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曲靖“二爨碑”考略
2024-03-08 09:31  点击:25101

      日报头条讯:位于云南曲靖的《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在我国文学史和书法史上,具有极高地位,但因传诵较广,多有遗漏和谬误,笔者试根据对以上两通碑的实地实物考察,对不实传闻进行补正,以飨于众多爱好者。
  

  《爨宝子碑》全名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碑质为沙石,碑首为半圆形,整碑呈长方形,碑高1.83米,宽0.68米,厚0.21米,碑文计13行,每行30字。碑尾有职官题名13行,每行4字额15字,均正书。全碑共计403字,碑文记述爨宝子生平,骈体文书写,文辞古朴高雅,音韵铿锵。
  

  《爨宝子碑》刻于东晋安帝大亨四年,即公元405年四月,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城南35公里杨旗田,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云南通志》始著录,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南宁(今曲靖市)知府邓尔恒将其移置城中武侯祠,题写跋文,记述《爨宝子碑》出土及移置过程。邓尔恒之所以发现该碑,是偶尔在厨房发现豆腐上印痕字迹,遂问厨子豆腐来源,厨子如实禀告,才知是压制豆腐时用的是一块石碑,《爨宝子碑》才幸被发现。
  

  1927年,武侯祠毁于战火,此碑曾餐风饮露,受日光暴晒,被拉去修战壕,险遭炮火洗劫,幸被一寒士张士元发现,搬回家中,《爨宝子碑》才得以保存下来。民国云南教育厅下拨专款在曲靖中学内建“爨碑亭”, “爨碑亭”门上方中间和两侧楹柱上悬挂有清代“经济特科状元”云南省石屏县的袁嘉谷先生案书,“爨碑亭”和其撰书对联“奉东晋大亨瑰宝曾辉三百字,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
  

  据传,抗日战争末期有日本兵欲持此碑去日本,后在士绅乡民的奋力争夺下,日军才只好将装上车的石碑卸下来,《爨宝子碑》才有幸保守至今。
  
  1961年3月4日,国家正式批准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北京故宫一样,被列为国家瑰宝(第126),国家文物局批复两亩地予以安置,曲靖一中又增添四亩地,建成今日6亩地的爨园,供后人学习、观赏。
  
  爨龙颜,字任德(386-446)东晋建宁郡(今曲靖)人,《爨龙颜碑》位于陆良县薛官堡,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此碑刻于南朝宋代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碑高3.8米,宽1.46米,厚0.24米。为同族爨道庆撰文,碑阳正文24行,行45字不等,共存904字;碑阴题名各三列,行字数不等,共312字;碑首呈半圆形。上部浮雕青龙、白虎、朱雀。其下有穿,左右分刻日、月,日中有踆乌,月中有蟾蜍,穿上部正中刻题额。此碑早在元代李京《云南志略》中就已著录,明清云南志书均有记载,清道光七年云贵总督阮元访获时,已倒卧荒阜,后命知州张浩建享保护并题跋,始声名远播。
  

  碑文记载了爨氏家族的远祖世系,墓主爨龙颜祖孙三代的职官仕历及本人的显赫功勋。为研究东汉末年至唐代中叶统治滇南的世家大姓爨氏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可补正史之不足,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爨宝子碑》的书法在隶楷之间,体现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风格,为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具有极高的书法地位,在书法史上与《爨龙颜碑》并称“二爨”,康有为在其所著中称它“朴厚古茂,奇姿百出,当为正书古石第一”。碑文朴厚古茂,大巧若拙,率真硬朗,奇姿尽现。究其渊源,因属隶变时期作品,体势情趣,情态均在隶楷之间,其用笔方峻,起收果断,似昆刀切玉,造型奇特自由,似天马行空,神秘莫测,令人产生丰富联想。具有极高文献价值、文物价值。汉以后魏武帝以天下凋散,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故碑刻存世甚少。《爨宝子碑》显得尤为珍贵。
  

  《爨龙颜碑》书法雄弘茂美,笔力遒劲,参差有致,气势雄伟,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中实物佐证。康有为赞其:“下笔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推尊为”雄强茂美之宗“。列为”神品第一“。
  
  该碑文1961年3月4日同故宫一样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重点保护单位。享受着国人和世人的观瞻和推崇。
  
  按碑刻的年代久远计,《爨宝子碑》被学界称为大爨碑,《爨龙颜碑》被称为小爨碑,通称为“二爨”碑,实际上《大爨碑》不大,身高不到两米;《小爨碑》不小,身高近4米,可谓宏篇巨制。
  
  正是有上述两通碑的存在,证明了近两千年前,中华文明、中华汉字的书写,又有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汉字、汉文化对西南地区的浸润和普及。云南人把这两通碑当作“云南的骄傲”,当不谬也。
  

  当今,如何评价《二爨碑》的文物价值和文学价值,罗哲文先生说的好:“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见证,西南小数民族形成的历史见证,云南与中央王朝关系的历史见证。云南地方历史文化形成的历史见证,中国汉字演变史的历史见证。(作者:崔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