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现在葛洞的村民腰包鼓了,生活富裕了,村寨美了,邻里和谐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提升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葛洞村今年即将提前实现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甘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