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鸿飞雕塑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
2022-09-22 15:21  点击:110186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文旅中国  作者 李荣坤 12:14 原创

近日,由中国国家画院、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主办的“时代光华——喜迎二十大 奋斗新征程”许鸿飞雕塑展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举办。

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民族画院院长王林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黎泽林先后致辞;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致答谢辞。开幕式最后,卢禹舜向许鸿飞颁发了中国国家画院的收藏证书。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主持。

夏潮全面阐述了许鸿飞作品和展览的社会功能和意义。他表示,近年来,许鸿飞潜心创作了一批记录和讴歌时代的雕塑作品,生动地展现出党领导人民奋楫笃行建功新时代,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的鲜活图景。许鸿飞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不同文明交流,展示了新时代中国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

王林旭表示,许鸿飞的作品以诙谐、幽默的雕塑语言,塑造了一个个人们喜闻乐见、趣妙横生的生活情景,反映的是生活之美,他创作的对象来自人民群众和生活实践,作品具有感染力,赢得了广大的受众群,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国际性影响力。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许鸿飞关注的问题、所有的提案都是关于乡村振兴、对外交流和文化自信的内容。通过艺术传达对乡村振兴、美好生活的建设和发展,反映了他‘艺术为人民’的情怀。”王林旭说,许鸿飞带着“肥女”走向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他的作品和对外交流的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也充分表达了许鸿飞的雕塑艺术走向世界所展现的中国文化自信。

“许鸿飞是一名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优秀艺术家,一位将艺术融入人民生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出色践行者。”卢禹舜说,在坚定文化自信,以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拓展和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感召力和国家形象塑造力方面,许鸿飞做了大量思考和有益实践,为当代美术工作者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黎泽林阐述了自己的观展感受:第一,许鸿飞有深厚的国家情怀,始终坚持以中国普通老百姓为创作对象,创作了一系列反映中国民众幸福生活的优秀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出。在加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方面,许鸿飞作出了积极贡献。第二,他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他的创作紧跟时代步伐,为时代鼓舞,用艺术语言记录时代,彰显了身为艺术家的时代使命感。第三,许鸿飞用心用情用力为普通老百姓创作。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号召,经常深入农村调研,创作出大批接地气、农民看得懂也十分喜欢的作品。许鸿飞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许鸿飞表示:“在中国国家画院这样一个高标准的平台举办展览,对我来说是一种提升。受疫情影响,展览多次延期,延期期间,我还创作了一些新作品补充到展览中,希望我的作品给大家带来幸福和欢乐。”

许鸿飞从事雕塑艺术创作30多年,创作了一系列雕塑作品,其凸显个人艺术风格的“肥女”系列作品深受人们喜爱。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此前曾表示:“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和源泉,艺术的创新也理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厚滋养。从许鸿飞的雕塑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在发扬中国传统人体写实的结构造型观念和技巧基础上,将西方写意和抽象的审美思想融于作品当中,通过张扬、积极的丰腴女性形象体现出艺术个性的风采。与此同时,许鸿飞也时刻提醒自己,要传递时代的信息,回应时代的诉求,通过艺术作品反映时代的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讲,许鸿飞的雕塑是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的,他所创作的女性形象就是他对社会精神的感悟。”

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田黎明参观此次展览后也表示:“多年来,许鸿飞的雕塑语言已经被大家所熟知,他的雕塑中流露出的快乐,来自于他对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和时代之美的真切体验,他将这种体验转换为艺术语言,作品呈现出时代的厚重感和温润感。在他的作品中,既可以看到老一辈雕塑家对他的影响,还可以看到时代人文精神的迸发和进取。作品人物形象是直线条、弧线条、菱形线条的组合,不仅在视觉上呈现出雕塑的时代美感,同时,作品还体现了积极向上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许鸿飞的每件作品都注入了深厚的人文情感,这种情感源自他的学养,源自他对艺术的执着追寻和不懈探索。”

据了解,展览分为“不忘初心”“时代印记”“时代风貌”“盛世欢歌”四大板块,涵盖了革命历史题材、重大主题创作、现实生活题材等丰富的内容,展示了许鸿飞30多年来扎根人民群众最生动、最丰富的生活实践,独具匠心创作的充满时代风采、展现中华儿女朝气蓬勃迈向新征程时代风貌的共150件雕塑作品,为人民奉献了他精心准备的丰盛精神食粮,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将艺术融入人民生活 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卢禹舜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精神家园的建设者和守望者,也是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讲述者。

许鸿飞是一位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优秀艺术家,一位真正将艺术融入人民生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出色践行者。在他30多年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始终深扎生活与人民,以普通人的视角观照和解读时代,以普遍的温情和人文关怀表现人们喜闻乐见、妙趣横生的生活场景以及鲜活而丰富的普通人、平凡生活的点滴美好。无论是宏大叙事还是絮絮私语,无论是英雄赞歌还是平民史诗,都充盈着生命的热情、昂扬向上的激情。他的作品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可亲可感有温度、有血有肉有筋骨,深受人们喜爱。

比如,他的“肥女”雕塑深入人心,已经成为一种人类共通的符号,不仅连接了城市和乡村,而且联通了中国和海外,表达和传递了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理解。他以对人民和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以自己感同身受的实践,触碰到了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并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激情,给更多的人带去了幸福与欢乐,让公共艺术在不知不觉间成了人们一种精神生活的方式。

在中国历史和现实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讲好中国的故事方面;在坚定文化自信,以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拓展和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感召力和国家形象塑造力方面,许鸿飞做了大量的思考和有益的实践,为当代美术工作者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取得新成就,新时代展现新面貌,新时代涌现新典型,新时代产生新故事。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时代,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用心用情用功书写新时代史诗,着力讲好新时代的故事,已成为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希望借由此次展览,带动广大美术家更好地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更好地理解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能够带动广大美术家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更好地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作出新的贡献,书写新的辉煌!


(文字节选于“时代光华——喜迎二十大 奋斗新征程


以典型的雕塑艺术语言展现可信、

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夏    潮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的雕塑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这是许鸿飞近十年来在北京举办的第六个雕塑展。2013年在中国美术馆、2015年在紫禁城太庙、2019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2021年在中国政协文史馆、2022年在国家大剧院,许鸿飞先后举办过自己的个人雕塑展,这些展览都曾经为北京造型艺术的百花园带来过一股岭南的艺术芬芳和绚丽的特殊色彩。

许鸿飞是一位具有鲜明艺术风格、勤奋而多产的艺术家,他擅长以诙谐、幽默和夸张的雕塑语言进行艺术的思考与表达,著名的“肥女”系列作品,即是他在多年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典型的个性化雕塑的艺术符号。许鸿飞的“肥女”形象的系列雕塑作品,以其丰腴灵动的体态,欢快乐观的神态,平民化、情趣化的生活场景设计,展现了一种快乐、健康、自信、向上的生活观和幸福观,表现了当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给观众带来一种新的审美旨趣和审美共鸣,在当代中国雕塑艺术长廊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近年来,许鸿飞还潜心创作了一批记录和讴歌时代的雕塑作品,此次展览展示的建党百年、乡村振兴、抗疫斗争、冬奥体育等主题的作品,就生动地展现出党领导人民奋楫笃行建功新时代,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的鲜活图景。多年来,许鸿飞带着这些作品和他的“肥女”系列作品,走向民间,走进乡村,走到城市公共空间展出,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许鸿飞由此被誉为为人民大众带来快乐和希望的当代艺术家。

许鸿飞也是一位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不同文明交流的艺术家。从2013年起,他就带着他的“肥女”系列作品,在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希腊、秘鲁、哥伦比亚、古巴等20多个国家的35座城市举办了45场雕塑展。今年2月,他在西班牙的萨拉曼卡展出了自己的雕塑作品。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向各国人民展现出一个立体、生动、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同时,其作品也因展现了自然的美、生活的美、人性的美,展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追求,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所有这一切,都显示出许鸿飞这样一个新时代中国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


(文字节选于“时代光华——喜迎二十大 奋斗新征程”许鸿飞雕塑展序言)

图像与符号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宋伟光十多年来,我参与和目睹了许鸿飞雕塑艺术的发生、变化和发展,他的艺术图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符号形态。从对“肥女”题材的选择到塑造,走过了从写实到夸张,从具象到意象,从拘谨到狂放,从意识到无意识的过程。自2013年许鸿飞的个人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以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他陆续将其艺术符号传播到了20多个国家,如果将他为美育和乡村建设所进行的公益性展览加在一起,就有近百场展览。这是许鸿飞的雕塑图像与符号所带来的一种特殊的艺术现象。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之后,他的雕塑来到故宫、进入国家博物馆,他的艺术连接了历史、进入了典藏。再之后,他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在中国政协文史馆进行了履职汇报性的雕塑展。今年,许鸿飞先后在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了大规模的个展,这是将雕塑艺术进行了跨界,且展示于国家的最高文化、学术之殿堂。

2009年的一场户外雕塑展,许鸿飞带着“肥女”由城市空间穿越到了古老的瑶寨,这种“图像”的场域变换,产生了新的符号关系,形成了对于“肥女”新的诠释。鸿飞的艺术符号,在不同的场域能够产生不同的语境,有时相生、相合;有时相激、相跃。如,在文艺复兴的腹地——佛罗伦萨美迪奇宫举行的个展,便是古典的永恒遇上了当代自信;当“肥女”出现在泰晤士河畔时,开放的“肥女”动摇了绅士们的矜持,融入了英式幽默。

之后的几年里,“肥女”又“跑”到了遥远而神秘的国度——秘鲁,来到了印加人的怀抱——安第斯山。这里的“境遇”可谓是原始与当代、惊讶与羞涩、留恋与向往的交织。同样都是在美洲,古巴对“肥女”的反映则呈现在浪漫与现实、梦幻与真实的情景之中……还有一点值得提及的就是有关雕塑与材料的问题。许鸿飞雕塑所运用的材料多样性,几乎所有适合雕塑的材料他都涉猎了。这其中有一个在雕塑用材方面进行跨界的典型案例,就是他用翡翠创作的雕塑。他将传统的工艺美术用材转换成当代的雕塑形态,此举,具有强烈的试验性、挑战性,打破了受众对于翡翠的传统认识和运用。他通过雕塑形态,使得翡翠扩展了它的表现功能,获得了对材料属性的进一步挖掘和发挥,让翡翠这种材料获得了精神性释放,融合于雕塑形态和语言之中,带来新的视觉效能。

我曾指出:现当代艺术的精神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应从接受美学角度审视。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作品再好,若没有与人们产生对接或碰撞,就没有太大感染力,传播力也会受限。在此,须进一步指出,艺术家的作品,是指与受众构成对象性关系的媒介,一旦与受众产生关系,作品本身就已经突破了孤立的存在,成为了融会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

许鸿飞的雕塑具有大众文化消费的价值,他找到了将艺术个性融入受众心理共性的路径。它可“走出去”“走回来”,可登殿堂、可走街巷。他时刻追寻和捕捉着生活中的素材,加以“许式幽默”的表达,从而创作出大众喜爱的艺术样式。“肥女”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他的艺术符号正在不停地由国内传播到国外,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关注。(文字节选于“时代光华——喜迎二十大 奋斗新征程”许鸿飞雕塑展代序)



专家学者齐聚 

共论许鸿飞雕塑作品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许鸿飞雕塑艺术学术研讨会于展览开幕当日在中国国家画院召开。研讨会上,1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许鸿飞雕塑作品主题内容和形式的时代性、创新性等展开研讨。研讨会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宋伟光主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卢禹舜


许鸿飞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其艺术实践、艺术创作、艺术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等,这也是中国国家画院作为一个创作研究单位所应积极倡导的。

从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他把可爱、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给海内外的观众;通过作品反映这个伟大时代,许鸿飞是一个很好的践行者。他的作品会成为我们的收藏和长期陈列。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民族画院院长  王林旭


胖瘦不分国界,许鸿飞的艺术抓住了世界的共性。他通过“肥女”这个艺术符号和艺术创作的范式,向世界传达美。外国人为什么看中国的艺术作品?看什么样的作品?是要看有创新性、传承性和共通性的作品,这恰恰应和了当下在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对人本体的诠释。经过持续不断的发展,许鸿飞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载体,通过国际交流,用雕塑讲好中国故事。

许鸿飞的创作源于自己的生活,来自他身边的故事,传递生活之美、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体现了作品的时代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刘万鸣


我认为空间雕塑作品的过度夸张很难把握,而许鸿飞处理得恰到好处,这体现了艺术家特有的空间感受力。其作品通过“肥女”的肢体造型,强调动态和肢体语言的表情性,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从题材和选择视角来看,许鸿飞的作品存在很多民间元素,尤其是民间泥塑,充满趣味性。作品中的幽默性融入了情感,作品体现出了生命力。“肥女”具有民间性、民族性的同时,还兼具世界性,有着世界共同的审美特征。他用雕塑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外国人一看就明白,因为幸福、快乐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许鸿飞在对外传播上确实作了很大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央视纪录频道导演  王建国


10年前,我和许鸿飞相识在黄永玉的万荷堂。当时,我带着一位海外的旅侨,他想为自己的父亲做一尊雕塑。黄永玉看了好几位雕塑家做的小样都摇摇头:“你给父亲做的雕塑,不是供在庙堂让人顶礼膜拜的,而应该将其放在庭院或广场,哪个小孩都想上去摸一下,是一个亲切的‘老爷爷’形象。”说着,黄永玉就带我们到后院,看许鸿飞为他塑的一尊雕像,只见雕像中的黄永玉端着烟斗,非常传神。

这个故事让我思考艺术的功能到底是什么。每次见到许鸿飞的雕塑作品在不同地方展示,我都有一种惊喜。在公园里、广场上和乡村,都能看到欢天喜地的孩子们围着雕塑合影。当今,大多数女性都在为减肥而焦虑的时候,出现这样的雕塑,它给人以自信,赋予生活一种喜剧效果,它告诉我们,生活可以更加率性、随性、天真、浪漫。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于文江:许鸿飞不善言谈,但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内心世界的诙谐、幽默。许鸿飞的符号是“肥女”,她善良快乐、自由美好,展示出的人物性格也带有温度。

许鸿飞以一己之力把中国文化推广到国外,让西方人了解当下中国人的思考,了解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并得到大家认可,这相当不简单。

许鸿飞的作品不是庙堂艺术,它们在公共空间展示,真正做到了融入生活。其表现的就是平凡的生活,又不失诙谐,如胖女人飞起来的作品《飞琴》,胖女人在缝纫机前做衣服的作品《嫁衣》,包括作品中出现的小猪、鹅等都非常鲜活,也给我以创作的启发。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  工:许鸿飞可以就“肥女”这一个题材不停翻转,从他的作品可以体察生活的每个角落和细节。许鸿飞不受理论教条的影响,其雕塑作品对于“瞬间”的把握很有意思,让人联想到过去和未来,与观众产生共鸣,从“瞬间”展开雕塑的时空关系。此外,对于雕塑中的时空关系,许鸿飞进行了重新诠释。如《吻》《飞歌》《雪中舞者》等作品都在强调大体量的悬空感和失重感,用雕塑的方式让观者体验人在不同时空的感受。

用雕塑表达“肥女”的“肥”,同样耐人寻味,人那种“多肉”的感觉会形成凹凸,我关注到《清泉》这件翡翠作品,凹下去的部分富有弹性、肉感和温度。不管是绘画还是雕塑,内在结构是支撑骨架。将一个胖女人撑起来的是什么?藏在肉里面的支撑是什么?从外部形式切入,观众可在作品中获得视觉上的形式力量。


国美术报社社长、总编辑  王  平:许鸿飞塑造的人物形象长得“丑”,也比较有“土”味。这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其实是“审丑”,是很重要的文化现象。戏剧里有丑角,书法绘画中也一直有“审丑”的传统。轻外在美而强调内在美,许鸿飞的塑造,内在精神上扬,传达出了幸福快乐和自信。不是表现年轻的美女,而是表达人物形象的母性和生命活力,“丑”得不入时尚之眼,却传达出了真善美。

许鸿飞的夸张手法与中国民间艺术一脉相承,同时吸收了西方现代雕塑中如亨利·摩尔追求的圆润和流动感,这样的艺术语言很有亲和力。大众还能从不同的雕塑中读出自己的人生体验,许鸿飞的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陈  明:古典雕塑都是面向贵族、英雄等人物,属于纪念碑式的。而今,雕塑发展的趋势是公共性更强。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雕塑出现了公共性和个人性的互动关系,这种关联性是很有趣的现象。许鸿飞的雕塑作品虽然是极具个性化和夸张性的“肥女”形象,但与公共空间的融合性很强。

许鸿飞毕业于广州美院,其创作发展脉络和拓展趋向非常清晰。在吸取现代雕塑元素、东西方雕塑精髓的同时,又非常自然地把个人情绪融入其中,形成特有的雕塑风格。他的雕塑语言写实又夸张,同时关注社会,题材紧扣时代脉搏,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诙谐的乐趣与夸张的造型,寻找艺术的趣味,《打疫苗》《三个女人》都是造型反差的形式对比,《天使》表达了疫情期间人们面临重压的乐观精神。艺术家在日常性当中寻找精神的深刻性,为作品开拓更加宏大的精神空间,这是成熟艺术家所具有的典型特征。


艺术家许鸿飞:我的作品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元素。如果模仿意大利艺术家的作品,我就不敢去意大利展览,模仿法国艺术家的作品,就不敢去法国展览。我的作品带给大家的幽默、快乐和爱都有世界共通性的情感。

记得刚在欧洲展览的时候,很多人不敢相信,现在的中国人会像“肥女”一样快乐、幽默、自信。因此,我们的文化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走进西方的主流,让他们通过现代艺术了解中国人现在的生活状态。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家开始邀请我去举办展览,通过作品传达的快乐和力量抗击疫情带来的压抑,实现了“请出去”“请回去”,我要继续用雕塑艺术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我开启了国内百村展,不断在乡村调研,创作了很多跟乡村有关的作品,包括各种动物,表达了丰收的喜悦,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