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里的奥林匹克》:找到奥林匹克与中国文化共情点
2022-11-27 21:39  点击:77200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刘淼

选取古今中外艺术史上与体育相关的代表作,通过艺术界、体育界专家的详细解读和纪录短片的深入阐释,讲述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艺术价值和时代精神,帮助观众理解艺术语汇和体育文化,开启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的艺术视角……日前,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艺术里的奥林匹克》播出了第100期节目。自2021年11月19日播出以来,《艺术里的奥林匹克》向观众展示了数十种运动项目;近20期节目全面解读了奥运圣火、会徽、吉祥物、奥运场馆等涉及奥运会的艺术元素;70余期节目聚焦中国古代、近现代与体育相关的艺术作品,涵盖雕塑、绘画、壁画、书法等。

在人类的艺术长廊里,有大量作品与体育运动、体育精神息息相关。《艺术里的奥林匹克》在选题创意上精准地吃透艺术和体育互融互通的内在逻辑,巧妙地找到以艺术方式通往奥林匹克世界的密码,这无疑是奥林匹克传播的创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奥林匹克频道及其数字平台开播上线的贺信中指出,奥林匹克频道要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和文化传播,讲述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加强国际体育交流合作,推动我国同世界各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显而易见,《艺术里的奥林匹克》找到了讲好中国体育故事的共情点。从“冰墩墩”“雪容融”到长信宫灯,从仕女蹴鞠图、冰嬉图到龙舟夺标图,《艺术里的奥林匹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磊落与自信,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全新模式。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5G+4K/8K+AI”战略推动下,节目以全4K标准制作播出,同时运用数字动画、3D建模、二维动画以及实景再现等手段和方式,让原本静态的艺术作品获得了“活”的灵魂,以强大生命力联通古今,动态叙事诉说时代的气韵与风骨。

节目将演播室打造成一间虚拟艺术馆,利用“实景演播室+虚拟现实”展现出“大体育”的艺术气质和运动之美:雕塑《掷铁饼者》的瞬间发力,姿势舒展潇洒,这是“力量之美”;北方昆曲剧院专业演员重现《仕女蹴鞠图》长卷中的蹴鞠场景,两位演员在画卷中灵巧轻盈,这是“舞动之美”;顾拜旦的微笑透过嘴角、面颊和眉宇之间,坚定、自信、慈祥之感扑面而来,这是“理想之美”……

100期节目中,解析敦煌壁画中的体育项目共10期,涵盖马术、摔跤、游泳、举重、剑术、武术、围棋、射箭等。节目通过数字动画、3D建模等技术手段,为原本静态的敦煌壁画赋予“活”的灵魂,带领观众走进石窟之中,让观众自己开启“寻宝之旅”。节目将马术和摔跤的一腾一跃、一招一式通过实景再现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华体育精神的一脉相承。为了将敦煌壁画中已经略显斑驳的图景清晰地展示给观众,节目通过动画制作技术,对壁画中的竞技者以清晰的线条进行勾勒描摹,让每一处笔法都跃然屏上。

奥林匹克丰富的文化根系值得挖掘。《艺术里的奥林匹克》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向国人介绍了世界各国有关奥林匹克的艺术和文化。

《艺术里的奥林匹克》播出100期以来,观众超3000万人次,全网报道超过1.5万篇。微博平台上,“艺术里的奥林匹克”节目话题阅读量1.7亿次,节目其他互动话题总计阅读量超4.57亿次,节目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5000万次。此外,节目多个热点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和微博要闻榜近20次。

《艺术里的奥林匹克》不仅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更征服了专家的目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艺术里的奥林匹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它展示了中华体育的东方神韵、天人合一,万物和谐共生的宇宙观以及华夏民族的磊落与自信,开启了中国文化通过体育走向世界的新模式。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作为嘉宾多次参与《艺术里的奥林匹克》的节目录制。他表示,节目的选题立意不仅包含了传统的“美育”概念,而且充分观照到艺术与体育互融共通的内在逻辑。《艺术里的奥林匹克》充分运用新技术带来极具沉浸感的视听感受,引领受众从文化视角深刻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人类之于体育,中国之于世界,今天之于未来,“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追求。相信通过讲述世界体育史与中国体育文化故事,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与中国文化的魅力,会在优秀节目中不断得到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