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功彪千古的曲六乙先生
2024-03-06 17:48  点击:22924

    

      日报头条讯:昨天晚上子夜时分, 不知名状的心绪搅得我难以入睡,干脆打开手机作下缓冲,不想远在海南的王志峰女士转发来一则令人悲伤的信息:“各位领导、至亲好友:慈父亲曲六乙因重症肺炎加重,经多方治疗无效,于2024年3月3日上午11时28分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4岁。”
  
  紧接着收到中国傩戏学学会发表的追悼词:“2024年3月3日上午11时,著名学者、戏剧理论家、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创始会长曲六乙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4岁。曲老一生为中国傩戏学的创建和发展,耗费了无数的心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仙逝,是中国傩戏学界的重大损失!”
  
  我即回复了一段悼文短信:”惊闻至亲至爱至尊的曲六乙先生仙逝,不胜悲伤哀悼之极,先生生前大恩大德提携后生,为拙著赐文赠序写信激励,令人终生难忘与报答。先生在中国戏曲理论,中国傩学,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举世闻名,功彪千古。在此学生深表沉重哀悼与衷心思念,顺带请尊敬师母节哀保重。相信诚意追随先生的弟子、学生薪火相传,将继承先生遗志,努力将先生开创的千秋伟业发扬广大,永载史册,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
  
  得知曲六乙先生今日上午于北京八宝山火化,远在西安无法前往送行的忠实弟子,只有将人生的点点滴滴回忆,整理成下述文字,以示深沉的祭奠。
  
  (2024年3月5日晚9时,时逢惊蛰节气)
  

  一、 深切思念曲六乙先生的大恩大德
  
  我原本生在遥远的新疆边陲,工作在兵团农九师文工队,塔城文工团,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自治区文联当编辑,没有多少机会认识全国一流戏曲文艺专家。虽然在1985年夏参加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年会,宣读一篇关于印度梵剧《弥勒会见记》的文章,获得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的接见,但并没引起文艺学界的关注。倒是会后,不想被中国戏剧家协会理论研究室曲六乙主任不知从何处得知信息,特托付《新疆艺术》杂志社主编王嵘,请我去北京参加他主持的东方国际傩戏学术会议,顺便交换对西域戏剧艺术与中国戏曲关系的意见。
  
  两年之后,曲六乙先生又不顾年时已高,特地前来乌鲁木齐参加由我和上诲戏剧学院共同策划的“首届中国戏剧起源研讨会”。在他与夏写时先生的号召下,国内外诸多顶级戏曲研究学者前来捧场。如黄天骥、陈多、叶长海、齐森华、苏国荣、黄强、吴国钦、任光伟、黄竹三、陈村、尚久骖、吴云龙、石泓、麻国钧、廖奔、么书仪、景李虎、康保成、安尼瓦尔、戈弋、周建国、吴寿鹏、谢柏梁等,另外还有港澳海外学者陆润棠、日本学者诹访春雄等,真是人才济济,高朋满座,此举动对方兴未艾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影响与促进颇大。
  
  紧接着曲六乙先生又邀请我去湖南怀化,四川绵阳参加中国古代目连戏文考察与剧目观摩。以及山西临汾中国傩戏文化学术研讨会,将我的学术研究范围扩大到了目连戏和傩戏文化的广阔世界。让人非常感动的是,于21世纪初由我和中央民族大学柯琳倡导在曲六乙先生创立的中国少数民族理论基础上建立“中外民族戏剧学”,他不仅为我们合著的《民族戏剧学》撰写序言,并以《忽如春风一夜来》为题发表在《中国文化报》上,还亲自来西安市,为“陕西师范大学中外民族戏剧学研究中心”授牌和发表热情洋溢的长篇讲话。
  
  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曲六乙先生一直用各种方式关心我与学术团队的科研活动,并为我们完成的教育部规划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与民族戏剧实证”结项成果《民族戏剧文化大视野》撰写序言,还为我撰著的《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撰写评论文章《丝绸之路戏剧文化学的新拓展》,发表在《戏曲研究》核心刊物上,为此书获取教育部第六届学术专著大奖,以及作为中华外译工程项目,翻译成英文版由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社向全世界发行,铺平了成功的道路。
  
  为了表达我的真诚谢意,更是为了向社会宣传这位来自东北辽宁瓦房店市,就学河南开封中原大学,成名于中国戏剧出版社、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中国著名专家、学者、卓越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傩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军人物曲六乙先生的丰功伟绩。我与同行好友多次前去北京沙滩与和平门外他老人家的住所采访学习,充满敬仰之情撰写的《曲六乙先生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与傩文化研究》长篇名人访谈,经他审读后发表于《贵州民族大学学报》显著版面,在此全文公示以满足曲六乙先生学术人生的了解欲望,另位附录两封先生的来信和三篇所赐的大序,以鉴赏先生的高风亮节与练达文辞。
  
    
  二、曲六乙先生对中国戏曲研究的巨大贡献
  
  曲六乙先生是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傩文化与民族戏剧学颇具功勋的学术大家,他最早倡导少数民族戏剧、傩戏学研究,撰写的大量傩戏、傩乐、傩舞、傩仪、傩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以及与钱茀先生合著的《东方傩文化概论》为中国傩戏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自1964年以饱满的热情撰写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至2014年出版发行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长达60年的历史进程中,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的学术生涯,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戏剧文化与民族戏剧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中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的发掘、整理与研究。自20世纪六十年代初,以曲六乙研究员为首的专家学者,先后投入长期、持久、科学、扎实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与傩文化田野考察与理论探索,使之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研究整体水平大为提升。如今,当我们翻阅曲六乙先生的一系列相关重要学术著述时,不禁为此条不同寻常的道路的开通与延伸而感叹,为他在中国少数民族戏剧艺术与傩文化研究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而敬佩。
  
  (一)感情所系,沉浸其间难自拔
  
  在当今中国传统戏剧文化学术界,路人皆知德高望重的曲六乙先生。他自解放初,一直从事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编辑与研究工作。届时,在此领域锲而不舍、笔耕不缀,取得很大的成就,获得崇高的声誉。他的《艺术·真善美的结晶》、《戏剧舞台的奥秘与自由》、《戏曲的十要技巧》等著作为文坛学界所关注,一系列学术论文引发戏剧界所争论。据古远清在《曲六乙对戏剧艺术的探讨》一文中披露:
  
  “多年来,曲六乙在从事话剧表演,豫剧、评剧创作,尤其是做戏剧编辑工作的同时,写下了300多篇戏剧评论文章。在广博的基础上侧重和关注中国戏曲的评论与研究。作为一位编辑,又使得曲六乙的戏剧评论研究与戏剧运动、戏剧演出保持密切的联系,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与实践精神。……他广泛积累资料,对某一阶段或某一年度的主要上演剧目,进行分析研究,用敏锐的观察力发现新的经验和问题,因而使读者看到我国戏剧运动前进的足迹。”
  
  出生于1930年的曲六乙先生,他是解放先后,我国政府培养的第一批陷阱知识分子。他就读于四川大学工学院、开封中原大学,是武汉中南文艺学院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后又在中国戏剧出版社任编辑、副总编,在中国戏剧家协会艺委会任副主任、研究室主任,《中国戏剧年鉴》主编,为他的文艺学术研究提供更好的理想平台。
  
  曲六乙先生本来在北京文化理论界、戏曲艺术评论界风调雨顺,名声鹊起,备受同行羡慕,可怎么改辙更弦投行处于边缘化,少有人问津、艰难困苦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与傩文化田野考察与学术研究领域去了呢?他原本研究中国传统戏剧、戏曲,在相关文艺理论方面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与艺术造诣,可是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却将兴趣转向中国少数民族戏剧。
  
  我们从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部编《少数民族戏剧研究》一书中收录他写的《少数民族戏剧的艺术风格问题》一文中,究其原因,获知其缘由:
  
  “1962年春天,在四季皆春的昆明,举行了云南省兄弟民族戏剧观摩演出。会上演出了白剧、傣剧、僮剧、彝剧。它们的鲜明而又独特的艺术风格,强烈地激动我的心弦。观摩期间,偶游昆明西山,踏入云栖寺,围绕着大雄宝殿。但见山茶一片葱绿,花团锦簇,心中若有所悟,便自然地把剧种和山茶花连在一起了。……山茶花如果没有别具风格的品种和独特的芳香色彩,就不成其山茶花;少数民族戏剧没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就不能成为各民族的戏剧。”
  
  另外在新近出版的曲六乙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后记”中,也写道这次活动引起的人生转折:“1962年1月,我去昆明观摩云南省兄弟民族(那时还不叫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白剧、傣剧、壮剧和彝剧的演出,使我着迷;1963年,在北京观摩过藏戏的片段,也使我着迷;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我看了5出少数民族题材的京剧,特别是满族表演家关肃霜主演的《黛诺》,更使我着迷。从此,‘少数民族戏剧情结’滋生心头,而且越来越浓,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通过曲六乙先生著《傩戏. 少数民族戏剧及其它》之书名与“后记”文字,亦能道出他早就将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定为终生神圣的事业:“我对少数民族戏剧研究涉猎较早,1964年曾出版过小册子《中国少数民族戏剧》。1984年被选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负责人之一,我决心为少数民族戏剧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余生。”
  
  李寅在《弘扬·开拓·探索—评曲六乙的〈傩戏·少数民族戏剧及其他〉》一文中,也谈到曲六乙先生产生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与傩文化的特殊情结,以及他学术理论研究重大转折的原委,及其取得“拓荒者”声誉的不凡学术经历:
  
  “曲六乙同志是我们熟悉的戏剧理论家。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他评论《海瑞罢官》、《李慧娘》的《羞为甘草剂,敢作南包公》和《个性以辣,风格以情》,探讨京剧艺术流派、昆曲表演艺术风格等等的文章,在戏剧界就很有影响。尤为难能可贵是他自当时编著《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以来,一直在这个冷落的研究领域,荜路蓝缕,辛勤探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热情。对较多地存活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傩戏研究,探索的脚步又迈进一个新的学术领域,而曲六乙也仍然是一名主要的拓荒者。”
  
  曲六乙先生在从事傩文化与少数民族戏剧研究的过程中,一直感觉到此学科为“弱势学科”,需要大力扶持与培养接班人与年轻学者。他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作为民族戏剧学的学术楷模,曾以自己高尚的人品,精湛的理论,诲人不倦的精神,扶植、培养了许多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的同行。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不仅获得他的序文与书评支持,还将本人与其他民族戏剧剧作者、导演、著名演员与学者相并列,收入他的集大成扛鼎之作《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列传之中。
  
  曲六乙先生非常重视对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人才的评介,他在《少数民族京剧艺术家扫描》一文中,曾对杰出的少数民族表演艺术家,诸如:汪笑侬、程砚秋、言菊朋、马连良、唐韵笙、关肃霜等进行过详细、生动、形象的评述,并在此文提示:“在中国京剧艺术的发展历史上,有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一个至今不曾被梨园界广泛认同的历史事实。那就是少数民族籍,具体地说,满族、回族、蒙古族的京剧艺术家,在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感到非常有必要“根据一些京剧史论、行当与流派艺术的著作、文章,选录早期一些元老级、明星级的艺术大师和名伶”为其树碑立传。
  
  在《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中,他专门设计“当代少数民族剧苑小谱”一章,提出要以此种小传形式“评述少数民族剧作家和从事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汉族剧作家的优秀作品。”以及“从事少数民族戏剧事业的各族剧作家、作曲家、导演、演员、评论家……为他们竖碑立传,历数其创造的辉煌功绩。将会增强少数民族的自豪感和骄傲感,更有益于巩固中华民族团结,建设民族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他在其书中胪列26位少数民族剧作家,11位少数民族作曲家,11位少数民族导演,34位少数民族导演,7位少数民族戏剧评论家,以及82位汉族戏剧艺术家。
  
  曲六乙先生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戏剧研究中心副主任、藏戏艺术研究会顾问等要职时,还撰写了《西藏神舞、戏剧与面具艺术》,主编了许多相关论文集。以写序的方式,支持傩文化与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诸如曲六乙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丛书》,撰写的《藏戏剧本集锦》“ 序”、《傣族文化论》“序”、《云南壮剧史》“序”、《圣地之恋》“序”、《四川藏戏》“序”、《中国少数民族面具》“序”、《论云南少数民族戏剧》“序”、《傣族文化论集》“序”、《青海黄南藏戏》“序”,等等。以肯定、鼓励、支持与培育少数民族作者,共同建构民族戏剧学的理论体系。
  

  (二)理念所驱,奋斗终生而不悔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史、傩戏史研究开创者曲六乙先生许多年来,身体力行,实践垂范。早在1964年,他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一书“前言”中,就敏锐地发现:“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其中包括丰富多彩的戏剧艺术。……少数民族戏剧是中国民族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光芒四射,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当年,他在边疆荒芜的文艺园地中,慧眼独具采撷了藏族、白族、僮(壮)族、傣族、侗族、彝族、苗族、维吾尔族、蒙族、满族、布依族、毛难(南)族等12个民族灿烂的戏剧花朵研究,其成果赢得社会的广泛称誉。
  
  曲六乙先生在20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大规模地调查与研究,捷足先登被学术界长期忽略的丰富多样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文化领域。他所写作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一书,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本专门系统介绍少数民族戏剧的著作。此后,他又不辞劳苦,无数次地深入到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研考察,陆续撰写与出版了如《西藏神舞、戏剧与面具艺术》、《傩戏·少数民族戏剧及其它》、《“三块瓦”集》等著作。另外还成功申报与完成了国家艺术学科重大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史》,后于2014年扩充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全三册)正式出版。不断拓宽此学术领域的天地时空 。
  
  “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他心里非常清楚,对少数民族戏剧调查与研究需从基础理论做起。诸如少数民族戏剧概念、定义、分类、范畴,内容与形式、内涵与外延等方面。他对少数民族戏剧下了如此重要的学术概念与界定:
  
  “从纯理论的角度来说,少数民族戏剧的概念,应当是少数民族剧作家创作,由少数民族艺术家演出,给这个少数民族观众看的,而反映的内容也主要是这个少数民族的戏剧。但这种界定似乎过于严格……如从美学的角度进行审视和划分的话,则西方少数民族戏剧是以审美主体为准则的。即剧作家必须是少数民族,而不管他写的内容是否属于他自己民族。而我们中国则是以审美客体为准则,即以描写的题材为准则,凡是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都属少数民族戏剧范畴,而不论剧作家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
  
  另外曲六乙先生在《傩戏·少数民族戏剧及其它》一书之中,为中国少数民族剧种进行科学分类,获得学界的共识。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创作授奖大会暨创作讨论会”上,他又作了一些补充。由此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剧种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与傩文化在解放初期,几乎无人知晓,即便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倡导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中,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傩戏、目连戏文化遗产发掘、整理、编撰蓬勃而起的时候,中国主流文坛对此还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对此近乎漠视、不甚正常的民族戏剧文化现象,来自祖籍山东黄县,生于辽宁瓦房店市(原复县)东北籍贯,富有正义感的曲六乙先生忧心仲仲。他发表多篇文章呼吁对此学术偏向予以纠正,对国内55个少数民族戏剧与傩戏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且发起成立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与中国傩学研究会,以其领导者的身份多方呼吁,争取获得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傩戏、傩文化是中国与东方诸国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民族传统文化,但是过去被视为封建迷信与民间陋俗,不予宣传与推广。自从新世纪之交,大陆与台湾学者联合调查研究,还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收录与肯定,方才走向田野考察与研究探索的“阳光大道”。作为此学科荣枯兴衰的亲历者与见证人——曲六乙先生,他在《乙亥集—曲六乙戏剧论文集》“跋”中对此现象不胜感慨:
  
  “半个多世纪的戏剧评论和少数民族戏剧、傩戏傩文化考察研究成果,我作为一个真诚的参与者,通过它们曲折地见证了这半个多世纪戏剧界、学术界的风雨历程。先是朝阳似火,继而阴霾密布,电闪雷击;最终雨过天晴,一片明媚和熙春光。如今回忆往事,历历在目。……保护、挖掘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新世纪以来学术界的头等大事。我把传统戏曲、少数民族戏曲和傩戏傩文化等珍贵遗产的研究,纳入这个热潮之中。以崭新的视角,引入全方位的新探索。”
  
  中国傩文化是经历了三千多年历史积淀,集宗教祭祀、民俗、艺术的多元文化复合体。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19项“人类口传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5项属于原始而古老的综合艺术形态,依此命名为“文化空间”,在全国与国际“代表作名录”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曲六乙先生高屋建瓴,他认为,中国傩戏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国的傩戏、傩舞、傩俗与傩仪文化”。中国傩文化的这种文化复合体,属于“文化空间”类型,带有原始、古老文化意韵和神秘风采。
  
  在担任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期间,曲六乙先生领导该学术组织在学术学术考察与研究傩戏、傩文化、文化人类学、民俗学、舞蹈学、民间文艺学等的同时,对广泛学术研究空间与极其珍贵资料价值的艺术形态方面作出大量工作,取得引人注目的诸多成绩。
  
  (三)广博所求,绘制民族大愿景
  
  曲六乙先生编著《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中动情地回顾20世纪五十年代起步于文艺、戏剧编辑工作 ,于六十年代又是如何将学术重点转向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研究的艰辛而充满挑战的学术历程:
  
  从理性上,我逐渐认识到,在政治上、经济上实现民族平等之后,文化上的平等便凸显重要。对少数民族文化包括戏剧文化的尊重和认同,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豪感。我认为,在这个深厚的文化心理积淀基础上的民族平等才最为牢固。为此,出于历史的责任感,从20世纪60年代,我便开始阅览有关古籍文献,去边疆地区考察,广泛收集资料,为编纂《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进行资源储备。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何玉人深知其中三昧。她在撰写的评述曲六乙先生《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的文章时,于《民族戏剧史的宏大叙事—读曲六乙先生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一文中论述:“该书的问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它标志着中国’戏剧戏曲学’学科建设全面、深入地发展和进一步走向成熟。”并高度评价:“泱泱160万字,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集史学、艺术学、宗教学、民俗学和传记学等学科的鸿篇巨制。”
  
  曲六乙先生为了绘制此幅中华民族戏剧文化大愿景,作为高度综合性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的三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是他毕生精力与成果的集大成。此书分上古卷,当代卷,以及少数民族戏剧名录卷。其书上卷:古代篇,分为九章;中卷:现、当代篇,分为六章;下卷:剧苑名录篇,含一章:当代少数民族戏剧苑名录,分为:一、当代少数民族剧苑名家小谱,二、当代少数民族剧苑平台—剧院(团)。另外还有七个附录,以及参考书目举要。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著文评介,“ 曲六乙先生是中国戏曲研究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著名学者,《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是他毕生研究的一个总结。耄耋之年推出这个成果,值得我们珍视和祝贺。”同时还褒奖:“由于少数民族地理分布广泛等原因,做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研究很难。但当代中国戏曲研究如果缺少了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将是很大的遗憾,曲六乙先生把它填补了,是对少数民族戏剧研究的重大贡献。”这也可代表文化部官方对《中国少数民族通史》编著者曲六乙崇高的评价。
  
  曲六乙先生以严谨的学术风范与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使该鸿篇巨制做到了学术性、知识性、通俗性和资料性的有机结合。《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图文并茂,章节清晰、印刷精良,这部鸿篇大作的出版,有力地推进了戏剧戏曲学学科建设,在戏剧界产生了广泛、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此书无疑是曲六乙先生一生学术生涯的最高峰,将永久性地存世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史册。
  
  人们或许不知,曲六乙先生在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傩文化与民族戏剧学研究方面作出重大贡献,是以他的身体健康、生命耗费为代价的。特别是常人体会不到的非凡毅力,几乎牺牲了双目来打拼,实在值得人们所敬佩。对此,他在《乙亥集—曲六乙戏剧论文集》“跋”中披露实情:
  
  “我已“ 古稀之年”,朋友也说我“神完气足”。还有些精气神儿。要害是眼疾:青光眼兼白内障。先是庸医害人,继而我拖延过久,错过有利的治疗时间。两次手术之后,左目安了晶体,仍然报销,作废,茫茫一片黑。剩下的右目,戴上眼镜,才有0.3视力。从青年、壮年到老年,毫不吝惜地使用视力而不知心疼眼睛。到了晚年,视力快锐减到‘白眼瞎’时,才痛切地感到它比生命一样珍贵。”
  
  我们从曲六乙先生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撰写的“后记”之中,可看到他编著此部宏大著作的艰辛,以及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贡献所获得巨大喜悦。曲六乙先生在迟暮之年,从2003年起整整用了6年半的时间,在祖国60周年大庆的前夕,完成了上百万字的《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后来又用了4年时间,多次修订、补充,终于完成了约130万字的定稿(第四稿),时间已推迟至2013年初夏。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长谭志湘在《啊!檀树——记曲六乙》一文中高度概括了在她心目中曲老的人物塑像:“我读过他许许多多的评论理论文章,特别是六十年代评昆曲《李慧娘》的那篇《个性以辣风格以情》给我的印象颇深。如今又看到他满头白发,如霜似雪,体魄健壮,声音宏亮,脸上泛着青春的光彩,……显示了几分毫爽之气的曲六乙先生,特别是又看到在八十年代,他撰写的大量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与傩文化著述之后,越发感到他就像一株老当益壮、枝繁叶茂的“檀树”。
  
  “老当益壮、枝繁叶茂的檀树”,多么生动、形象的图文比喻。此可谓对曲六乙先生这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辛勤耕耘、硕果累累的民族戏剧大家的最逼真、恰切的文字描述。
  

  三、曲六乙先生书写的两封指导信札
  
  《诗经·小雅》中有句名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用现在的话说,做人做事要小心亦亦、谦虚谨慎,走路行道要知书达理、礼仪先行。要虚心接受贵人贤达、饱学之士的点拨指教。我有幸获得著名专家、学者曲六乙先生寄来诸多书信与评议文章,我受宠若惊、感恩不尽。
  
  我曾尝试性撰写的一部《中外剧诗比较通论》,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发行。也算是对此项目的一次戏剧理论的前期探查与铺垫。不过当时有些“心比天高,命不纸薄”的心理落差。洋洋洒洒凑写了90万字上下两册,但是在国内学术界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和好评 有幸收到 学术名人对此书的客观评价 ,并无客气的褒奖,而是不留情面的尖锐批评,多少让人有所清醒与体悟,找到一些需要弥补的差距。
  
  中国戏剧家协会曲六乙研究员则以“你推心置腹的诤友”的身份,在来信中不加遮拦地一边热情赞扬,一边率性提出尖锐批评:
  
  “上个礼拜,收到王志峰从传媒大学寄来的《中外剧诗比较通论》上、下册,很高兴。我佩服你学术研究精力如此旺盛,学术思维如此开放、敏锐、超前。你涉猎的内容相当丰富,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同时我也提出一些质疑:恕我直言,你接触实际太少,只令人有从理论到理论之感。你要多做田野考察。多做,多做。我觉得你把“剧诗”过于泛化,凡与戏剧挂边的你都把它们收容进来,这反而贬低了剧诗的特殊价值。学术评论要坦率、真诚,杜绝虚伪……学术千万别大而无当。”
  
  “我的科研项目《少数民族戏剧通史》,进展甚慢,原因有二:1、社会活动,杂事太多,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一些国家课题的审阅,等等。2、眼疾,左眼已报废,右眼戴眼镜仅0.3视力,全凭这0.3打拼,太吃力,太累。近日又患“缠腰龙”,即带状疱疹。我是患在头部和额部,影响到视力。这就导致此信写得如此潦草凌乱的原因,请谅!”
  
  “你有否赛福鼎、包尔汗的剧本、文章和评论他俩剧作的文章?我急需。你在《新疆艺术》写过吐尔逊.尤努斯的文章,我极需要,能否给我复印寄来,盼复。”
  
  “写完这封信,一来认为自己看法很可能偏激;二来怕你受不了这样的批评。不想寄出去。后来一想,我们是推心置腹的诤友,就寄出了。”
  
  对数十年来一直帮助我,鼓励与支持我的德高望重的曲六乙先生,他的尖锐、中肯而务实的学术批评,我从来都报以真诚欢迎和赞赏的态度。对于书中存在的欠缺和不足之处,理当虚心接受,努力改正。本着“忠言逆耳利于行,苦口良药利于病”原则,我认真检查,矫枉过正,摆脱狭隘、局限、愚昧与落后观念。杜绝虚伪、浮夸与“假大空”,真正树立科学、坦率、真诚的学术研究价值观。
  
  在接到此信之后,曲六乙先生“不计前嫌”又致亲笔信,希望我能提供一些关于新疆戏剧历史与新疆少数民族剧作家,及其代表作的文献资料。我借回新疆探亲的机会,到自治区文化厅、新疆文联与自治区图书馆搜集到一批珍贵的图文史料,发往北京中国戏剧家协会,即刻获得他老人家的表扬。在此信中,还与我这位后生心平气和讨论起有关“藏戏”起源诸问题:
  
  “ 你寄给我有关新疆戏剧资料对我太重要了,这也是我撰写《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的“软肋”。你说,我该怎样感谢你呢?为什么,1981年对新疆涌现出这么多的好戏剧?是举行了什么会演了吗?关于包尔汗、赛福鼎的生平,戏剧创作生活,以及对他俩戏剧作品的评价等资料,请你帮助提供一些。”
  
  “我正在审读西藏刘志群的《中国藏剧史》,这是国家科研项目,文化部教科司指定我审读。书稿中引用了你的《藏戏溯源》,载《西藏研究》1989年第4期。如你手头有此文,请复印一份速寄我好吗?”
  
  “我正困惑一个问题,认为藏剧产生于唐代,理由是桑耶寺壁画上有戴有白羊皮面具者跳“鼓舞”的内容。但是这仅是鼓舞,而不是戏剧。至少看不出是戏剧因素。如果说《诺桑法王》是白面具派的藏剧的唯一剧目,却从壁画上怎么也看不出迹象。我想全面了解你的观点。”
  
  “良药苦心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我经历的学术道路,并非鲜花与掌声,实际也遇到不少挫折、尴尬与沮丧,这些都是激励我前进的精神财富。在我50年的文艺生涯中,深深感受到文学、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绝不是一个人的事业;也绝不是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就能点缀人间壮丽秀美的森林花园。我的一生相依、相伴、相助的是许多文艺界、学术界的名家、师友。 为此,我觉到三生有幸,非常感恩人生赐福的一切。记得英国哲学家、散文作家培根说过一句名言:“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在我国的人生诗文之中,同样重视真情厚意的表述。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脍炙人口《赠汪伦》,诗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首诗描写真挚朋友之间朴实无华的友情,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同样,在我长达半个世纪生活与工作之中,也有许多牵动手足之间的情谊值得书写;有无数难以忘怀的人与事值得咏诵。有名家师友们陪伴与砥砺前行,“友谊”和“友情”的力量,使我不再感到“孤独”。
  

  四、曲六乙先生恩赐的三篇著作序言
  
  人从小到大,从年轻到衰老,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相处的人,除了父母家人,最重要的无非是“老师”或“先生”了。人称之亦师、亦父,或亦友,是因为尊师“授业”、“答疑”、“解惑”、“明志”,导引我们从黑暗地带、走向光明与睿智。对于文人墨客与作者,最感欢愉、惬意、满足的是自己撰写的书籍,如同新生孩童,“呱呱落地”,“蹒跚而行”有机会进入书店,到了读者的手中。更因为书的前后附有高水平、有爱心知名学者赐的“序”,题的“跋”,从而变得勃勃生机,有价值及有分量。
  
  难以忘怀文化部知名专家曲六乙先生为我与合作者撰写的《民族戏剧学》,以及为我独撰《民族戏剧文化大视野》、《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英文版)赐写的大序,是他指明了我终身从事民族戏剧文化的道路。
  
  (一)曲六乙先生《民族戏剧学.序》
  
  (著名学者,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先生的此序文收录于李强、柯琳著《民族戏剧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曲六乙《忽如春风一夜来—读〈民族戏剧学〉》,《中国文化报》“理论评论”,2003年12月30日版。)
  
  迄今为止,从20世纪初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考》,到世纪末之前,国内出版的各种中国戏剧史著述(含中国戏曲史),都是汉族戏剧史。少数民族戏剧史却遭受冷漠,完全或基本上被排斥在外,真可谓咄咄怪事。
  
  自20世纪初到本世纪近100年,有关中国戏剧学或艺术论著,几乎清一色是汉族戏剧学或汉族戏剧艺术论著,没有或极少涉及少数民族戏剧学或艺术论著。造成这些不正常的文化现象,并非历史的偶然失误,而是有其主客观原因。这里只想提及两点:
  
  其一,以我国主体民族汉族为主创造的传统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东方艺术的明珠,中国传统戏曲在世界古代戏剧史上,堪称与古希腊戏剧与印度梵剧三足鼎立,支撑着世界戏剧文化的大厦。她在国内外的影响是如此深远巨大,以致“垄断”了戏剧史家的视野。而长期封闭在边疆山寨、高原、荒漠的少数民族戏剧的历史地位、审美价值和瑰丽奇特的艺术风貌,由于从来就缺少媒界的关注,信息严重闭塞。从而被人们淡漠在视野之外。其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由于政治上对少数民族的排斥与歧视,在经济与文化发展上的严重不平衡,形成根深蒂固的民族偏见。这主要表现在受封建正统观念影响的文人,对少数民族文化,其中包括戏剧艺术,采取极端错误的漠视态度,不闻、不问、不录,更羞于参与。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民族文化政策和“二为”、“双百”方针指导下,伴随着政治上的平等,少数民族戏剧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引起戏剧史论家的关心与重视。但由于历史偏见的惯性思维,一时还难以彻底肃清这种有害的传统观念。少数民族戏剧遗产的抢救与挖掘,戏剧作品的创作和史论的研究,以及有关文物的考证,文献古籍的整理,相对说都滞后于中原汉族地区。为此而急需加倍努力、迎头赶上、共谋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的空白亟待填补,少数民族戏剧在中华民族戏剧史的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需要得到全民的尊重与确认,以恢复她应有的独具艺术特征的历史风貌。历史呼唤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史、民族戏剧学、民族戏剧美学和全面、系统概括中华各民族戏剧的中国戏剧史与论著的陆续出现。但是,这在不久以前还是一种超前的梦想。
  
  “忽如春风一夜来”。由李强、柯琳合著的《民族戏剧学》手稿摆在我的书桌上,它使我欣喜,使我激动! 我以一种“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将它一口气读完。尽管其中的一些学术观点还可以商榷,而作者以一种勇于开拓的精神,填补了一个学术领域的空白,力图建立一门新学科所做出的贡献,值得肯定与支持。
  
  书中虽然存在一些缺陷,这对于两位中年学者在独闯一条新路的艰巨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正常现象。而我看重的是,他俩站在中华全民族的共同立场上,以勇敢创新的精神,为建立一门新的民族戏剧学学科做出的令人钦羡的成就。
  
  如果我的记忆没有衰退,这部富有开拓性的学术专著,应当是历史上首次在理论上打破基于“汉族正统论”和中心论的传统戏剧观念,为少数民族戏剧正名,还她历史本来面貌,给一历史应有的价值与地位。面对这两位稍嫌鲁撞的“弄潮儿”,我感到欣慰,我将视他俩为学术上的“忘年交”。
  
  我认为《民族戏剧学》一书中最有光彩、最有特色、也最有学术价值的是有关中外乐舞和歌舞戏,及其文化交流的论述。其中包括中亚、西亚、南亚、古印度乐舞艺术同我国西域地区,乃至中原地区的交流;另外还有中国北方胡人、南方少数民族和西藏吐蕃与中原音乐戏剧文化的交流,都写得有声有色。我想,这同他俩都是传统民族专业,同为音乐学家,以及对这方面情况非常熟悉有着决定性关系。
  
  《民族戏剧学》的突出成就,除了摒弃历史的偏见和传统的正统观念,以及单纯就戏剧论戏剧的陈旧研究模式,还别开生面地运用了一些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具体地说,从中华民族“大文化”的角度,以边疆历史、地理人文、生态环境为背景,对其宗教、民俗、考古、语言、音乐、舞蹈、美术、史诗、说唱文学,以及各类仪式戏剧等领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文化人类学和比较文化学的学术考察。
  
  这首先要求对上述各领域原生形态的形成、发展、衍化过程进行科学的比较研究。对其内涵进行宗教与世俗的深入的人生思考。对此,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得好:
  
  我们通过原生形态的中国乃至世界有关民族的乐舞诗歌与戏剧形式,可清晰地了解到人类肇始对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传宗接代、生离死别、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等生活方式的态度,及其所作的形象诠释。特别是从国内外各民族普遍存在的宗教或世俗仪式戏剧中,可体察到人类对蒙昧、野蛮、落后的揖别,以及对世界文明、富裕和幸福的祈求。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形成与发展,放在中西文化交流史和汉族与少数民族戏剧艺术交流史中,进行一系列学术考察。在这两台硕大的文化“天秤”上,对它们之间的互动、交融、吸收及流变,或者互为依存之文化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做出比较公正的历史评价。由此而发现并得出这样的结论:
  
  生活在中国历史版图周边的少数民族,除了对保卫祖国疆土、保持边疆社会稳定做出巨大的贡献之外,由于处在独特的地理位置上,特别是著名的通向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的“丝绸之路”;通向尼泊尔、锡金、印度的“唐蕃古道”;通向缅甸、孟加拉的西南高原的“马帮驮道”,作为国际大通道上的上述“黄金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中印文化、中西文化,东西方文化交流信息的传播者和中介者。
  
  以今日的古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管辖的原“西域”地区为例,它曾经是古代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埃及文化,以及伊斯兰文化、北非文化和中国中原文化荟萃的宝库。埋在千古风沙中的残垣断壁,已成为不同年代历史地理文化的深厚积淀。另一方面,它也像新疆天池、罗布泊的“神秘之水”,早已潜行流向中原大地,甚至流到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
  
  李强和柯琳,这两位从事少数民族戏剧、乐舞艺术、傩文化研究的中年学者。前者出生于西北新疆乌鲁木齐市,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院音乐系;后者出生于西南贵州省贵阳市,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声乐系;两人都对民族音乐学情有独钟。
  
  更为可贵的是,他俩分别对长期工作、考察过的西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史诗、民俗祭祀、乐舞仪式和巫傩文化遗产进行过较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他俩曾参与《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中国戏曲志》《中国民歌集成》分卷等的编撰,故而学术积累多、造诣深、视野宽。近年正式出版的《塔塔尔族风情录》、《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和《傩文化刍论》等就分别代表了他们较高的学术水平。
  
  在《民族戏剧学》这部学术分量沉甸甸的最新著作里,有关西北、西南、东北和北方游牧民族地区音乐、舞蹈、曲艺、诗歌,以及宗教祭祀与世俗、仪式戏剧艺术,同中原汉民族地区戏剧、戏曲的文化交流,由于文字内容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而成为本书中熠熠生辉的亮点。
  
  李强教授曾对我感慨地说,在此之前,《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的问世,圆了他第一个梦,面对《民族戏剧学》的出版,这第二个梦是与志同道合的柯琳副教授一起互补所长、戳力同心来实现的。他俩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萌生合作编撰《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史》的愿望。跨越过21世纪的门槛,至今已有18年之久,而对相关此书真正落笔才只有三度春秋。
  
  作为《民族戏剧学》,二位作者有自知之明,感到还有一些缺陷和遗憾尚需来日弥合。我赞赏他们这种严格要求自己的实事求是态度。
  
  的确如此,譬如,对现存众多少数民族戏剧的形态学、生态学和分类学的研究,似占有相应的篇幅;理论与实际的某些偏离也有待以后解决。这就需要今后做进一步的田野调查工作,更多吸纳前贤和当代同行的学术成果,假以时日,予以修正、补充、丰富。我相信这个美好的梦一定会实现得更加圆满。
  
  (二) 曲六乙先生《民族戏剧文化大视野.序》
  
  (著名学者,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先生此序文收录于黎羌著《民族戏剧文化大视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版。《绘制中华民族戏剧艺术的谱系图》《人民政协报》2014年3月17日版。)
  
  关于中国各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或中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的呼吁,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已持续三十多年了。但这一切需建立在切切实实的中国56个民族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之上。若像以前历代封建王朝那样,唯华夏秦汉民族是尊,鄙薄蛮夷羌胡;即便是民国时期只讲“汉、藏、蒙、满、回”五族,也都不足以诠释、弘扬统一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为少数民族在社会、政治、行政等领域争得地位,但55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及其考察与研究却一直滞后。
  
  回顾共和国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在政治上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在各民族自治区域有了继承与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条件。可是许多少数民族地处边远、偏僻、闭塞的经济落后地区,严重阻碍了他们同广大中原汉族地区的文化交流,包括少数民族戏剧的介绍、宣传与展演。其实,凡有机会去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观赏到原汁原味戏剧歌舞的人,普遍会为其奇异、独特的民族风貌、民俗风情和绚丽多姿的艺术表演和巨大的文化魅力所倾倒。
  
  平心而论,不少现代人长期被歪曲的历史所误导,再加上世俗的偏见,总认为中国少数民族如何地落后、如何地缺少文化修养。谈起享誉中外戏传统剧戏曲艺术,总是觉得是来自汉民族的独家创造。岂不知当初历史上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华夏民族,后来的汉族也是由中国版图上的“中原华夏”和“四夷胡族”所汇聚而成,随之又融进了许多外域跨国民族。正是这些异族将他们许多古代戏剧因子输入中原大地,才日积月累地培育出各民族艺术融汇、合成的中华民族戏剧文化精华。
  
  前不久,听说我的“诤友”兼“忘年交”黎羌教授刚完成教育部规划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实证与民族戏剧研究》;又听说他要接过我的“接力棒”,受邀请参加了上海戏剧学院叶长海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华戏剧通史》论证会,接受并负责“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文化”这一子课题研究。坦率地说,他是最佳人选。我对此感到欣慰。
  
  中华民族戏剧,是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体民族—汉族在内的全国56个民族的戏剧形态。中华民族戏剧必然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戏剧组成的艺术品种,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与戏剧艺术的有机化合物;是中华多民族的戏剧表演艺术;是建立在中国各民族戏剧文化基础之上的综合性演艺形式。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尤其在上古时期,更多的是被称为古代部族的部落联盟的表演艺术一直在影响着华夏古族。只有到了汉唐以后,众多少数民族或被中原汉族兼并同化,或与汉族文化“和而不同”,各自得以发展,才凸显出其主体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万紫千红的艺术风貌。
  
  当近现代西方戏剧形式输入中国时,少数民族戏剧又被激活而显得生机勃勃。虽然比起人多势众的汉民族来说,少数民族戏剧还不那么繁荣与时髦,基本上属于“弱势戏剧”。但是,她毕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艺术表现力,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发展潜力,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密切关注与扶持。
  
  前不久,接到黎羌教授在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实证与民族戏剧研究》基础上加工修改的《民族戏剧文化大视野》,另外还阅读到全国五位教授学者为其结项书所写的评语,很受启发。同时,也不由自主回忆起认识此位结为忘年交的后生的大致学术经历。
  
  往事如烟,回想我与黎羌教授认识快三十年了,但印象较深的是其中的三次。
  
  最初,我与黎羌相识在新疆。记得他从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毕业回乌鲁木齐市,先后在《新疆文学》、《新疆艺术》、《新疆文艺志》各编辑部和新疆剧协工作。在此之前,我通过国内一些杂志,了解到他在密切关注西北各民族的戏剧历史与现状,特别是古代西域戏剧、丝绸之路戏剧与佛教戏剧艺术。我曾让新疆作协的王嵘副主席带话,希望他帮助搜集一下当时被国内外密切关注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的信息。
  
  后来黎羌因参加一次敦煌吐鲁番学国际学术会,在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的指导下,将提交会议的论文《试论印度梵剧回鹘剧与中国戏曲》修改为《印度梵剧与中国戏曲关系之研究》,发表在全国核心刊物《戏剧艺术》1986年第3期。以此为契机,两年以后,他与同事邀请内地与香港的一批著名学者前往新疆,参加由新疆戏剧家协会、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等单位联合筹办的首届“中国戏剧起源研讨会”,对新疆出土的焉耆吐火罗文A与哈密回鹘文《弥勒会见记剧本》展开热烈的争论。
  
  第二次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内掀起研究“傩戏”与“目连戏”的热潮,远在新疆乌鲁木齐的黎羌不甘落后,曾多次奔赴内地与西南边疆参加会议,发表、演讲相关学术论文。记得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与中国文化部、湖南省文化厅联合组织的“辰河目连戏观摩与考察学术会”上,他根据自己从敦煌吐鲁番文献中挖掘出的原始目连戏资料,写出十分精辟的论文。过后,我们一起结伴去湘西各地去作田野调查,去了吉首猛洞河、大庸张家界。此后,听说他与安徽黄梅戏剧团的王兆乾研究员去了常德、沙市、武汉。并得知返回新疆后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敦煌目连戏与西域傩文化的文章。他撰写的《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与《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学术专著就是这个时期的丰硕成果。
  
  第三次,是我为黎羌教授与中央民族大学柯琳副教授合作的《民族戏剧学》写序。在新旧世纪相交之时,随着国内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全面展开。那时,我虽然兼职很多,工作很忙,并且患有严重的眼疾。但还是怀着激动的心情通读了多达60多万字的此部学术专著。使我感动的是,在学术界对少数民族戏剧和文学艺术存有许多偏见的情况下,这两位来自边疆,小我二十多岁的同行,却满腔热情投身于建构和完善“民族戏剧学”的艰巨工程中去。我写的评论文章《忽如春风一夜来》,此题目就反映了我对民族戏剧学这个新学科的期待和心情。果然,在出书六年后的2009年,黎羌教授倡导在西安成立了陕西师范大学“中外民族戏剧学研究中心”。他志在创立和完善民族戏剧学,这一行为实在值得支持与褒奖。
  
  听说前些年,《民族戏剧学》获取了中国文联的“山花奖”优秀著作二等奖与山西教育厅优秀成果一等奖。去年和今年,《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又连续获得陕西教育厅、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三项大奖。真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
  
  去年,我在从事的国家重点艺术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史》结项、交付出版发行之际,又邀请黎羌教授为此书补写了一些中国西北与新疆少数民族戏剧的文献资料,为的是在“中华民族艺术谱系图”上填补一些学术空白。最近,听说他在组织全国一些专家学者在编撰一部规模宏大的《中外戏剧文化大辞典》,请我担任顾问。我想,我们之间的学术合作还会继续下去。
  
  总之,历史的长河是绵延不绝的,长江的流水总是“后浪推前浪”。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展。更需要中青年学者借助现在的大好条件、大好时光,来精心探索与刻苦研究。在扎扎实实的学业基础上,绘制中华民族戏剧文化艺术的完整谱系图。
  
  (三)曲六乙先生《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序》
  
  (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曲六乙先生此序文收录于李强著《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英文版),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社2019年版。《丝绸之路戏剧文化学的新拓展》《戏曲研究》2012年第1期。)
  
  2003年《民族戏剧学》的问世,为我国民族戏剧学新学科奠定了学术基础。6年以后,黎羌教授又有新作《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问世。尽管这6年间他还出版了其他著作(包括合作),但我以为这部新作具有重大学术研究价值:它为我国建立丝绸之路戏剧文化学拓展出崭新之路。
  
  我曾为《民族戏剧学》写过评论文章,题目是《忽如春风一夜来》,对于《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我写的评论文章拟叫《丝路花雨竞绽开》,暗喻漫漫丝绸之路的戏剧之花尽收读者眼底。《民族戏剧学》和《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在学术研究上是一对崭新的姊妹篇。
  
  自古迄今,在世界上再没有一条道路较之“丝绸之路”覆盖面积之大,历史之悠长,文化内涵之丰富。这条自中国西安出发,一路向西,越过秦岭、河西走廊、西域戈壁、帕米尔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地中海,直达意大利威尼斯的国际大通道。不仅承载着亚、欧、非大陆各地经济、宗教、民族文化交流,而且还记载着沿丝绸之路各国的音乐、舞蹈、杂技、幻术、曲艺、文学、美术等历史文化。让人更加感兴趣的是在此网状辐射的大道上,竟然还遗存着美不胜收的“丝绸之路”戏剧文化。
  
  黎羌教授独辟蹊径,沿着当今世界盛行的历史地理、文化区域研究的思路,以及由此而来有机的网络和审视中外戏剧文化的交流历史,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使读者惊讶地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均与“丝绸之路”有关联,尤其是与华夏戏曲有关的偃师傀儡戏、假面傩戏、百戏幻术、佛教歌舞戏、宗教仪式剧等都曾在这里孕育产生;还有自居于西域范围的贵霜国推崇的梵剧、中亚两河流域盛行的柘枝队戏自从输入中原之后,奠定了中外戏剧文化交流的格局。
  
  由于我们长期不经意养成的陈旧观念,总认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形成没有,或极少外来因素,而是自身独立生长的文艺形式。我们阅读《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所载大量外族乐舞戏剧史料时才知道,在丝绸之路的中、下段印度、波斯境内,所产生和输入中国乐舞戏曲界的主要伴奏乐器,诸如:琵琶、箜篌、唢呐、筚篥、铙钹及各种鼓乐;隋唐九部乐中竟然有七部古代少数民族乐部,如康国乐、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西凉乐等;中国古代戏曲中出现的末、旦、净、装孤、邦老、把色等角色称谓;还有接纳的钵头、苏幕遮、代面、五方狮子、诸宫调、胡旋、胡腾等乐舞戏表演形式,等等,都有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的踪影。
  
  这部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全书分十二章,共50余万字,另附62幅精美的插图。文字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即国内戏曲研究部分,国外戏剧研究部分,国内外比较研究部分。国内有关章节,如宋元大曲与柘枝队戏,五台山与西域佛教戏曲,敦煌俗讲乐舞与佛教戏曲,敦煌学中的目连文化,吐蕃宗教文化与藏戏,西域佛教戏曲珍本考述共6章。
  
  国外有关章节如中亚西亚乐舞戏剧交流,印度宗教文化与梵剧艺术,波斯宗教文化与东方戏剧,古希腊罗马戏剧文化东渐共4章。涉及到国内外戏剧比较,如丝绸之路西域戏剧的发生,西行使者与佛国乐舞戏,中西百戏歌舞戏汇考,东西方戏剧文化交相辉映共4章。各章前后呼应、布局合理、图文并茂,形成一个有机的文化著述统一体。且重点突出、文笔流畅,可读性强,信息量巨大,绝无食古不化,故作深奥之态。
  
  本书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中国戏剧戏曲界长期忽略的西北、西域与中外丝绸之路沿途诸国民族戏剧的介绍,特别是对此地古老而深厚的宗教、世俗戏剧文化缺乏深刻、全面研究探索。有鉴于此,作者通过大量历史事实,以及中国与周边地区、国家与民族的戏剧文化交流成果的丰富资料,令人信服地诠释神州大地乐舞戏曲的发生、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涉及到中国传统戏剧与国际文化的关系研究,故此,所体现的学术视野远大宏阔,其研究方法科学而新颖。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一书在中国传统考据学、文献学基础之上引用了较为先进的民族学、宗教学、考古学、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并以书面资料与地下文物相对应的科研手段,对丝绸之路沿途的族别、国别戏剧文化予以考证,由此而所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
  
  当我们以历史与现实的眼光来审视这个重大课题时,会觉得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的空间和潜力非常之大。横亘在亚洲、欧洲的这条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通道,是以丝绸、陶瓷、绢、帛等贸易为媒介而联系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人类历史上,“丝绸之路”曾是联结世界各个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的纽带;也是横跨亚、非、欧洲各大帝国—马其顿、波斯、蒙古、奥斯曼的必经之路;亦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萨满教、祆教、景教、摩尼教、也里可温教等宗教文化的发祥地。
  
  若再深入探察会发现,“丝绸之路”并非只有陆路丝绸之路(主要指沙漠、绿洲、草原丝绸之路),另外还有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南方高原丝绸之路。从华夏民族文化诞生地辐射出去的五条丝绸之路分支,如同五座色彩缤纷的桥梁,飞架在世界的东西方。将各国、各民族古老的戏剧艺术规范化及相互运载交流,从而产生了相对独立、稳定,又各具艺术风格与特色的戏剧文化板块。其中以“希腊罗马戏剧”,“印度梵剧”与“中国戏曲”三大古典戏剧体系为代表;另外还有埃及、巴比伦、希伯来、波斯、阿拉伯、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以及西域戏剧。从而,在东半球大陆架构成了一个宏大的“丝绸之路戏剧文化体系”。
  
  《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直接继承20世纪中国众多戏剧史论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学术遗产,在中外大量的史书典籍、学术成果基础之上,征集与钩沉许多翔实的有价值的史料。以开阔的文化视野,敏捷的创新思路,为丝绸之路戏剧文化学的学术研究开拓出一片文化新天地。
  
  毫无疑问,“丝绸之路”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它将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包括各国学术界的特殊关注。由“丝绸之路”与“戏剧文化”合成的此门新兴交叉学科,或叫“丝绸之路戏剧文化交流学”,将以及其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崭新的文化姿态闪亮登堂于世人面前。(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李 强(黎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